CT、MRI肝脏局灶性小病灶的影像学研究进展

/ 2

CT、MRI肝脏局灶性小病灶的影像学研究进展

谢学胡陈强黄雪华

谢学胡陈强黄雪华

(广西玉林市红十字会医院放射科广西玉林537000)

【中图分类号】R4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4)05-0145-02

肝脏局灶性病灶包括良性和恶性病变,在临床诊断过程中,应做到早发现早治疗,避免延误病情。研究显示,CT、MRI可以定性定量的检测肝脏局灶性小病灶。

1.CT、MRI肝脏局灶性小病灶方法

CT检测具有速度快、可在不同时期扫描、检出率高等特点。通过CT扫描可以观察到小病灶的内部、边缘及小病灶四周的结构。运用不同时期的扫描可以得到强化图像,可以显示出小病灶的血流状态。灌注成像是在通过对比剂,分析时间密度曲线的各参数,分析血流的灌注状态,用于评价肝脏局灶性小病灶的性质[1]。血管成像可以对小血管进行检测,从而提高良恶性的诊断能力,血管的成像的观察结果十分接近于解剖图像,在临床应用过程中,血管成像可以代替常规的血管造影技术。

MRI检测可以提供解剖图像及病理方面信息而被广泛应用于肝脏局灶性小病灶的检查。MRI可以通过扫描参数及序列反应出不同的图像,通过不同图像的使用可以增强正常组织与病变组织的对比进而优化成像序列。MRI动态增强扫描具有特异性高、信噪比高、对比剂用量少等特点,其在检测血供特点及敏感性等方面较CT均明显提高[2]。扩散加权成像通过检测水分而获得更加准确的信息。灌注加强成像具有辐射小、对比剂用量小、分辨率高的等特点,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特异性对比剂避免了常规对比剂的限度,临床常用的特异性对比剂包括:1.超顺磁氧化铁对比剂,显著降低肝脏的信号,而发生病变的组织信号强度不变或略降低,使病变组织与其他正常组织的对比度提高,进而提高检出率,同时有助于良恶性的判断。2.可以通过肝细胞特异性摄取,并可以排除体外的对比剂。磁共振血管成像是通过注射造影剂,通过缩短血管时间并对血管信号大强度投影,可以清晰检测到被测血管。磁共振波谱是目前唯一可以无创伤检测活体组织及器官代谢及变化的方式。临床磁共振波谱仍处于探索阶段,目前较为常用的为31P和1H。其中31P对于肝脏局灶性小病灶鉴别受分辨率限制,而31P仅能用于检测较大的肿瘤。磁共振波谱在肝脏局灶性小病灶诊断的作用及价值均有限,通过定位序列的调整可以有效提高磁共振波谱检测,此可以作为临床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3]。

2.提高定性诊断的检出率

在肝脏局灶性小病灶的初次诊断过程中,需要进行CT、MRI薄层及强化分析。普遍认为小病灶多为良性,大病灶多为恶性。良性病灶的边缘多光滑而恶性病灶的边缘多不规则且多呈现分叶状。小病灶内出现钙化,是诊断的重要标准。小病灶的周边的低密度环形影,肝癌周边的低密度环形影多呈现薄厚不均匀,内缘不规则特点,肝腺瘤周边的低密度环形影多呈现薄厚均匀,内缘规则的特点。肝癌增强形态特点为,强化时间早,幅度大,包膜延迟强化。肝转移瘤增强形态特点为,增强晚期不均匀强化,部分可呈现出牛眼征。肝胆管细胞瘤增强形态特点为,延时强化区具有扩张的胆管。肝血管瘤增强形态特点为,对比剂呈现出向心性填充状态,且表现为持续强化。肝腺瘤增强形态特点为,小病灶周围可见包膜。包膜在增强扫描时不呈现强化现象[4]。

在进行肝脏局灶性小病灶检查过程中,对于不能定性的检测可在延误期间再次进行CT及MRI检查,分析小病灶的大小、形态、轮廓、周边等特征。同时进行病灶的动态分析。肝脏局灶性小病灶发生癌变的特点为,病灶的肝细胞对于对比剂的摄取能力明显降低,病灶增大,病灶中的血流增加,在结节中出现结节,原为结节,复查后表现为稍高信号。

3.肝脏局灶性小病灶的检出率

运用薄层扫描可以有效的提高检出率,层厚、层间的间隔小、螺距小,检测率越高。研究指出[5],扫描较平扫检出率明显提高,多期扫描可也明显提高检出率。在临床诊断过程中,应通过多期增强扫描,避免造成误诊。延时扫描也可以防止误诊,延时扫描可以增强诊断的敏感性,可以检测出2cm以下的小病灶,可以有效观察包膜情况,有助于小病灶的良恶性诊断。

通过优化序列成像可提高检测率,在常规检查过程中补充T1WI和T2WI提高肝脏局灶性小病灶的检出率。对于病变较小的病灶可使用MR对比剂检测。肝脏的肿瘤性病变可以应用铁对比剂检测,这是因为超顺磁氧化铁显著降低正常组织的信号,使病变组织与其他正常组织的对比度提高,进而提高检出率。对高分化的HCC多应用锰对比剂以提高病变组织与其他正常组织的对比度,易于检出。

4.临床诊断出肝脏局灶性小病灶的处理方法

临床诊断过程中应根据病灶的血流、边缘及周边特点给出良恶性的基本判断。当仅通过CT及MRI影像学诊断,无法确定小病灶的良恶性时应对直径为1cm及以上的结节,运用活检、手术等方式进行病理检测,并依据病理检测结果,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6]。对直径在1cm以下的小病灶应进行随访,普遍为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18个月、24个月,若在随访过程中发现小病灶增大,需要进行活检或手术方式进行病理检验,并及时治疗。

综上所述,CT、MRI对诊断肝脏局灶性小病灶有着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具有检出率高、可进行定性及定量诊断等特点,有助于肝脏小病灶早发现早治疗,避免延误病情,特别是对肝脏恶性肿瘤的治疗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刘隆忠,裴小青,李安华,等.超声造影观察肝脏局灶性结节样增生小病灶周边的粗大滋养动脉的临床价值[J].中华医学超声杂志.2010,7(11):1890-1895.

[2]刘志强,段鹏飞,袁泽刚.多层螺旋CT在肝局灶性结节增生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实用预防医学.2010,17(6):1171-1172.

[3]周珠凤,庄国礼,陈日曙.肝癌高危人群肝脏局灶性小病灶的超声造影特点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2010,12(7B):1329-1331.

[4]张会,石利华.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的CT、MR诊断[J].临床军医杂志.2009,37(1):121-122.

[5]李小娟,王占宇,李毅,等.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的CT与MRI影像学诊断分析[J].人民军医.2010,53(8):570-571.

[6]蒿崑,赵斌.CT、MRI肝脏局灶性小病灶的影像学研究进展[J].中国实用医刊.2013,40(21):8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