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器乐作品中对于新音响的处理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11-21
/ 2

民族器乐作品中对于新音响的处理

孙文慧

东北师范大学孙文慧

摘要

经过对西方音乐作品的学习、借鉴再到创新发展的不断探索,我国民族器乐作品的创作也越来越受到作曲家们的重视,尤其是年青一代的作曲家们,更是投入了自己无限的创作热情。在不断吸收借鉴西方优秀作曲技法的同时,又将我国民族器乐的音响特色结合起来,使其具备了区别于传统音响效果的作品。本文通过对不同民族器乐作品中出现的新音响,从作曲技术的角度分析现代我国民族器乐作品中对于新音响的处理。进而总结出更加适合我们民族器乐发展的创新之路。

关键词:民族器乐作品,新音响,处理

中国的民族音乐与西方音乐在创作上就存在很大的差异。我国的传统音乐作品更多的是为了表达作曲家们内心的情感,因此,在创作上较为随性、自然。上世纪八十年代之前,我国作曲家们在创作器乐作品时,会较多的采用了民歌中的素材,作品也因此更具有歌唱性。

一、创作上采用新的音乐语言获得新音响

近年来,民族器乐作品层出不穷,在作品的创作方面除了较多的采用民族调式之外,作曲家们还会利用乐器自身的音色特点去表现作品的情绪。器乐创作在这一阶段的发展已经并不仅仅停留在追求旋律的优美的层面了,而是更多的从作品的演奏以及旋律的创作来进一步挖掘器乐的特点以及可以塑造的更多音响的可能性。中国的民族乐器本身的音色就非常具有辨识度,作曲家们根据这些乐器音色的理解与把握,在创作中采用新的素材,使这些乐器在产生新的音响效果以及表现力的同时又不会丢失掉器乐本身的声音优势。这种创作理念也逐渐被越来越多的作曲家所认可。

在西方音乐中,很多的现代作品中更多的是通过作曲技术将乐音以不同的组织方式展衍开来代替传统的旋律化发展。虽然我国的器乐作品也较为注重以旋律为主的创作模式,使音程之间缺乏变化而显得有些单一,音乐在发展上缺少动力,对于音响效果的呈现也就大打折扣了。随着音乐技术的发展,我们可以通过解决传统音乐发展过程中相关旋律素材的改变来改善这种情况。我国传统器乐作品较为注重旋律线条的发展,旋律中音程的性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作品的风格。在创作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将一些性质特殊的音程贯穿在旋律之中,或者可以将这些特殊的音程以动机或者片段的方式呈现在作品中,都是不错的方式,如谭盾的箫作品《南乡子》,以及朱践耳的琵琶作品《玉》等,都是在创作上采用了新的音乐语言,通过不同乐音之间的音高组合关系,时值分布以及调性编排的发展,使作品获得了新音响。

二、多声部作品中对于新音响的处理

很多不了解我国民族音乐的人会以为这样的音乐形式要落后与西方音乐,那是因为他并没有全面的了解到我国民族器乐作品的艺术内涵。这也正是他区别于其他民族艺术形式的特性所在。随着多声音乐的发展,我国当代的作曲家们从我国传统民族乐器自身的音响特色入手,通过新的创作思维的影响,对作品加以诠释,是作品在民族化的基础上获得新的音响效果。就当代的很多民族器乐作品来说,复调对位是较为普遍的创作手法,这样可以帮助不同的旋律声部得以体现,尤其是在新音响的处理上,既强调了不同声部之间的结合,同时还避免了不同声部之间的不和谐因素出现,体现出民族器乐作品中的新音响。

通过对我国传统民族器乐作品的比较研究,很少有作品出现类似于西方作品的主调织体创作,也很少出现全曲演奏相同旋律的作品,作曲家在创作时,习惯在旋律中进行局部的加花变奏,或者在演奏中结合声部加入即兴的发挥等,往往对于作品的流畅性有着较高的要求,这也是我国的民族器乐作品在多声音乐创作方面的特色之一。随着线性音乐的发展以及我国民族乐器的演奏要求,需要我们在创作中思考如何从多声作品的演奏技术上与创作思维更好的融合,使新音响的效果得以更好的呈现。如郭文景创作的《愁空山》中,所运用的支声线条的写作是较为普遍的,在作品中出现的类似于多声部的齐奏旋律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多声音乐,而是在旋律的发展中加入某些装饰变化音所产生的新音响,虽然呈现出了多条旋律的层次感,但都是来源于同一核心材料。此外还有很多的作品中我都都可以找到类似的创作处理。作曲家们都在一定程度上借鉴了西方复调音乐的创作技巧对我国的民族传统器乐的发展进行深化。从而实现在传统与现代的结合中对新音响的创新处理。

三、通过不同的器乐组合影响作品的音响处理

我国出现民族器乐组合的演奏形式可以追溯到周代,后来随着历史的发展,更加丰富了民族乐队的组合形式。我国的民族乐器中高音乐器居多,有的乐器转调工序繁琐,很多的乐器之间还存在着固定音高不统一的问题。因此在器乐组合的问题上,我们应该更多的借鉴西方乐器的编制形式,在器乐种类、音色、音域等方面的划分都有所调整,这样才可以更好的对作品的音响做处理。

首先是突破我国传统的器乐组合模式,通过对于西方乐队编制的借鉴,我国的作曲家们在创作时也对不同乐器的组合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尝试,根据不同作品的需要来确定民族器乐的组合形式,这也使我国民族器乐作品有了更为多样化的呈现。主要包含以下几方面的特点,首先是通过人数的不同来确定演奏的形式,也是较为随机性的一个特点,但这也要求作曲家对于每一件乐器的音色都有非常清楚的认知,这样才可以更好为作品的效果服务。其次是按照较为传统的器乐组合形式,但是在声部的安排上作出相应变化,给予不同乐器足够的发挥空间,也可以为作品呈现出更为丰富的新音响。此外还可以加入西方的乐器,作曲家谭盾的很多作品中都有民族乐器与西方乐器的结合,但作品的核心内涵依然是反映我国最为传统的民间音乐元素,并对作品的新音响处理做了很好的示范,使其具备了很高的艺术性。

结语

我国的民族器乐创作在创作思维与民族审美挂念以及艺术追求等方面的需求,与西方音乐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我国的民族音乐更多的追求一种艺术境界,通过作品艺术形式的呈现,体现我国民族器乐作品中的“和谐”之美。因此,这也是为什么在很多中国传统民族器乐作品中我们越来越追求新的音响效果,创新性的运用新音响不仅可以丰富我国民族器乐作品的艺术表现,还可以更好的激发新一代青年作曲家们的创作思维,推动我国民族器乐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铁梅.建国以来中国主要民族乐器的改革思潮刍议[J].乐器.2011(03)

[2]王安国.20世纪新音源的开掘及调性因素的消解[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2010(03)

[3]卢璐,匡君.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民族器乐创作简析[J].人民音乐.2010(08)

项目依托:本文由“吉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专项资金资助,课题名称:中国民族器乐创作中对“新音响”的技法研究,课题批准号:GH16015

作者简介:孙文慧,东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作曲系教师,研究方向为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