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频彩超对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诊断价值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01-11
/ 1

高频彩超对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诊断价值

邵菊

邵菊(江苏省常州市武进人民医院超声科213000)

【摘要】目的探讨高频彩超对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诊断价值。方法运用高频彩超对80例肠系膜淋巴结炎患儿常规腹部扫查,重点扫查脐周、中上腹、右下腹等肠系膜淋巴结分布区,对其超声图像及彩色多普勒进行分析并记录。结果由于高频彩超安全无创,操作简单,可重复,准确率高,在诊断和鉴别诊断肠系膜淋巴结炎上可作为首选检查方法,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关键词】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高频彩超

【中图分类号】R44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3)01-0154-01

肠系膜淋巴结炎是小儿腹痛的常见病因,好发于2-13岁儿童,临床上常以腹痛就诊,以往因缺少特征性症状与有效的检查方法,不易与腹部其他疾病鉴别,高频彩超的应用使此病能早期诊断,正确治疗。

一.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收集我院2010年1月—2012年12月经高频彩超诊断为肠系膜淋巴结炎的患儿80例,年龄2-10岁,平均4.5岁,临床表现为不明原因的腹痛,部分患儿有上呼吸道感染病史,腹痛多位于脐周及右下腹。

1.2仪器与方法采用PHILIPHD7,GEE8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为7-12MHZ,患儿取仰卧位,充分暴露腹部,依次扫查中上腹、脐周、左右下腹,重点检查脐周和右下腹,并记录淋巴结位置、数量、大小、形态、内部回声,测量淋巴结纵径与横径,并用CDFI观察淋巴结内部血流情况。

二.结果

80例患儿均有腹痛,高频彩超显示均有淋巴结肿大,以脐周与右下腹多见,纵横比>2,边界清,形态规则,多呈椭圆形,皮髓质分界清,CDFI:显示血流信号自淋巴门进入淋巴结,抗炎治疗后复查,淋巴结明显减少或消失。

三.讨论

肠系膜淋巴结炎是小儿腹痛的常见病因,多见于2-13岁儿童,多发生于冬春季,部分患儿发病前有上呼吸道感染病史,由于小儿淋巴系统的发育尚未成熟,屏障作用较差,因此肺部、肠道的细菌、病毒等感染常累及肠系膜,引起肠系膜淋巴结肿大。[1-2]临床主要以腹痛为主,部位不一,以脐周、右下腹痛多见,疼痛性质不定,可为隐痛或痉挛性疼痛,一般无压痛与反跳痛,高频彩超检查多表现为脐周或右下腹可见串珠状圆形或椭圆形低回声区,边界清,内部回声分布均匀,数目多大于3个,测量淋巴结纵径大于1.0cm,横径大于0.5cm,纵横比大于2,CDFI显示内部可见分支状血流信号[3],本病需与急性阑尾炎、肠套叠、肠痉挛等鉴别,(1)急性阑尾炎:典型者有转移性右下腹痛,右下腹压痛,反跳痛明显,超声检查可见右下腹指状或蚓状低回声结构,周围有时可见少量液性暗区。(2)肠套叠:2岁以内多见,男多于女,患儿腹部可扪及包块,超声检查可见“同心圆”回声的特征性声像图。(3)肠痉挛:为突发性腹痛,时间短,可自行缓解。

小儿腹壁薄,腹腔脏器和周围间隙的脂肪含量少,利用高频超声可清晰显示肿大的肠系膜淋巴结,高频彩超在此病中应用以来,因其检查方便,无创伤,可重复性强,提高了诊断和鉴别诊断,为临床提供了可靠依据,减少了误诊,已成为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首选的检查方法。

参考文献

[1].尹国军.刘金刚.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40例彩色多普勒检查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10(19):4725.

[2].王慕狄.儿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65.

[3].郭万学.超声医学.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1.14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