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法复位治疗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的应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12-22
/ 2

手法复位治疗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的应用

张照明何李一

张照明何李一(温岭市第一人民医院浙江温岭317500)

【摘要】目的探讨手法复位治疗良性位置性眩晕的临床价值。方法以位置诱发试验(Dix-Hallpike试验)诊断患者是否患良性位置性眩晕,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行手法复位治疗,对照组予以镇静、改善脑循环、止晕等对症治疗。将眩晕症状和位置试验诱发的眼震消失作为治疗是否有效的判定标准,并运用x2检验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为93%,对照组有效率为80%,治疗组效果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手法复位治疗良性位置性眩晕方法简单,安全可靠,医疗费用低,疗效肯定,值得推广。

【关键词】良性位置性眩晕手法复位护理

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benignparoxysmalpositionalvertigo,BPPV)是指在头位改变时出现短暂眩晕发作为主要表现的前庭半规管疾病,俗称“耳石症”。该病约占所有周围性眩晕患者的20%左右[1],是一种较常见的内耳机械性疾病。现将我院2007年3月-2011年8月运用手法复位治疗96例BPPV患者的资料进行总结,供同行交流,以促进该病护理水平的提高,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病例均选自2007年3月至2011年8月我院神经内科3个病区的门诊和住院病例。经详细询问病史、体格检查及实验室、器械检查,排除其他原因所致的眩晕,诊断为BPPV。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96例,对照组86例。治疗组男性42例,女性54例,年龄24~79岁,平均56.5岁;病程1d~5个月。其中,<6d的50例,7d~1个月者28例,1~2个月者12例,>2个月者6例。有外感病史8例,有冠心病史9例,有原发性高血压病史24例,有头部外伤病史3例,有颈椎病31例。其中74例于起、卧床时突然发病,14例于床上翻身时突然发作,8例于白天工作中因头位改变如低头或抬头时突然发病。76例为后半规管BPPV,14例为水平半规管性BPPV,6例为混合性BPPV。对照组男性35例,女性51例子,年龄27~76岁,平均54.5岁,病程1d~6个月。其中<7d者45例,7d~1个月者28例,1~2个月者8例,>2个月者5例。有外感病史5例,有冠心病史4例,有原发性高血压病史28例,有头部外伤史4例,有颈椎病史16例。其中67例于起、卧床时突然发病,11例于床上翻身时突然发作,8例于白天工作中因头位改变如低头或抬头时突然发病。68例为后半规管BPPV,14例为水平半规管性BPPV,4例为混合性BPPV。治疗组与对照组在年龄、性别、病程、病变部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临床表现:所有患者均突然起病,表现为躺下、坐起或在床上翻身时突然发生的眩晕,伴恶心,也可因快速低头而诱发,表现为5-35s的短暂眩晕,有明显视物旋转感,保持头位不动后眩晕可在1min内消失,但头转回原来位置时,类似眩晕再次发作。当缓慢躺下或坐起时,可减轻或避免眩晕发作。全组患者无耳鸣、耳聋、言语不清及肢体活动障碍。

1.3诊断方法:通过询问病史初步判断受累半规管的侧别。①后半规管型BPPV:有因头位改变而诱发的短暂性眩晕发作史,通常在起卧床时发作。潜伏期3~5s,持续时间通常不超过30s,眼震呈垂直旋转性(旋转向下或向上),有疲劳性,Dix-Hallpike试验阳性。②水平半规管性BPPV:具有短暂性、变位性、潜伏期、无疲劳性及伴有特征性眼震等特点,眼震方向为水平性(向下或向上),眼震40~60s,一般不超过2min,Dix-Hallpike试验阴性,而平卧侧头试验(+),有明显的恶心、呕吐症状。通常在平卧翻身时诱发。③混合型半规管性BPPV:有因头位改变诱发的短暂性眩晕发作史,潜伏期5~10s,持续时间通常为5~30s,眼震方向为垂直向地性,有疲劳感,常由躺下、坐起或平卧翻身诱发[2]。

1.4治疗方法:对照组予以镇静、改善脑循环、止晕等对症治疗。治疗组皆行管石复位治疗一Epley手法复位治疗,其方法与Dix-Hallpike测试方法一致,只是在患者仰卧后将向一侧偏斜45度的头向对侧迅速转2个90度,同时身体由仰卧改为侧卧,面朝地,保持该头位不动2-3min后缓慢扶其坐起。

1.5疗效判断标准:治愈:在变换各种体位时眩晕消失;好转:在头位变动时仍有轻微短暂的眩晕感;无效:治疗后眩晕次数和程度与治疗前无明显变化。其中治愈和好转均为有效[3]。

1.6统计学处理:所有数据用SPSS12.0版本统计软件进行处理,采用x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治疗组所有病例均完成了手法复位治疗,治疗组治愈72例,好转17例,无效7例,有效率为93%。对照组治愈35例子,好转34例,无效17例,有效率80%。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P<0.05)。

3讨论

BPPV在1921年由Barany首次报道,1952年Dix和Hallpike提出手法测试方法,为诊断BPPV提供了依据。本病具有以下特点:(1)多见于女性;(2)眩晕发作均在头位变化时发生,而且一般在头位变化1-4s后才出现症状;(3)眩晕有明显的旋转感,可伴恶心;(4)保持头位不动,眩晕感在1min内自行停止;(5)头回到原来位置时可再次诱发;(6)Dix-Hallpike试验阳性;(7)Epley手法治疗效果显著。

手法复位无效的原因可能是复位方法应用不恰当或由于后半规管解剖变异未能使半规管中颗粒顺利地返回椭圆囊内,或颗粒在向前庭移行过程中,黏附于膜性半规管尤其是总脚处,引起膜性半规管狭窄,从而阻止其余的耳石颗粒的排出[4]。

本病虽然可表现出一定的自限性,但一般要经过数周或数月方能缓解,而行手法复位后,大部分患者症状随即消失,效果明显,解除了患者痛苦的同时,缩短了病程,也节省了不少的医疗费用。而且,手法复位简单易行,安全无痛苦,是治疗BPPV的首选方法,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EpleyJM.Particlereposmboinsforbeignparoxysmalpssitionalvertigo,OtolaryngolClinnOrthAm,1996,29:323-331.

[2]吴亚东,张爱萍,高跃强.手法复位治疗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75例临床分析[J].贵阳医学院学报,2010;6:60-61.

[3]李焰生,庄建华,黄坚.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J].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02,15:229.

[4]周梅,秦燕.改良Epley法治疗良性发作性位置眩晕的临床研究[J].重庆医学,2006,5(35):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