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规则抗体筛查在输血患者中应用价值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11-21
/ 2

不规则抗体筛查在输血患者中应用价值研究

李丹

(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输血科河南商丘476100)

[摘要]目的:研究不规则抗体筛查在输血患者内的应用价值。方法:将我院2014年8月至2015年12月行门诊与住院的140例预行输血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70例,使用凝聚胺方法进行不规则抗体筛查;实验组70例,使用微柱凝胶方法进行不规则抗体筛查。比较两组患者不规则抗体筛查结果的符合度、阳性检出率。结果:对照组经筛查显示假阳性率为57.9%高于实验组的0.0%,对照组与抗人球蛋白法的筛查结果符合度差于实验组,差异显著(P<0.05);血液系统疾病的不规则抗体筛查结果内阳性检出率高于其他类型疾病,差异显著(P<0.05)。结论:输血前给予患者不规则抗体筛查能有效减少溶血性输血反应发生风险,保证输血有效性与安全性。

[关键词]不规则抗体筛查;输血;应用价值

Irregularantibodyscreeningapplicationvalueinpatientswithbloodtransfusion

Lisa(shangqiufirstpeople'shospitalofbloodtransfusionHenanshangqiu,476100)

[abstract]objective:tostudytheirregularantibodyscreeningapplicationvalueinpatientswithbloodtransfusion.Methods:fromAugust2014toDecember2015rowsofoutpatientandhospitalizationwererandomlypidedintocontrolgroup,70casesof140patientswithpreventivebloodtransfusion,condensedaminemethodisusedforirregularantibodyscreening;Experimentalgroup70cases,usingmicrocolumngelmethodforirregularantibodyscreening.Comparetwogroupsofpatientswithirregularantibodyscreeningresultsconformtothedegree,positivedetectionrate.Results:thecontrolgroupbyscreeningshowedfalsepositiverateis57.9%0.0%higherthanthatoftheexperimentalgroup,controlgroupandantiglobulinmethodofscreeningresultsconformtothedegreeofdifferenceintheexperimentalgroup,significantdifference(P<0.05);Bloodsystemdiseasesofirregularantibodyscreeningresultsinpositivedetectionrateishigherthanothertypesofdiseases,thesignificantdifference(P<0.05).Conclusion:patientswithirregularantibodyscreeningbeforebloodtransfusioncaneffectivelyreducetheriskofhemolytictransfusionreaction,ensuretransfusionefficacyandsafety.

[keywords]irregularantibodyscreening;Bloodtransfusion.Applicationvalue

近年来,不规则抗体引发的迟发性溶血性输血反应发生风险越来越高,但随着现代输血技术的快速发展,血型检测技术、配血技术、输血前检验技术逐渐向标准化、规范化发展,输血患者在输血过程中溶血反应发生率有所降低[1]。不规则抗体是指包含红细胞血型的同种抗体、自身抗体,多种因素均可引发不规则抗体,且不同地区的分布、发生频率存在差异[2]。因此为准确掌握输血患者的不规则抗体分布特点、发生频率,针对稀有血型患者需建立全面完善的稀有血型库,便于临床治疗中及时给受血者提供相容血液,保证输血有效性、安全性,为临床治疗提供保障[3]。本研究对输血患者应用不规则抗体筛查的临床价值进行分析。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4年8月至2015年12月行门诊与住院的预行输血患者140例进行研究,其中42例血液系统疾病,24例有输血史,33例有妊娠史,15例有消化道疾病,26例其他疾病。随机分为对照组70例,其中男33例,女37例;年龄6-75岁,平均年龄(45.6±13.4)岁;20例血液系统疾病,11例有输血史,18例有妊娠史,6例有消化道疾病,15例其他疾病。实验组70例,其中男34例,女36例;年龄5-76岁,平均年龄(45.7±13.6)岁;22例血液系统疾病,13例有输血史,15例有妊娠史,9例有消化道疾病,11例其他疾病。两组患者在年龄、病情等基本资料上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

1.2方法对照组使用凝聚胺方法进行不规则抗体筛查,取适量血浆放进2支同种试管内,并在2支试管内分别滴入筛检红悬液50ml/ml与低离子介质悬液0.7ml,将试管内溶液轻摇混匀后再滴入凝聚胺溶液2滴,凝聚胺溶液由上海血液生物医药有限公司提供,将血浆进行10s的离心分离,分离后在所得溶液内加入清液;同时在溶液内加入重悬液2滴,使用显微镜对溶液内凝块的分散、聚合情况进行仔细观察,若凝块出现聚合则提示为阳性。实验组使用微柱凝胶方法进行不规则抗体筛查,在血液标本采集完成后,对样本进行充分的抗凝处理,后在微柱内加进筛查红悬液Ⅰ号50ml、Ⅱ号50ml、Ⅲ号50ml,浓度均为0.5%,在每支试管中加入25ml患者血清并轻摇轻轻摇匀,后将其放进37℃微柱孵育室内进行孵育15min,离心分离5min后对血液标本的凝块情况进行观察,并在显微镜下对凝胶表面的红细胞分散、聚合情况进行观察,红细胞凝聚则为阳性。另取适量的两组患者血清,使用抗人球蛋白法进行不规则抗体筛查,将获得的筛查结果作为临床输血不规则抗体的确诊结果。

1.3观察指标比较两组患者不规则抗体筛查结果的符合度、阳性检出率。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筛查结果符合度对照组经筛查显示假阳性率为57.9%(11/19),高于实验组假阳性率的0.0%,对照组与抗人球蛋白法的筛查结果符合度差于实验组,差异显著(P<0.05)。见表1。

2.2抗体筛查阳性结果通过检测,不同类型疾病患者的抗体阳性检出率分别为:血液系统疾病31.0%(13/42),输血史28.0%(7/24),妊娠史12.1%(4/33),消化道疾病6.7%(1/15),其他疾病7.7%(2/26)。血液系统疾病的不规则抗体筛查结果内阳性检出率高于其他类型疾病,差异显著(P<0.05)。

3讨论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方式与就医理念不断发生转变,对医疗卫生的服务质量要求越来越高,输血作为临床治疗中常用方法,在临床治疗中起到关键作用,但在输血过程中常伴有溶血反应[4]。溶血反应是指患者血浆内红细胞受到破坏引起的血红蛋白由红细胞流出的血液反应,是输血反应内最严重并发症。患者在产生溶血反应后易出现发热、酱色尿液等情况,重者易出现脏器功能衰竭、休克及死亡等严重症状,危害患者健康及生命安全[5]。因此输血前对患者抗体进行筛查至关重要。

本研究结果显示,对照组经筛查显示假阳性率为57.9%,高于实验组0.0%,对照组和抗人球蛋白法的筛查结果符合度差于实验组,差异显著(P<0.05);血液系统疾病的不规则抗体筛查结果内阳性检出率高于其他类型疾病,差异显著(P<0.05)。说明两种检验方法均能完成多数不规则抗体阳性筛查,而采用微柱凝胶方法进行不规则抗体筛查准确性更高。分析原因为微柱凝胶方法使用血清稀释方法进行红悬液筛查,在血清标本质量、抗凝性方面具有更高要求,在标本采集期间需对血液进行充分的抗凝处理,预防细菌入侵标本,从而提高阳性检出率,降低溶血反应发生风险,保证输血安全性[6]。

综上所述,输血前给予患者不规则抗体筛查能有效减少溶血性输血反应发生风险,利于临床医师预防溶血反应发生,提高输血有效性与安全性。

参考文献

[1]李忱炜.联合检测CD4+CD25+调节性T细胞和血清不规则抗体在红细胞输注无效诊断的应用研究[J].中国综合临床,2016,32(2):113-115.

[2]唐雯,朱培元,严京梅,等.29770例输血前血型不规则抗体患者调查与分析[J].医学研究生学报,2016,29(3):272-275.

[3]王钰箐,蔡晓红,龚淞颂,等.46346名患者不规则抗体筛查结果及分析[J].中国输血杂志,2015,28(8):1004-1006.

[4]李慧,徐焕铭,张毅,等.输血前患者不规则抗体筛查及鉴定结果分析[J].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2015,23(3):861-865.

[5]赵颖欣,王德辉,柴慧丽,等.血型不规则抗体筛查用于预防和降低临床无效输血的发生[J].中国输血杂志,2015,28(1):48-50.

[6]肖进.不规则抗体筛查在输血安全中的重要性分析[J].国际输血及血液学杂志,2015,38(4):317-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