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科医务人员的职业防护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03-13
/ 1

口腔科医务人员的职业防护

夏琳曾玉兰

夏琳曾玉兰(通讯作者)(湖北医药学院附属人民医院口腔科湖北十堰442000)

【中图分类号】R197.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3)03-0354-02

【摘要】通过调查分析口腔科医务人员医院感染的原因和现状,指出医院感染管理中的薄弱环节,并阐述了今后如何加强职业防护管理。

【关键词】口腔科职业防护医务人员

着人们对医院感染认识的提高,职业防护问题被提到了工作日程,而存在于口腔科诊疗过程中的严重污染问题作为医院感染管理的一个薄弱环节,已日益受到医学界及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因此,加强口腔科医务人员职业防护不得不作为一个医学问题和社会问题而被重视。

1口腔科医务人员医院感染的原因分析

1.1治疗操作特点口腔科的治疗操作绝大多数在患者口腔内进行,医生与病人相距不到50cm,治疗中病人唾液、血液、致病菌在涡轮机或超声洁牙机等器械高速旋转下,引起微小飞沫和气溶胶以感染性气雾形式悬浮于空气中,污染室内空气和周围环境,使医务人员常处于致病微生物的危险环境中。

1.2医院感染知识缺乏由于医院感染学在医学院校的教学中涉及较少,以及医院在职教育普及不到位,绝大多数医务人员医院感染知识贫乏,以至于个人防护意识差。

1.3管理制度落实不到位由于重诊疗轻预防思想作祟,医务人员对医院感染管理制度不能严格执行或缺乏正确的操作方法指导,导致管理制度落实不到位,出现有章难循现象[1]。

1.4诊疗环境布局不合理传染病人与普通病人同室候诊、治疗,超声波洁牙机或用高速牙钻治疗时产生的带有病原体的气溶胶、水雾污染,以及口腔修复打磨产生的粉尘对环境造成污染。

1.5感染性疾病高患病率的潜在威胁我国传染性疾病患病率呈上升趋势。口腔科是一个高危科室,病人就诊时间长,复诊次数多,且绝大部分操作都在口腔内进行,一般情况下患者未做艾滋病病毒(HIV)、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等血液性传染病的筛查。职业感染传染病的病毒和细菌主要包括血液传播的病菌HBV、HIV、HCV[2]。

1.6职业损伤口腔科根管治疗等操作时常用的注射针、根管扩大针、拔髓针等,使医务人员处于针刺的危险中[3]。由于口腔器械十分复杂,价格昂贵,难以做到一人一机。因此,口腔科医务人员难免暴露于危险之中。

2职业防护措施

2.1加强管理,规范流程

2.1.1要求医院领导重视,从硬件设施上支持口腔科工作,提供布局合理的诊疗单位,例如治疗椅间设立高约1.6m的分隔栏,防止唾液飞溅;规范口腔科诊疗及器械清洗、消毒流程,严格执行“清洗-消毒-灭菌”的流程。

2.1.2医务人员应加强医院感染知识的学习,增强自我防护意识,严格遵守操作规程,把管理制度落实到位。

2.2加强个人防护

2.2.1洗手洗手是防止医院内感染传播的最重要的措施之一,医务人员在无菌操作前后,接触病人后及处理病人用物后均应遵循六步洗手法,用肥皂水洗手,用流动清水冲洗。在手部无明显污迹的情况下,可使用快速手消毒剂消毒双手。

2.2.2戴手套为患者进行治疗,接触血液、唾液污染的敷料器械时应戴手套。但是手套不能完全屏蔽病原微生物,因此戴双层手套有利于减少感染机会,同时脱手套后也应及时洗手。

2.2.3戴口罩、眼罩医务人员进行诊疗操作时应戴口罩,同时戴眼罩可防止气溶喷雾及飞溅的唾液、血液污染眼结膜。

2.3避污纸、防护罩的应用:照明灯的开关、器械操作开关等可覆盖避污纸或防护罩,避免交叉污染;尽量使用脚控开关调节治疗椅。

2.4诊疗室加强空气流通,每天开窗通风1~2h,每日紫外线灯消毒1~2次,每次不少于1h;室内综合治疗台、椅、操作台每日用含氯消毒液500mg/L擦拭不少于2次,每日用含氯消毒液500mg/L拖地1~2次,如被污染随时清理、消毒。

2.5安排医务人员定期健康体检,有针对性地进行预防接种。

2.6制定职业防护应急预案,对发生针刺伤等职业暴露的医务人员迅速启动防护、治疗措施,以及时发现感染和动态观察健康情况。

总之,职业防护工作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程。口腔科医务人员应重视职业性危害的防护,加强管理,实施有效的防护措施,确保自身的职业安全。

参考文献

[1]胡正英.医院感染管理的薄弱环节[J].中华医院感染管理杂志,1996,6(4):238.

[2]李映兰.高危科室护士职业安全防护存在问题及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3,12(2):198-199.

[3]胡善颖.口腔科护理人员在工作中锐利器械伤害的现状与观察对策[J].护士进修杂志,2005,20(8):7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