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干预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社区康复的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01-11
/ 2

家庭干预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社区康复的研究

唐兢1吴克明1刘德安1李建军1周卿2

唐兢1吴克明1刘德安1李建军1周卿2

(1上海市斜土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00032)

(2上海市徐汇区精神卫生中心200232)

【摘要】目的探讨家庭干预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社区康复的影响。方法符合慢性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干预组在接受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的同时,对家属进行社区康复培训以利于为患者进行有效的康复训练。采用简明精神病量表(BPRS),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DSS)评定两组患者的疾病情况及社会功能状况,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1年后干预组比对照组BPRS总分、SDSS总分均减少,部分指标P值﹤0.05;干预组入组后1年后比入组前BPRS总分、SDSS总分均减少,部分指标P值﹤0.05。结论开展家庭干预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社会康复有积极影响,可提高服药依从性,缓解焦虑,恢复劳动能力,减少复发率。

【关键词】家庭干预精神分裂症简明精神病量表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

【中图分类号】R4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3)01-0068-02

精神疾病的特点是病程迁延,进展缓慢,复发率及致残率均很高。传统的抗精神病药在治疗精神分裂症急性期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但在预防精神分裂症复发及改善其受损的社会功能方面欠理想,约有50%的精神分裂症在最近发作缓解后1年内有1次发作[1]。为了提高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社区康复工作的成效,除建立精神疾病社区康复机构外,迫切需要建立以家庭为主的康复治疗。因此以社区家庭为基础的康复治疗对慢性精神疾病患者显得尤为重要。本课题旨在探索家庭干预对于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社区康复模式。

1资料与方法

1.1对象

2009年斜土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登记在册的慢性精神病患者中随机分为干预组60例,对照组60例,符合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2],且无严重心脑等躯体疾病,至少有1位具有初中及以上文化水平,无精神疾病史的家属与研究对象共同生活。

1.2方法

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根据研究对象进行干预的顺序,用简单随机法按随机数字表将研究对象分为干预组60例和对照组60例。

(1)两组均维持原有的抗精神病药物。

(2)干预组由专职医师对研究对象家属/监护人定期进行有计划的康复技能和心理指导培训。

每月1次培训或活动。12个月综合评估1次。

(3)对照组仅为定期上门随访。

1.3评定工具

采用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此量表能够比较全面地反映患者的精神状况,适用多数精神病患者,所有项目采用1~7分的7级评分法。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DSS),此量表主要用于评定精神病患者社会功能缺陷程度,评分为0-2分。

量表评定前统一进行培训,使用量表的一致性良好。对两组评定结果进行对比分析。

1.4统计学方法

全部资料采用SPSS17.0专业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运用描述性统计分析,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一般资料

家庭康复培训干预12个月后。干预组完成58例(96.7%),其中男性28例(46.7%),女性30例(50.0%),平均年龄38.2岁,病程(7.5±3.2)年;脱落2例(3.3%),脱落原因为死亡。对照组完成53例(88.3%),其中男性28例(46.7%),女性25例(41.7%),平均年龄39.8岁,病程(5.4±3.6)年;脱落7例(11.7%),脱落原因为搬迁、出国、参加活动未达标准。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

2.2两组BPRS评分

家庭培训干预1年后干预组和对照组BPRS评分比较,见表1。

干预组入组后1年与入组前BPRS评分见表2。

表2中,干预组干预1年后比干预前BPRS总分减少,其中焦虑P值0.018,情感交流障碍P值0.033,装相和作态P值0.009,心境抑郁P值0.020。P值﹤0.05有意义。

2.3两组SDSS评分结果比较

家庭培训干预1年后干预组和对照组SDSS评分比较,见表3。

干预组入组后1年与入组前SDSS评分见表4。

表3干预1年后两组SDSS评分比较

表3中,干预1年后干预组比对照组SDSS总分减少,P值0.024﹤0.05有意义。其中社会性退缩P值0.046,家庭外的社会活动P值0.014,家庭内活动P值0.042,个人生活自理P值0.041,对外界的兴趣和关心P值0.045。P﹤0.05有意义。

表4干预前后干预组SDSS评分比较

表4中,干预组干预1年后比干预前SDSS总分减少。其中家庭外的社会活动P值0.038,家庭内活动P值0.048,个人生活自理P值0.046,对外界的兴趣和关心P值0.033。P﹤0.05有意义。

3讨论

随着生活节奏加快,社会竞争不断加剧,家庭结构发生变化,人们所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精神卫生问题日益凸显。在全球总人口中,需要精神卫生服务的各类人群目前已达5亿之多(1997年WHO提供)。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属一旦得知亲人患病或病情复发,往往表现出紧张焦虑、压抑痛苦,束手无策。因此,家属调整好心态并且掌握一些精神疾病的相关常识,对于患者的健康和预防疾病复发是非常有利的。我们对干预组家属进行为期12个月的康复训练指导,调整患者家属与患者之间的情感表达,提高患者家属对各种应激的应对能力,最终目的增强患者参与社会活动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促进其康复与回归社会。结果表明12个月后干预组BPRS评分和SDSS评分均较对照组明显下降,就干预组本身而言12个月后BPRS评分和SDSS评分均较干预前明显下降,说明采取的干预措施效果显著,体现了家庭干预对于社区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分析,通过专业医生讲解有关精神病的康复和监护知识及家属多渠道的配合,提高了患者在家庭治疗中的依从性,使药物维持治疗得以认真执行,降低了复发率。另一方面,精神分裂症患者回到社区后,通常会面临人际关系处理困难、长期待业、生活质量下降等,我们正是针对这些病人在回归社会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而帮助解决问题,通过矫正错误的假设和消极的动机来建立正确期待,以此来逐步改善患者的社会功能缺损,同时达到减少其病情波动的目的,降低复发率。

精神疾病患者回归社会需要家庭的帮助和支持,这是一个非常值得重视的方面。国内12个地区协作资料调查发现,在影响精神病患者预后康复的主要因素中以家庭照顾占首位。家庭干预主要是向患者和家属提供心理教育、家庭支持、危机干预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等。研究表明,通过对精神疾病患者及其家属实施同步健康教育,比仅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更有利于促进康复[3]。家庭干预注重疾病对家庭系统的影响,家庭成员在整个干预过程中起着主要的支持性作用。干预措施同药物治疗及其他康复手段一样,只是整个干预的一个组成部分。精神疾病患者尤其是精神分裂症患者普遍存在着来自外部环境的易受伤害性,其中来自于家庭成员的情绪气氛和行为表现对患者的预后有着重要的影响。让患者家属了解和掌握一些基本实用的康复手段及方法,树立足够的信心,能在家庭中为患者进行有效的康复训练,防止加重精神衰退,让患者在功能方面得到进一步的改善,从而达到防止残疾发展。

总之,开展家庭干预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社会康复有积极影响,可提高服药依从性,缓解焦虑,恢复劳动能力,减少复发率。

参考文献

[1]项玉涛.国外医学?精神病学分册,2002,29(1):31.

[2]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3]江建慧,张明秀,杨汉清.社区精神疾病患者的家庭环境与复发[J].中国临床康复,2004,5(3):4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