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口腔内科患儿的心理特点对牙病诊治的影响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06-16
/ 2

浅析口腔内科患儿的心理特点对牙病诊治的影响

肖兴忠

云南省永平县人民医院672600

【摘要】目的:分析口腔内科患儿的心理特点对牙病诊治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口腔内科2015年3月到2016年5月收治的125例牙病患儿为研究对象,按照患儿的配合程度对其进行分组,分为A组29例—主动配合、B组68例—诱导配合、C组28例—强制配合。观察患儿配合程度、心理特点,研究患儿的心理特点对牙病诊治结果的影响。结果:A组和B组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96.55%、95.59%)明显高于C组(82.14%)(P<0.05)。结论:患儿进行口腔诊治前,家长及护理人员应对其进行教育、诱导干预,提高治疗效果,应避免对患儿采用强制的治疗手段。

【关键词】患儿;口腔内科;心理特点;牙病诊治

儿童的自制力和理解能力还比较差,对创伤也比较敏感,因此,他们身上有创伤时是很容易受到影响的,进而对看病产生恐惧、抵抗的心理,降低了配合度,也增加了治疗的困难度[1-2]。因此,在儿童口腔内科疾病诊治,了解患儿的心理特点,对其进行适当的心理分析和诱导,增进患儿的配合度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分析了口腔内科患儿的心理特点对牙病诊治的影响,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基本资料

选取我院口腔内科2015年3月到2016年5月收治的125例牙病患儿为研究对象,125例患儿中,男童69例,女童有56例,年龄最小2岁,最大13岁,年龄均值为(6.70±1.25)岁;就诊患儿中37例为龋病,46例为尖周炎,28例为牙髓炎,14例牙槽脓肿;按照患儿的配合程度对其进行分组,分为A组29例—主动配合、B组68例—诱导配合、C组28例—强制配合。3组患儿性别、年龄等信息比对值无临床显著性,P>0.05。

1.2方法

总结各组患儿的心理特点及治疗结果:对与在治疗的过程中不积极配合的患儿医护人员要采取心理教育和心理诱导,教育和诱导的内容医护人员要根据患儿的具体情况灵活应用。主要包括语言交流、观摩教育、鼓励、许诺诱导、环境感化、示范教育等。例如,观摩教育是医护人员带领患儿观摩学习治疗中表现的好的患儿,帮助患儿消除恐惧感;环境感化则是布置亲切、温馨的治疗环境,让患儿能够感受到家的温暖,降低患儿在新环境的紧张情绪[3-4]。

1.3观察标准

观察记录3组患儿的配合程度、年龄、心理特点、教育程度、治疗效果。

疗效标准:痊愈患儿经过治疗后肿胀、疼痛症状,填充物无脱落、松动现象;显效:患儿出现少量的疼痛、肿胀症状,填充物无明显脱落、松动现象;有效:患儿出现疼痛、肿胀的症状,填充物无明显脱落、松动现象;无效:患儿治疗后病情没有明显改善[5]。

1.4统计方法

所有患儿的数据用SPSS22.0型软件进行分析,以(n/%)、(±s)表示文中的计数与计量资料,对比以t/x2来检验,有显著性时用P<0.05来表达。

2.结果

2.1患儿治疗疾病配合程度原因分析

A组患儿19例(65.52%)在8~13岁之间,B组患儿49例(72.06%)在5~7岁之间,C组患儿17例(60.71%)在2~4岁之间。说明配合程度与患儿年龄有关,年龄越大,配合度越高,配合程度不同组别的患儿年龄有明显差异(P<0.05);按接受教育来看,教育程度越高,对疾病的理解能力越强,配合度也就越高(P<0.05)。从患儿性格特点看,性格外向的42例患儿有34例能够主动配合,性格内向的23例患儿有17例要强制治疗,说明性格外向的患儿配合程度更高。

2.2三组患儿的临床治疗效果对比

A组和B组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96.55%、95.59%)明显高于C组(82.14%)(P<0.05)。

表1三组患儿的临床治疗效果对比(n/%、±s)

3.讨论

儿童的乳牙会随着年龄的增长接连脱落,这一阶段是儿童乳牙与恒牙的混牙列阶段,这段时间也通常是人体生长发育中最为活跃的阶段,同时也是儿童牙齿爆发疾病的高峰期。儿童牙齿出现问题得不到及时的治疗,很容易导致疾病严重化,很容易会影响到人面部的美观,严重者甚至会影响到儿童的心理健康成长[6-7]。

本次研究选取我院口腔内科收治的125例牙病患儿为研究对象,研究结果显示,A组患儿19例(65.52%)在8~13岁之间,B组患儿49例(72.06%)在5~7岁之间,C组患儿17例(60.71%)在2~4岁之间。说明配合程度与患儿年龄有关,年龄越大,配合度越高,配合程度不同组别的患儿年龄有明显差异(P<0.05);按接受教育来看,教育程度越高,对疾病的理解能力越强,配合度也就越高(P<0.05)。从患儿性格特点看,性格外向的42例患儿有34例能够主动配合,性格内向的23例患儿有17例要强制治疗,说明性格外向的患儿配合程度更高。A组和B组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96.55%、95.59%)明显高于C组(82.14%)(P<0.05)。

综上所述,患儿进行口腔诊治前,家长及护理人员应对其进行教育、诱导干预,提高治疗效果,应避免对患儿采用强制的治疗手段。

参考文献:

[1]徐锦虎.浅谈口腔内科疾病患儿的心理行为对其临床疗效的影响[J].中国保健营养,2016,26(31):12-13.

[2]高红,王雪芹,朱俊霞,等.儿童口腔科患者就诊配合度的影响因素[J].口腔疾病防治,2016,24(10):617-620.

[3]朱姝,刘尧,陈旭,等.儿童口腔科门诊先天缺牙患者临床特征和发病因素研究[J].中国实用口腔科杂志,2016,9(6):344-347.

[4]张媛媛,孙歌鸿,刘庆庆,等.221例儿童口腔黏膜病患者的临床分析[J].河南医学研究,2015(4):10-12.

[5]李晋,王韦玮,徐卫鸿.社区牙周指数评价老年牙周病患者全身疾病的相关性研究[J].武警医学,2013,24(11):933-934.

[6]霍军.分析口腔内科患儿的心理特点对牙病诊治的影响[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4,2(8):198-198.

[7]刘文茹.关于口腔内科疾病发生及治疗的临床研究[J].大家健康旬刊,2014(2):126-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