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奇霉素不同疗程治疗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的临床效果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3-13
/ 1

阿奇霉素不同疗程治疗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的临床效果研究

张洪荣张燕

(扬州大学附属医院/扬州市妇幼保健院江苏扬州225000)

【摘要】目的:分析阿奇霉素不同疗程治疗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10月至2018年2月期间收治的580例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将5d作为阿奇霉素的1个疗程,观察组将1周作为阿奇霉素的1个疗程。对比两组疗效、症状缓解时间的差异。结果:不同疗程阿奇霉素治疗后,观察组疗效数据现在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多项临床症状缓解时间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使用阿奇霉素对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进行临床治疗时,将7d作为1个疗程,对患儿进行4个疗程的连续治疗可有效改善其多项临床症状,疗效显著,且用药安全,不良反应较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不同疗程;阿奇霉素;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

【中图分类号】R725.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8)08-0211-02

肺炎支原体肺炎是儿科临床治疗中较为常见的一类呼吸系统疾病,该病发病原因主要为病原体感染以及过敏反应导致的肺部炎症[1]。本次研究选取我院近期收治的多例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就不同疗程下阿奇霉素用药情况对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临床疗效的影响情况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近段时间收治的580例患儿,根据患儿入院时间、自身情况、疾病情况的差异性,将所有患儿均分为2组,各290例。观察组中,男性患儿156例,女性患儿134例,患儿最大年龄11岁,最小年龄6个月,平均年龄(6.08±1.26)岁;对照组中,男性患儿152例,女性患儿138例,患儿最大年龄12岁,最小年龄8个月,平均年龄(6.13±1.35)岁。两组在各项基本资料上无差异性(P>0.05),有可比性。

1.2纳入标准

本次研究所有患儿均符合我院对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疾病的相关诊断标准:患儿在入院后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咳嗽、发热;于我院进行多项常规检查后显示肺部大叶性或小叶性肺实变、肺间质浸润性;支原体肺炎血清学检查显阳性。排除合并有机体多项重要器官严重障碍的患儿;排除自身免疫系统功能障碍的患儿;排除存在恶性肿瘤的患儿;排除存在其他急性疾病的患儿。所有患儿及家属均对本研究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本研究已获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3治疗方法

所有患儿在入院后均根据其自身情况进行止咳、化痰、平喘等常规治疗,对照组在上述基础上予以阿奇霉素治疗,阿奇霉素(东北制药集团沈阳第一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00426)每次取量10mg/kg,与5%葡萄糖溶液混合对患儿进行每天1次的静脉滴注治疗,并将5d作为1个疗程。观察组使用药物与上述无异,药物用量与上述无异,并将1周作为1个疗程。两组均连续治疗4个疗程。

1.4疗效评价

参考患儿各项临床表现差异,将疗效设定为3个评价标准:各项临床症状消失,X片复常为显效;各项临床症状显著改善,X片有所好转为有效;各项临床症状无变化,X片下病灶持续恶化为无效。

1.5统计学方法

研究数据采用SPSS20.0软件分析。

2.结果

2.1疗效分析

观察组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3.讨论

儿肺炎在发病初期因为典型性临床症状,因而出现误诊或漏诊的情况较高,因该病还具有病程长的特点,所以患儿患病后若长期不予以治疗极有可能引发各类并发症,对患儿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的同时,还可威胁到其生命安全[2]。

以往,临床中针对该类疾病患儿主要采用大环内酯类药物进行治疗,但长期的临床研究显示,上述药物虽能对患儿各项临床症状有一定缓解作用,但该药物半衰期较短,对患儿使用后可能引起局部疼痛及消化不良的症状,长期用药还可能引起患儿肝损伤。相较而言,阿奇霉素不良反应较少,临床治疗效果也得到了社会广泛认同,是目前针对肺炎支原体肺炎临床治疗主要使用的药物[3]。我们通过将7d作为1疗程的治疗模式与将5d作为1疗程的治疗模式进行对比,发现7d作为1疗程的治疗模式有效程度更高,且各项临床症状缓解速度更快。

综上所述,在使用阿奇霉素对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进行临床治疗时,将7d作为1个疗程,对患儿进行4个疗程的连续治疗可有效改善其多项临床症状,疗效显著,且用药安全,不良反应较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刘虹.阿奇霉素不同疗程治疗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的疗效[J].中外医疗,2017,36(6):115-117.

[2]胡瑞兰.探讨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的临床诊治方法[J].中国保健营养,2017,27(4):187.

[3]袁明晏.不同疗程阿奇霉素治疗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的效果分析[J].世界临床医学,2016,10(21):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