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03-13
/ 1

浅谈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罗小玲

重庆市黔江区人民小学409000

创新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江泽民同志强调:“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随着创新教育体系的不断构建和不断完善,数学课堂教学已成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阵地和运用载体。

诺贝尔物理奖得主美籍华人朱棣文指出:“中国学生学习很刻苦,书面成绩很好,但动手能力差,创新能力明显不足,这是与美国学生的主要差距。”我认为这一评价非常中肯,切中时弊。那么我们的学生创新能力是怎样失去的呢?根本原因在教育本身,负担太重——考试频繁、资料繁多、死记硬背、作业机械重复,磨灭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对数学现象的好奇心,题海战术泯灭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学生参加数学活动几乎是一种被动的行为。

当前,在新课标的指导下,我们必须牢固地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主体现、以学生能力发展为重点的教育质量观、以完善学生人格为目标的教育价值观。教师应充分地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把学生看作发展中的人、可发展的人,人人都有创造的潜能;学生要创造性地学数学,数学教学就要充满创新的活力。于是,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意识到创新课堂教学方法。

一、建立宽松、平等的师生关系,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

融洽的师生关系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情绪。宽松平等的师生关系既是学生学习的兴奋剂,又是学生思维活动的润滑剂。因此,教师课堂上决不能随时板着面孔,应做一个激情型教师,善待每一个学生,热爱每一个学生,关心他们的进步和成长。过去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形式比较单调,内容陈旧,知识面窄,严重影响到学生对数学的全面认识,难以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创造欲。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鉴于此,教师必须精心创设教学情境,有效地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使其学习的内部动机从好奇逐步升华为兴趣、志趣、理想以及自我价值的实现。

二、诱发学生的好奇心,鼓励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

好奇是学生的天性,是积极思维、创新求知的表现,是学习的内部动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需创设一定的情境去诱发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由好奇到惊奇再到震惊,并在好奇心的驱动下产生一种跃跃欲试的心理冲动,以极大的热情去接受、认识和战胜困难,从而达到逐步解决问题的目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不是一个被动吸收、反复练习和强化记忆的过程,而是一个以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通过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主动构建意义的过程。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主动地从事观察、实脸、猜测、验证、推理与合作交流等数学活动,从而使学生形成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有效的学习策略。这样,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有利于学生在和谐的气氛中共同探索、相互学习。同时,通过交流去学习教学,还可以获得美好的情感体验。

三、引导学生大胆实践、主动探索,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过去的教育内容和方法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数学作为一门思维性极强的基础学科,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方面有其得天独厚的条件,而开放题的教学又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尤其对学生思维变通性、创造性的训练提出了新的更多的可能性。所以,在开放题的教学中,选用的问题既要有一定的难度,又要为大多数学生所接受;既要隐含“创新”因素,又要留有让学生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充分施展他们聪明才智的余地。如调查本校学生课外活动的情况,面对这个比较复杂的课题,一定要给学生以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进行充分的探索和交流。首先学生要讨论的问题是用什么数据来刻画课外活动的情况,是采用调查和收集数据。接着的问题是:“可以调查哪些呢?”对此,学生可能有很多想法,对学生提供的办法不要急于肯定或否定,应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充分讨论,认识到不同的样本得到的结果可能不一样,进而组织学生深入讨论:从这些解释中能作出什么判断?能想办法证实或反驳由这些数据得来的结论吗?这是一个开放题,其目的在于通过学习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吸收信息和提出新问题的能力,注重学生主动获取知识、重组应用,从综合的角度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课程改革已轰轰烈烈地在全国范围展开,如何探索一条适合学生主动发展,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合作品质培养的教学方式,成为在新课改中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主要课题。我在教学工作中体会到,课程改革后的数学课堂应创设富有探索性、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不仅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实施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在课堂活动中感悟知识的发生、发展与变化,培养学生主动探索、敢于实践、善于发现的科学精神,将创新的教材、创新的教法与创新的课堂环境有机地结合起来,将学生的主动学习与创新意识的培养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