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腔嗅神经母细胞瘤10例临床病理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12-22
/ 2

鼻腔嗅神经母细胞瘤10例临床病理分析

荣建胜

荣建胜

(淄博市中心医院北院区病理科255031)

【摘要】目的探讨鼻腔嗅神经母细胞瘤(ONB)的临床病理学特点。方法对病理诊断为ONB的临床资料、免疫组化、光镜进行回顾性分析与研究。结果患者以鼻腔肿物就诊,病理确诊ONB,免疫组织化学:CD56(+)、Syn(+)、CgA(+)、NSE(+)。结论ONB诊断依赖组织病理学、免疫组化及临床资料,ONB以根治性手术切除并行术后放疗为原则。

【关键词】鼻腔肿瘤鼻腔嗅神经母细胞瘤临床病理

【中图分类号】R730.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4)30-0359-01

鼻腔嗅神经母细胞瘤(ONB)起源于鼻腔特殊的感觉神经上皮的嗅细胞,是恶性神经外胚层肿瘤,起源于梨鼻器、蝶腭神经节、嗅基板和Loci神经节。作为一种独立的病理类型,它占鼻腔鼻窦恶性肿瘤的2-3%,男女性别没有明显的差异,可以发生在任何年龄,有两个峰值,分别为11-20岁和51-60岁。肿瘤生长缓慢,好发于鼻腔上部,包括上鼻甲、鼻中隔上部、鼻顶和筛窦的筛板,临床上常出现单侧鼻塞(70%)、鼻衄(50%)和鼻腔上部肿物等症状。X线特点肿物呈“哑铃形”,可延伸穿过筛板。临床上易于鼻息肉、鼻腔内翻性乳头状瘤、鼻腔鳞状细胞癌等混淆,我们收集了10例ONB,对其临床和病理进行了研究,现报告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材料

来自淄博市耳鼻咽喉医院1996-2006年间头颈外科手术切除的标本,经常规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查确诊为ONB的10例病例。

1.2方法

取手术切除的新鲜肿瘤标本,用4%中性福尔马林固定液固定,按常规石蜡切片,分别行HE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所用抗体包括CD56、Syn、CgA、NSE等,所用试剂均购自福州迈新生物技术开发公司,采用SP法染色。阴性对照片用PBS缓冲液代替一抗。

2.结果

2.1临床资料

本组病例男性6例,女性4例。患者年龄12-75岁,平均年龄43岁。其中11-20岁2例(20%);21-30岁1例(10%)、31-40岁1例(10%)、41-50岁1例(10%)、51-60岁4例(40%);61岁以上的1例(10%)。病程最短的10天,最长的2年,8例以鼻塞、鼻腔肿物就诊,2例以鼻衄、眼球突出,视力障碍就诊。

2.2病理检查

巨检:肿瘤大小不等,其中肿瘤<2cm的2例,2-5cm的7例,>8cm1的例,肉眼观察为血管丰富的息肉样肿物,有光泽,表面被覆粘膜,质地软。镜检:肿瘤位于粘膜下,结构呈分叶状或巢状,境界清楚,间隔以丰富的血管纤维间质。低级别的肿瘤细胞形态一致,比淋巴细胞稍大,细胞核小圆形或卵圆形,细胞核染色质如盐和胡椒粉状,粗细不等,散在分布,核仁不明显,细胞质少,肿瘤细胞边界不清,周围围绕以神经原纤维基质,其中可见Homer-Wright型菊形团;高级别的肿瘤细胞胞核异形性增加,染色质更粗糙,核分裂像增多,可见肿瘤坏死,神经纤维基质少见。

2.3免疫组织化学

10例ONB肿瘤组织免疫组化染色CD56(+)、Syn(+)、CgA(+)、NSE(+)、CK(-)、EMA(-)、CEA(-)、LCA(-)、HMB45(-)、CD99(-)、Ki-67(+)S占45%。

3讨论

文献中报道的ONB的发病率占全部鼻腔恶性肿瘤的2-3%,国内多在5%[1],占我院同期收治鼻腔恶性肿瘤的5.6%,发病年龄以老年人较多。多数学者报告男女发病率无显著差别,本组男性患者多于女性,男女比为1.5:1,平均发病年龄43岁。

临床上其症状与病变范围有关,常见鼻塞、鼻衄、流涕、鼻腔内肿物,肿瘤易波及眼眶,有眼球突出,视力障碍,还可以有颅神经麻痹等症状。临床上可分为三期,一期:肿瘤限于鼻腔;二期:肿瘤波及副鼻窦;三期:肿瘤侵出鼻腔和副鼻窦。本组病例中一期6人,二期2人,三期2人。

鼻腔嗅神经母细胞瘤确诊最可靠的依据是病理诊断,组织学上要与鼻腔未分化癌、腺样囊性癌、淋巴瘤、横纹肌肉瘤、黑色素瘤、神经内分泌癌和PNET等鉴别,根据光镜下的形态特点,低级别的肿瘤细胞形态一致,比淋巴细胞稍大,细胞核小圆形或卵圆形,细胞核染色质粗细不等,散在分布,如盐和胡椒粉状,核仁不明显,细胞质少,肿瘤细胞边界不清,周围围绕以神经原纤维基质,其中可见Homer-Wright型菊形团;高级别的肿瘤细胞胞核异形性增加,染色质更粗糙,核分裂像增多,可见肿瘤坏死,神经纤维基质少见。及免疫组化CD56(+)、Syn(+)、CgA(+)、NSE(+),可以明确诊断。

鼻腔嗅神经母细胞瘤的治疗包括根治性手术切除及术后化疗,预后与临床分期有关,一期五年生存率达75-91%,二期五年生存率达68-71%,三期五年生存率达41-47%[2]。本组10例病例随访5年以上8例,随访率为80%,其中6例生存期超过5年,超过10年的4例,1例最长的以超过15年,现任健在。

参考文献

[1]刘洪刚主译,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ISBN978-81116-344-5.

[2]武忠弼,杨光华主编,中华外科病理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ISBN7-117046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