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工程建设与土地生态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3-13
/ 2

土地工程建设与土地生态研究

陈黎阳

宝清县国土资源局黑龙江省双鸭山市155600

摘要:土地工程为人类解决土地生态化问题提供了新的理论支撑和生态化的解决方案,其研究的核心内容为土体有机重构。本文探讨了土地工程研究的内容及意义、土地生态等方面的内容,以期为土地工程与土地生态相互促进提供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土地工程;土地生态;影响因素;

1.引言

土地作为最基本的生产资料,承载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是国家社会发展的战略性资源。然而长期以来人类不合理、不科学的利用土地,导致了一系列的问题,如荒漠化、盐碱化、污染、水土流失、耕地功能单一。面对如此重大的问题,人们在不断寻找解决的途径,试图让土地能够保持永续合理利用的状态。因此,“土地工程”这一学科应运而生,主要是通过工程手段,把未利用土地变为可利用土地,或者把已利用土地进行高效利用,从而能动的协调人地关系和谐发展。

2.土地工程的发展背景

在我国改革发展下,由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进程的加快,不合理的土地开发和利用造成严重的土地退化和沙化现象,尤其是耕地和粮田数量的减少,导致土地产生生态问题和多样化下降问题等。根据我国相关调查分析,土地污染在我国逐渐严重,总体上,土壤的超标率在16%以上,重度污染比例为1.1%0造成的耕地退化现象逐渐严重,耕地土壤环境也不断下降,从而带来明显的工业废弃土壤环境问题等。尽管我国提出耕地保护和改进生态化的相关政策,将耕地作为我国最重要的土地资源,保证在耕地保护工作中,实现耕地数量、质量以及生态的一体化发展。但是,在该发展趋势下,一些土地工程在实际建设和发展下,社会各界加大力度对其实施,为加强对土地整治工作的重视,从而引起生态环境恶化。土地工程的建设,能够达到占地与耕地的平衡性,也能维护我国粮食的安全性,对现代社会的积极发展具备十分重要的意义。所以,在全国土地工程整体发展下,为了提升更高发展水平,需要在土地生态文明建设中,促使其效益的优化实现。

3.土地工程与土地生态的关系

土地工程的核心任务不仅仅是增加土地的可利用范围,提高土地生产力;还包括解决土地的合理利用,并在利用中加以保护和提升,甚至“再生土地”。在现代社会,土地生产力已经不仅仅是单位面积农业种植的产出,更是所有可利用土地在使用过程中产生的效益:包括农业、工业、科研、教育、服务、居住、生活生产基础设施等土地。促进土地整治重大工程的实施、提高土地的综合生产力、推动土地质量的保护与提升、构造新的土地工程技术体系和规范标准、探索“再生土地”的理论和方法体系等,是土地工程的重要使命。

因此,土地工程是增加耕地资源、解决人地矛盾、合理利用土地的一种有效措施;是保障耕地,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实现农业现代化加速城镇化进程,建设新农村的有效措施;是改善生态环境,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必要手段;是改善工农关系,保障农民的生产和生活,促进社会安定和谐的重要举措。

4.土地工程如何促进土地生态治理

4.1土地工程能增加耕地面积,保证耕地质量的提升,对农业的积极发展具备十分重要的作用。由于土地工程建设中存在一些生态治理问题,受多个因素的影响不断加剧。如:在土地整理工作中,水土流失现象的产生,将原有的生态系统平衡性带来很大影响,降低土地的利用效率。同时在土地工程建设中,降低生物的多样化发展,尤其是灌溉排水设施、道路工程的改变,生态环境受到破坏,在这种发展下,土地区域内的生态系统结构和发展功能受到破坏,影响生态的多样化发展。同时,农业面临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尽管在土地工程建设中也能扩大耕地面积,但是,土地具备的耕种能力无法得到保证,在后期也会引发病虫害的增加。这时候,人们会使用农药进行处理,这些农药中含有有害毒素,从而减少生物多样性,也给土地生态系统造成很大破坏,无法实现土地的可持续发展。所以,针对这些问题的分析,需要对土地实现生态化治理并在多个措施上进行完善,以达到整体的进步。

4.2土地工程能优化利用废弃宅基地。在我国,农村废宅基地数量不断增多这些占用的耕地需要实现复垦还耕,达到占地与耕地的均衡发展。在工作中,通过土地整治工作的实施,可以将一些空心村、零散村庄等进行拆迁促使农民聚居程度的不断提升,确保农村基础设施的完善化。为了对废弃的土地进行整治,按照我国当前的经济发展需求,实现耕地与占地的均衡性对我国的积极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整体上,不仅能打造集中化居住环境,实现产业聚集和新农村建设也能打造一体化建设,从而改善人们的生态环境。

4.3可供借鉴的做法。我国台湾地区在农地重划的设计与施工上采用生态工法,如:给水路生态工法,主要在于维持水生生物多样性,其设计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方式:一是采用多孔隙空间,为水生小生物提供避难及隐藏空间;二是在给水路周边设置绿池、河畔林或灌木丛,为生物提供栖息地;三是在跌水、斗槽或拦河堰处,采用多阶段小落差的连续水工形态,以减少对鱼类移动的阻碍,便利其繁衍。在矿山土地复垦方面,澳大利亚、美国和德国等国家实践总结出了一系列先进的复垦技术,提高了土地复垦效果,改进了闭坑后矿山地区的生态环境质量。如:澳人利亚矿业公司在剥离表土时,把适合植物生长的腐殖土单独堆放,便于尽快恢复地力;尽量保存地表植物,用于土地复垦后动物栖息。对于露天采矿,在开采过程中一般按照土壤发生层次进行分层剥离、分层堆放、分层回填,不仅大大缩短地力培肥的时间,而且能使植被恢复到最好最快。地形重塑是其主要复垦措施,工程量非常大,但能保证复垦后景观与周边地形的一致性和地层的稳定性,确保复垦后土地利用的风险降到最低,以及土地使用的长期安全性和可靠性。

5.结束语

在土地工程建设中,提高土地质量,解决土地资源的供需矛盾,对促进土地生态健康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政府应大力加以正确引导,促进土地工程与土地生态健康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崔峰.我国土地生态安全问题管窥[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04):51-56.

[2]韩霁昌.土地工程概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3.

[3]程杰,韩霁昌,张扬,等.从土地现状谈土地工程学科建设[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7,27,5(S1):147-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