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例利福平不良反应病例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10-17
/ 2

3例利福平不良反应病例分析

陈亚林

(毕节市第一人民医院贵州毕节551700)

【摘要】药物不良反应是指合格药物在正常剂量用于预防、诊断、治疗疾病过程中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反应。为避免药物不良反应对患者造成的伤害,可针对临床使用药物的特点,采取适当预防手段,有效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频率及程度。本文就我院发生的3例利福平不良反应病例进行报道分析,希望能对利福平的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提供参考。

【关键词】利福平;药物不良反应;肺结核;异烟肼

【中图分类号】R9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9)26-0092-01

1.临床资料

例1:患者因“肺结核”静脉滴注利福平7分钟后,开始出现恶心、欲吐及上腹部不适,予减慢输液速度并予盐酸甲氧氯普胺10mg静脉注射对症治疗后上述症状稍好转;在持续慢速滴注利福平半小时后出现寒战、胸闷、气促及全身疼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停药后患者口唇粘膜渗血不止,予盐酸肾上腺素纱布止血,静脉滴注止血敏及氨甲环酸治疗后仍无好转,经口腔科会诊后予血凝酶纱布止血治疗后渗血稍减少。考虑为患者使用利福平过敏引起溶血所致,患者未解小便,拟复查血常规及凝血酶四项协助诊治。患者下午出现持续发热,体温40.0℃,予复方氨林巴比妥注射液2ml肌肉注射降温处理,继续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半小时后体温降开始下降,予多饮水及物理降温处理后,患者病情好转。

例2:患者因结核性脑膜炎,予0.5%葡萄糖注射液250ml和利福平注射液0.45g抗结核治疗,于用药10日后诉躯干及颜面部皮肤干燥、伴轻微瘙痒,症状较轻可忍受,未停药,于第12日皮肤出现明显潮红、瘙痒症状明显、伴脱屑,无发热、寒战、黄疸、腰痛,无呼吸困难、胸痛、发绀,无头痛、抽搐、意识障碍等;大便干结,小便正常。查体:生命体征平稳,神志清楚,颜面部及颈部、躯干部皮肤可见片状红斑、部分可见脱屑,全身浅表淋巴结未扪及肿大,头颅五官无畸形,结膜无充血、水肿,巩膜无黄染,咽不红,扁桃体未见肿大,气管居中,心肺阴性。剑突下压痛。神经系统检查同前无特殊。考虑输注0.5%葡萄糖注射液250ml+利福平注射液0.45g所引起的药物过敏反应,后立即停用药物并加用盐酸氮卓斯汀片、维生素C片口服抗过敏治疗。于第13日加用复方甘草酸苷160mg静脉滴注、10%葡萄糖酸钙10ml静脉滴注抗过敏治疗后,患者诉症状明显好转,无明显瘙痒,皮肤潮红症状缓解。

例3:患者因“腹胀、腹痛伴呕吐、咳嗽1年多,加重2月”入院。入院诊断:双肺继发型肺结核(浸润性),痰(未检)初治。完善血常规(白细胞:7.26×109/L,红细胞:4.14×1012/L,血红蛋白:88.00g/L)、肝功能、肾功能检查后无抗结核治疗禁忌症。使用抗结核药物后无头昏、头痛、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口唇、关节酸痛、视物模糊等不适。于用药后第五日早上复查血常规示:白细胞2.29×109/L,红细胞3.95×1012/L,血红蛋白82.00g/L,余无明显异常。患者白细胞数目偏低,考虑为使用抗结核药物骨髓抑制所致,予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注射液皮下注射改善白细胞缺乏治疗后复查血常规白细胞升高(用药3天后,复查血常规,白细胞3.63×109/L,红细胞2.62×1012/L,血红蛋白55.00g/L,血小板计数33.00×109/L)。考虑为抗结核药物利福平所产生的骨髓抑制副作用,导致全血细胞减少,予停用利福平。2天后再次复查血常规恢复正常。

2.讨论

结核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尤其是肺结核,具有较强的传染性,是全球卫生组织公认的卫生问题之一,我国相关卫生部门对肺结核的防、治都给予高度的重视[1]。利福平为能抑制敏感细胞中DNA依赖的RNA聚合酶活性,尤其抑制细菌RNA聚合酶,而不影响哺乳动物的酶。研究表明,在治疗浓度利福平对细胞内和细胞外的结核分枝杆菌均具有杀菌活性,是目前治疗肺结核首选药物之一[2]。虽然利福平已经在临床使用多年,但目前关于利福平的不良反应报道也越来越多[3],包括出现过敏反应,如瘙痒、荨麻疹、皮疹、呕吐、胃肠胀气、腹泻、头痛、发热、四肢麻木和全身麻木等;也有血尿素氮和血尿酸升高,以及白细胞和红细胞减少和出现溶血性贫血的报道[4]。由于利福平可透过胎盘并能引起实验动物畸胎,因此,建议孕妇尽量避免使用。同时,利福平也可通过乳汁进行排泄,所以建议哺乳期用药的妇女不能哺乳婴儿。此外,利福平对P450酶有较强的诱导作用,会加速合用药物如抗凝血剂、皮质类固醇、强心甙药物、口服避孕药和口服降糖药等药物的代谢,降低这些药物临床治疗作用[5],联合用药需调整这些药物的剂量。在治疗结核的过程中,通常是利福平与异烟肼、乙胺丁醇或吡嗪酰胺等合用。在患者接受抗结核治疗前,应详细了解患者既往病史、合并用药情况与相关的化验结果,并结合患者的病情制定相应的化疗方案。

上述3例报告中,只有例3进行了用药评估,其余两例未提及;上报人员均未提及合并用药情况,与药物不良反应处理原则不相符。因此,还应加强不良反应报告的质量。

【参考文献】

[1]谢永斌.利福平注射液治疗肺结核的安全性及用药效果评价[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8,5(38):142+145.

[2]顾学仁.肺结核的化学治疗进展[J].中国乡村医药,1996,06):6-7.

[3]张朋,李世明.利福平致严重不良反应文献复习[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5,8(19):91-93.

[4]王淑真.利福平致过敏性休克、溶血性贫血1例分析[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18,38(17):1875-1876.

[5]孟慧杰,石伟龙,胡永芳.1例利福平与华法林相互作用的案例报道及文献分析[J].中国药学杂志,2015,50(06):550-5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