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谷水畔荧庭考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10-20
/ 4

紫谷水畔荧庭考

王瑞

太原师范学院汾河流域科学发展研究中心030619

摘要:荧庭一地留名于史,是在公元前550年。虽然千百年来各类历史地理文献都有记述且有学者考究,然年代久远,已难以确定其准确地望。笔者经过实地考察和文献考证确定荧庭地望在今天山西省翼城县续鲁峪河流域的西闫村,这一研究不仅充实了西闫村的人文历史,更纠正了长期以来在学界中形成的某些错误认知。

关键词:紫谷水;荧庭;张武军;东阳;西闫村

一、引言

荧庭是晋国历史地理区位中的一个重要节点,首见于《左传》,其后散见于《水经注》《太平寰宇记》《大清一统志》《山西通志》等典籍。除记载地方志的学者外鲜有人关注,这和其地处中山丘陵地带而远离政治经济中心的不利地理区位具有重大的关系。

马保春曾在《陉庭、荧庭、陉城小考》中,综合分析前人史料,初步判定荧庭城或在沁水张马村或在绛县西闫村(西闫村属山西省临汾市翼城县,1970年~1980年曾划属山西省运城市绛县,1980年后又重新划回翼城县,故有绛县西闫村一说),但这次研究并不是为了关注荧庭,而是为了区分三地非一。马保春对荧庭的大概定位和谭其骧先生在《中国历史地图集》先秦卷晋秦部分的模糊定位一致,这表明马保春把谭其骧先生的工作向前推进了一小步。而实际上因为西闫村和张马村地理位置相近,如果没有实地考察的话,就容易对荧庭的准确定位出现偏差,下文将通过文献资料和实地考察的相互佐证,确定荧庭的准确位置在今山西省翼城县西闫村。

二、齐侯伐晋

在春秋时期的历史舞台上,齐晋一直是一对竞争关系很微妙的国家。在农业生产落后的春秋时代,表里河山的优越区位为晋国的国防安全提供了天然屏障,而公元前550年,齐庄公伐晋之战便展示了晋国即使在发生内乱的情况下,齐国也难以在山川拱卫的晋国获得多少好处。

(一)复原行军路线

战争缘起于齐国挑战晋国霸权,公元前555年平阴战役结束,齐国挑战晋国霸权失利。

1、挥师西进

公元前550年,齐国抓住晋国栾盈内乱的契机“伐卫。先驱,谷荣御王孙挥,召扬为右。申驱,成秩御莒恒,申鲜虞之傅挚为右。曹开御戎,晏父戎为右。贰广,上之登御邢公,卢蒲癸为右。……伐晋,取朝歌,为二队,入孟门,登太行,张武军于荧庭,戍郫邵,封少水,以报平阴之役,乃还。赵胜帅东阳之师以追之,获晏氂。八月,叔孙豹帅师救晋,次于雍榆,礼也。”。

其实战争的经过相当简单:齐军在攻取朝歌后,兵分两队,一队从孟门关白陉道进入晋东南,和登太行关太行陉的齐军会合一起深入晋西南东部。齐军逆沁河而上经太行关入晋东南地区,转而西向,沿沁河水系古獲泽水逆行而上,到达浍河水系的紫谷水。齐军沿紫谷水西向,在谷口东建立要塞荧庭,这就是现在翼城县西闫村的聚落所在地。

笔者依“武军谓筑垒壁也。张谓张设筑作之具。服虔云:张设旗鼓也。”“张武军”便是齐军在此树旗修寨,安营整军,以防不测,因此把“张武军”解读为“将军张武的军队”显然不妥。《太平寰宇记》明白的说荧庭城“盖齐侯所筑也”,荧庭城至此被齐庄公修建。经过实地考察当知,西闫村处于紫谷水众多支流的汇聚之地,谷口东的河谷平坦开阔,从军事学上看,进入紫谷之前的西闫村只能是齐军最合适的驻足之地。

2、此东阳非彼东阳

解读伐晋之战的关键名词是“东阳之师”,“东阳”是一个熟见于春秋时代的地名,在历史地理学的研究中,必须把具体名词还原到相应时代的事件和区域中,这样的名词解释才是全面客观和正确的。马保春在定位荧庭时,忽视了对“东阳”具体的空间定位,使他在解读战争时出现了失误:齐军沿黄河下游进军至郫邵关而后返回,这使“入孟门,登太行”的记载变空,更使“张武军于荧庭”的举动显得莫名其妙。

在今济源市有河名东阳河,在河谷东有东阳村,从此向西不远翻过王屋山便是赵家的原邑。从晋文公到此时原仍属赵氏所有。而东阳村位于王屋山南,东阳河东,相距原邑约十五华里,东阳居高临下南面而望,晋国赵氏赵胜的东阳之师驻扎于此,便与原邑形成犄角,所以当齐军在南面路过时,才会被东阳之师发现追击,从而导致晏髦被俘。

有学者或以为东阳之师是从太行山东侧的东阳出发,其实不然,如果东阳之师驻此,则齐军取朝歌时,便该和东阳之师交锋。而后齐军返程,东阳之师就应该是堵,而非“追”,因此将“东阳之师”只有在东阳村才是正确的。也正因此一战,赵胜所率的东阳之师在此战中建功立业,赵胜才会被封邯郸别立为邯郸胜,其子就是被大宗赵鞅杀的邯郸午。东阳村名当是春秋时地名的遗留,而河名则在后来的历史变迁中与地名保持了一致。

3、班师归途

当初齐军出师本想借栾盈内乱而渔利,但栾盈败象已明时,齐军若继续进军便是以卵击石。而此处距齐军出发的朝歌(今河南淇县)已不少于600华里,齐军跋山涉水,劳师远征,能走到荧庭已是强弩之末。齐军在此时占“地利”在此修荧庭城,一方面继续观察晋都内乱的动向,另一方面为整装撤军做准备。

之所以定位齐军南撤,是因为齐军“戍郫邵”。依谢鸿喜言,续鲁峪河即紫谷水的“南源与垣曲沇西河即教水干河同发一山,两水咫尺却南北背道,”。齐军自浍河水系的紫谷水支流南撤而上教山,“其上多玉而无石,教水出焉。”教山即今历山,教水即今沇西河,而顺沇西河南下而至古郫地,在今垣曲“县东九十里有郫邵之扼”,东出垣邑就是郫地轵关陉外的原邑。

“郫邵”是晋国东进南下的战略要地,位于垣曲县与邵原镇交界地,这里对班师的齐军则更加重要,所以齐军在此戍兵。然后齐军渡东阳河至沁河下游,晋国“赵胜帅东阳之师以追之”,齐军背水一战,晋军尸体被齐军“封少水”以威慑晋军,然而东阳之师也擒获了齐将晏氂。这晏氂就是子服惠伯说的晏莱,“昔栾氏之乱,齐人间晋之祸,伐取朝歌。我……使叔孙豹发帅……军吏,次于雍榆,与邯郸胜击齐之左,掎止晏莱焉。《释文》:‘氂,力之反,徐音来。’据此,晏莱即晏氂矣。”也正是齐庄公戎右晏父戎。经过“封少水”的大战,这支劳师远征的齐军终于回国。

齐军能顺利返国,得益于山西南部的复杂地形,这既提高了齐军行动的隐秘性,又是晋国势力难以覆盖的盲区,齐军虽有此保障,但同时也承受着未知的压力,这种未知的恐惧使处在崇山环绕中的荧庭成为了齐军在心理上所能承受的最远行军地。公元前645年“韩之战既以获其君矣,而卒不能入其国……亦其国之险塞可凭依以为固也。”然而有此一役,齐国虽不能称伯却也算开创了世界军事史上远征的奇迹。

在复原了齐军的行军路线后,笔者发现西闫村得名于区域聚落的相对位置,以沁水县张马村为中心,其南是山地南坡;北是北山村;东是上阁村、东沟村,东南是东南坡村;而其西部则是翼城县西闫村。西闫村不像东沟、南坡、东南坡、北山等地名一样以自然地貌为依据,说明“闫”字是有历史根源的。

笔者大意揣度,根据当地人发“闫”“晏”二字读音的一致性,“闫”非常有可能是两千多年来“晏”字在语言和文化上的讹传,晏氂是齐国贵族,虽然被俘但毕竟是齐庄公“戎右”,晋君极有可能把位于今西闫村的荧庭封给晏氂,让其自生自存,既能体现晋君的仁慈,又能为晋国开发山区边地以为屏障。后来笔者在西闫村西北的紫谷水二级阶地上,发现了东周时期的粗绳纹砂质陶片和素面泥质灰陶片,笔者认为这里非常有可能就是荧庭古城的历史遗迹。也正是这第一次的开发,使西闫村的军事作用日益凸显,之后历代的农民战争使西闫村生灵涂炭,出现了地区“历史记忆断裂”的情况,在这之后来自于沁水县张马村的移民顺白马川而下填充了这里的人口真空,西闫张氏族人居半,而张马不少于九成的人口是张氏族人,这可能正是西闫村居民与沁水县张马村居民语言相近而和翼城县居民相异的原因了。

三、荧庭与紫谷水

郦道元在《水经注》中记载:“紫谷水东出白马山白马川。西迳荧庭城南,而西出紫谷,与乾河合,即教水之支川也”。“按此城与紫谷相当,是古荧庭也”。紫谷水“以‘浍交’‘白马山’‘干(乾)河’判断,当是今之续鲁峪水。其……东源头有马头山村,疑村西10里高山或即马头山。”由此知紫谷水便是现今续鲁峪河,此河经过翼城县西闫村西至绛县续鲁峪段的高山峡谷便是史料所载的“紫谷”,谷长约55华里。紫谷水自进入山谷之后,山崖与河床表现出紫红色的地貌特征,以谷中的泉头为界,上游山谷地貌从深紫至暗紫色的转变,下游山谷多转变为绛红色地貌,紫谷水出谷口到达浍交而汇入浍河。

(一)白马山与白马川的定位

“续鲁峪(河)是浍河的一条主要支流。发源于沁水县杨家岭,过翼城县西闫(镇)进入绛县境,流经续鲁峪、安峪、大交3个乡镇,至浍河南大交村北汇入浍河。全河总长38.5千米,流域面积337.2平方千米,上游平均纵坡25.7‰,出峪后纵坡9‰,因河道大部流经土石山区,故河床相对稳定。”续鲁峪河源在杨家岭东沟村东,在东沟村西部现有马邑沟村,两村之间所夹山脉当为谢鸿喜先生所称的“马头山”。马头山与杨家岭当是一地,而马邑沟则表明此处是山谷,此地在北魏时极有可能是马场,而整个马场沿紫谷水此段支流顺流而下十二华里到达张马村,以地名来断两地之间的这段河流极有可能就是《水经注》中“白马川”,由此溯至源头便是“白马山”。

“绛山,在(曲沃)县南十三里。出铜铆。《开山图》:‘绛水出绛山东谷,东距白马山。’”由此看马头山便是白马山,紫谷水出谷时两侧便是红山,它是绛山往北延伸至中条山的继续。两山古今位置一致,当无误。而紫谷的这段地貌当是山西“中条山——舜王坪断褶区”丹霞地貌的延伸却发展的不够成熟,基于此笔者认为这当是紫谷得名的由来。续鲁峪河的上游自流过西闫村进入山谷开始,便是北魏时期的紫谷水。

“白马川”从白马山出,到张马村时水量已比较丰富。而后在西闫镇北河湾村汇入干流而结束,开始称为紫谷水。紫谷水在春秋时期水量应该相当丰富,因为从民间遗存的清代契约中发现,即使是在明清小冰期中,张马和下游的西闫都称此河为“天河”,可想水量之大。此时《水经注》明确指出紫谷水向“西迳荧庭城南,而西出紫谷。”而现在续鲁峪河和西闫村的地理位置正是与水经注中紫谷水和荧庭城所记载的位置一致。

续鲁峪河上游支流是沁水县的南河,沁河水系的上游支流是涧河,南河和涧河的分水岭就是沁水县西南部历山上的白华村。齐军通过太行陉进入沁河后,沿沁河河道北上至獲泽(今山西阳城),转而向西沿古獲泽水至涧河白华村越分水岭进入浍河水系南河,顺河而下至沁水县北庄村进入白马川,行至西闫村西的紫谷口筑荧庭。而紫谷水出续鲁峪后向西在绛县大交镇汇入浍河。搞清了“白马川——紫谷水——续鲁峪河”的关系,也依据现今的地形复原了齐军的进军路线,这对荧庭城的定位提供了极大的帮助。

(二)东南大道的变迁

1990年时尚未有人对荧庭城做明确的研究,加之荧庭所在的西闫村地处崇山峻岭中,谢鸿喜便将荧庭误认为今曲沃县东北13里的听城村,而听城村地处滏河和浍河之间的黄土塬上,这里正是晋国的核心区,东方的齐军若出现在晋国的核心区,晋国的“侈卿”们一定是俘虏的齐庄公,而不仅仅是由东阳之师俘获一个晏氂了。如今26年过去了,马保春不仅论证了陉庭、陉城和荧庭的不同,笔者更通过在西闫村的实地考察不仅确定了《水经注》所记荧庭城与紫谷水方位不误,其发现遗迹的方位正是笔者所推断的村西靠近紫谷所处的险要之地。

李尚师在介绍晋国国内交通线路时,指出“翼城东南、绛县东北——经荧庭至沁水流域”是晋国西南东面的一条交通线路。荧庭城由齐庄公所建,齐军远来开辟了沁水流域至荧庭的交通线,而后晏氂所封,则又开辟了自翼城东南至荧庭的交通线,这也正是这条内部交通线形成的两个条件。自此交通线路形成之后的两千五百余年间,受地势地形所限此路并无大的变动。乐史记载“古荧庭城在(翼城)县东南八十五里”。因为《太平寰宇记》成书宋初,且编纂体例是按照唐代十五道的区划,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书中所记载的路程正是唐人的距离。宋承唐制,唐以五尺为一步,三百步为一里,一尺合今30厘米。”中国历史时期在进行距离测算时往往以官署所在地开始到目的地结束计算里数,则此八十五里的实际距离是指从唐代翼城县治所在的北绛村到今西闫村合今38.25公里,与现在75华里相差仅750米。

位于浍河水系的翼城县隔太行山山系的佛爷山——乌岭——望月山山岭与沁河水系的沁水县相接,而从河东翼城县通往晋东南地区的的三条大道之一的东南大道与紫谷水(今续鲁峪河)相交于西闫村。笔者十余年以来频繁在东南大道上考察,发现东南大道的“霍家涧村至陈家村段”县道极其曲折,且两村并不挨县道,这与聚落选址获取交通优势的区位因素相悖,由此笔者实地到访发现两村与县道的联系道路却具有相当宽度,完全可以满足清代以前驮载盐铁木料之需,而且从县道高处远眺霍家涧村,其村轮廓似乎透视着当年的富庶,这令笔者感到疑惑,笔者考察时发现两村之间有残存的石桥遗迹,是仅能满足一人牵一骡或一马驮载货物的石桥孔道,虽是孔道却是那时官道,不经此不能到西闫村。

因为生产力落后,受地势所限而形成的自然村落的存在为我们留下了历史的印记。县道比当年的东南大道且只宽了些,当年之东南大道虽是曲折但却省力。由此知路程的减少当有宽路的因素。

后唐930年翼城县治自北绛村迁到现今城内村,跨宋元明清千余年而县治不变。西闫村到县城的路程应当仍多以“霍家涧——陈家村”此段孔道为主。《大清一统志?平阳府?古迹》下写道荧庭城在翼城东南七十五里。1927年霍家涧族人霍兆麟等人募捐筹资重新修建了村东的迎薰桥“长十三丈,高十丈余,纯系石砌,为通沁大路,”沟通霍家涧村口连入现在的县道。此桥现在仍然被村民作为出村之路。据民国《翼城县志》载西闫村在城东南七十五华里。

笔者通过卫星图片从现城址至西闫村的交通路线测距的实地距离是37.5公里,合75华里。从《太平寰宇记》记翼城有古荧庭城,到明清时期县署所在地到西闫村三个时代的距离和方位的一致,证明了荧庭古城位于今天的翼城县西闫村。

四、结语

通过以上探讨,我们知道今天浍河水系的续鲁峪河就是北魏时期的紫谷水;西闫村就是春秋中晚期的荧庭城,以荧庭城为界,其上游是白马川,下游是紫谷水。首先,荧庭位于紫谷水北岸正与西闫村位于续鲁峪河北岸的区位一致;其次历代文献资料所记载的荧庭古城距离县治的距离,与现在西闫村与县城的地理距离一致;最后,西闫村位于东南大道上,这东南大道正是春秋时期晋国国内西南东部经荧庭城到达沁河流域的交通线。

田建文先生在谈到晋国都城的遗址寻找时指出,我们不妨“扩大调查范围,处于唐地范围内的绛山、塔儿山山前的或山间类于梁、峁、塬、堡的地带是首选之地,”这启示笔者到紫谷水两侧的堡上去寻找遗迹时才发现在续鲁峪河北二级阶地的西闫村有东周的历史遗存。

现在荧庭古城所在地依然是西闫镇的政府驻地,翼城县东南的西闫村距县城七十五里,由于中山丘陵的地理条件制约,却也成为三晋南进中原的咽喉之地。西闫凭借历史时期形成的交通线路——东南大道与浍河相交,又有334省道从沁水县城经西闫镇到达绛县古绛镇,基于险要的地势条件和焦点的地理区位有在将来进一步提升发展的巨大潜力。

TextualResearchofYingting

LocatedOntheZigushuiRiverEdge

Abstract:Yingting,thefirstuseofthenamecantracebackto550BC.Forthousandsofyears,Yingtinghavebeenmentionedbyvariousofhistoricalandgeographicaldocuments.Meanwhile,sophisticatedscholarshaveinvestigatedtheworksaboutYingting.However,itisstilldifficulttoconfirmthelocationofYingtingbecauseofthetimepassedby.Basedonfieldworkanddocumentresearch,thelocationofYingtingisXiyanVillage,YichengCounty,ShanxiProvince,China.XiyanVillageisintheXuluyuheRiverbasin.Throughthisresearch,notonlythearthistoryofXiyanvillagehasbeenenriched,butalsosomemisconceptionsaboutYingting,formedintheacademicworldoveralongperiodoftime,havebeencorrected.

Keywords:ZigushuiRiver;Yingting;ZhangWujun;Dongyang;XiyanVill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