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州唐氏墓群的调查与保护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10-20
/ 2

雷州唐氏墓群的调查与保护

陈则晓

雷州市博物馆

雷州唐氏墓群位于广东省湛江市雷州市唐家镇柯山岭一带,,始葬于南宋咸淳五年(1269年),是粤琼唐氏始祖唐菽林及历代功名子孙的陵园,总占地面轵343100平方米。墓群座西北向东南,有保存完好的宋、元、明、清历代唐氏家族古墓52座。唐菽林,南宋嘉定元年进士,任雷州府推官,晋赠银青光禄大夫。离职后卜居柯山村,逝后葬于柯山岭。其后裔人才辈出,功名显赫,达官显贵者无数,故有如此规模庞大的墓群遗存。2008年被评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5月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一、唐氏墓群状况

唐氏墓群是以唐氏始祖唐菽林石墓为中心,周围分布着宋至清代52座祖墓的陵园。其中有宋、元、明代石墓29座、明清时期封土墓23座。陵园座西北向东南,前为“阳洒离陲”大石坊,坊额乃唐才猷将军题书。石坊前方左边立有湛江市文物保护单位和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石刻标志,右边立有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海康地方法院布告》石碑,布告有“不得在该山岭添坟墓及砍伐树木”等内容。陵园中轴线上有唐菽林和三位夫人石墓。墓前有五祀和石祭桌,墓后依次有清光绪三十年腊月重修的墓碑、唐菽林石雕像、碑记亭、溯源亭。沿中轴线用青石铺设的祭祀大道,顺着斜坡拾级而上,两旁松柏葱郁。群墓分布在群翠之中,幽静肃穆。

(一)宋代石棺墓

宋代石棺墓有6座,形制为坛形,称为“坛形石墓”。一般3~6级。全用青石条垒成,墓前无墓碑,碑文刻在墓前石棺前板。唐菽林石墓,长2.38米,宽1.26米,高1.17米,呈6级坛形。墓碑文曰:“宋故十三上舍唐公之墓”。其三位夫人墓为“归晋昌柯宜人墓”、“宋归晋昌郭安人墓”、“晋昌郡张四孺人墓”。这4座石墓碑文所署时间都是“咸淳五年已巳”(1269年),说明是同时厚葬在此,现保存完好。

(二)元代石棺墓

元代石墓有17座,形制与宋代相近。元泰定元年(1324年)“故考学正青城公之墓”,元至正丁酉年(1357年)“先考县尉唐公之墓”保存最为完好。有的墓碑文风化,字迹难辨。

(三)明代石棺墓

明代石墓有6座,形制别具一格,为石龟形,分3级。1、2级为底座,用石条砌成,上面是龟甲形石刻棺盖,墓前立有墓碑,墓形如“龟”状,称为“石龟墓”。这些石墓文物本体保存完好。

(四)明清封土墓

明清时期的封土墓,碑文详细,有墓主姓名、谥号、寿考、生前居住地址、后裔及墓座向等。这些封土墓因墓表流失,基本上只存墓碑,没有墓土。

二、唐氏家族渊源

唐菽林出身于书香门第,宦官世家,乃宋朝宰相唐介第六代裔孙。其父唐筠,任桂林府通判。唐菽林,宋绍兴二十九年(1159年)生于广西桂林兴安县,南宋淳佑四年(1244年)逝于雷州。宋嘉定元年(1208年)进士,任雷州府推官,卸任后留居雷州开基立业。历经近800年沧桑,如今后裔子孙已遍布雷州半岛、珠海、佛山、顺德、恩平、新会、高要、罗定、郁南、韶关、肇庆等地区和海南,乃至侨居美国、法国、澳大利亚、台湾、香港、澳门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人口达二十多万。

自唐菽林开基柯山岭村以来,粤琼唐氏历代人才辈出,累朝衣冠蝉联,显贵达官者无数,成为对中国历史有影响的名门望族。

唐菽林是“一门三代四进士”,他生有三子,长子唐祚字扬勋、次子唐舆昭同登进士,扬勋授湖广太守、舆昭任南雄推官(后落籍始兴,成为粤北粤中宗支始祖),三子唐文翁任山西平阳分巡道。而扬勋次子唐震(后落籍海南,成为海南宗支始祖)是文、武“双科”进士,历任三江提督、广南帅守、琼州刺史等职,晋太傅、授光禄大夫。他统兵北上饶州抗元卒于官,是南宋一位著名的爱国将领。唐震长子唐叔建任琼山县尉,落籍海南后,办义学、兴礼教,以化黎民,为琼岛培养了一大批人才。丘浚、海瑞、王佐等海南历史上的杰出人物都是唐氏的门生。唐舟和唐亮是“父子进士”:唐舟,明永乐二年进士,任江西新建知县、衢州通判、监察御史、浙江巡按等职;唐亮是明永乐十六年进士,历任泗州判官、詹事府主簿、宁国府同知等职。唐胄和唐穆也是“父子进士”:唐胄是明弘治十五年进士,官至北京户部左侍郎,曾三次平定地方的动乱。他好学多著,被《明史》称为“岭南人士之冠”,是中国历史上一位著名的文学家、史学家和政治家;唐穆是嘉靖十七年进士,官至礼部员外郎给事中。唐鼐是明成化十一年进士,历任都察院监察御史、山东按察使等职。

在近、现代,更是人才济济,群星闪烁。如:中华民国第一任内阁总理唐绍仪,中国洋务运动科技实业救国先驱者唐廷枢和唐廷植,清华大学首任校长唐国安,日本早稻田大学教授、曾任全国律师总会会长唐宝锷,联合国副秘书长唐明照,唐明照长女、曾任毛泽东英语翻译、外交部司长、全国侨联副主席唐闻生,湖南省军区副司令员、中将唐才猷,广州军区装备部长、中将唐甸华、中华人民共和国驻智利全权大使唐海光。此外,还有大批司(厅)、处(县)和师、团级干部。

三、唐氏墓群的管理保护

为加强唐氏墓群的管理,历朝历代都有对其进行修缮保护。明崇祯九年,唐氏全族议定禁约:“柯山岭无论何人不得添葬或毁损祖墓上建筑物”,并立碑告示。清道光七年,海康知县颁布《柯山祖墓严禁条例》,规定“柯山之地乃雷琼晋昌派鼻祖之墓地,不准添葬,违者送官按法治罪。”清光绪三十年,合族对墓群进行了维修。民国三十一年,海康地方法院颁布《海康地方法院布告》,严正宣示“不得在该山岭添坟墓及砍伐树木。”1993—2008年,唐氏后人先后集资98万元,进行了几次大规模修建恢复工程。一是按照“修旧如旧”原则,对部分损缺的石墓进行了适当修复;二是建成“阳洒离陲”大牌坊;三是沿中轴线用青石铺成祭祀大道;四是雕刻一对石牛和一批重要碑文;五是建设一座溯源亭和唐菽林石像一尊;六是合理规划种植树木花草,搞好墓地绿化美化;七是修建从墓群连接省道373线的3.6公里长的道路,建成了初具规模的陵园。

四、唐氏墓群的文物与历史价值

(一)雷州唐氏家族的发展史,是一部自强不息、不断壮大、充满辉煌的历史,它是中华民族发展史的缩影。唐氏墓群遗存的文物资料,反映了唐氏家族的发展历程,对研究家族发展史乃至民族发展史,具有重要的价值。

(二)古代雷州是骆越百族杂居之地。宋、元以来不断有中原特别是闽地移民、贬官骚客迁徙流放和官兵离任退役留居雷州。唐菽林离官后不回原籍,却率家人、随从等众迁移雷州,是雷州唐氏移民始祖。唐氏墓群遗存的文物资料,反映了唐氏移民的开发、生活、发展历史,对研究雷民迁移史,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三)唐氏墓群保存完好的古墓数量之多,在粤西乃至广东实属罕见。这些坟墓的质地、形制和墓碑形式的演变,反映了不同时期的殡葬特点,是研究古代粤西地区葬俗的重要实物材料。

(四)从这些坟墓的质地、形制和特点,可以为坟墓断代提供科学依据:①质地为石墓的,属于明代以前;质地为土墓的,属于明末以后。②石墓形制为坛形的,属于宋、元时期;形制为石龟形的,属于明代。③石墓无墓碑,只在墓前石棺前板上刻上简单碑文的,属于宋、元时期;石墓前立有墓碑,且碑文详细的,属于明代。

(五)唐氏墓群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宋元的石墓,形如“坛”状,一般分为6级,1、2级为坛座,3级为坛身,4至6级为坛盖,造型简朴肃穆;明代石墓,形如“龟”状。一般分为3级,1、2级为底座,上面是龟甲形石刻棺盖,造型稳重大方。两种造型,各具特色。“坛”意为“祭祀台”,“龟”寓“寿”,造型艺术体现了不同时期的葬俗内涵。

唐氏墓群对研究民族发展史、雷民迁移史都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艺术价值,是研究粤西地区宋至清各个时期的墓葬形制特点与葬俗的重要实物资料。随着越来越多的文物爱好者的关注,它必将成人们寻踪觅奇的特殊古迹,是雷州半岛重要的旅游资源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