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江南》教学案例兼谈初中古代诗词教学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10-20
/ 1

《望江南》教学案例兼谈初中古代诗词教学

◆余先平

◆余先平江西省余干县新桥中学335100

古代诗词是我国历史文化长河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从诗经乐府到唐诗宋词,从风花雪月到大漠飞沙,从离情别恨到壮志报国,诗风词韵陶冶了一代又一代的华夏儿女。丰富的情感,优美的语言,如诗的意境,中华文化在古代诗词的教学中渗透进学生的心灵,开阔了学生视野,丰富了学生情感,陶冶了学生性情。“中国人”之所以能以鲜明的民族个性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文化层面上,诗词的熏陶、感染和影响是重要的因素之一。因此,古代诗词的教学一直是我国教育各个阶段的重要内容之一。

关于古代诗词教学,一般教学模式是:先简介作者、背景,再翻译、理解,最后背诵记忆。尚有些教师干脆让学生读一读、背一背就算学完了。《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指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这段话,笔者认为不仅指出了初中古代诗词教学的要求和目的,更指出了初中古代诗词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即以诵读为切入口,以积累、感悟、运用为核心内容,以提高学生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为最终目的的教学思想模式。笔者将其详细分为五个步骤,简称为“读、析、品、结、拓”五步曲。读,即诵读,以齐读、个别读、配乐读等多种多样的形式,让学生感受古代诗词的音乐美、情感美和意境美;析,即理解分析,通过对诗词作者、背景的了解,理解诗词的内容、情感和表现手法;品,即研读、欣赏,通过对诗词语言、意境的赏析,感受诗词的语言美和意境美;结,即总结、概括,用一两段话让学生从内容、情感、语言等方面全面掌握该诗词;拓,即延伸、拓展,由课内到课外,巩固学生所写,开阔学生视野,提升学生的品位,达到由文本到文学再到文化的升华。

下面,以本人《望江南》一词的教学为例,谈谈古代诗词教学的课堂结构。

第一步骤:诵读

诵读环节,我设计了循序渐进的四种诵读方式:一为齐读,二为个别读,三为配乐读,四为配乐自由读。设计这些诵读方式,目的是引导学生一步步进入该词的情感氛围,便于后面的理解分析。经过预习,该词的齐读,学生在发音、停顿上均很好,但语气、语调尤其是在语速的控制上做得不好,难于传达出该词的思想感情。学生也认为读得不好。我随即提议个别读,选了一位男生和两位女生进行诵读比赛。在师生共同评判了三位同学的优劣之后,我在《梅花三弄》乐曲声中进行了范读。学生在伤感缠绵的乐曲中已受感染,老师的范读亦给他们启示,同学们跃跃欲试,均想以己声传情。我顺从民意,再次播放《梅花三弄》,让学生自由情感诵读。事实上,该节课诵读效果非常好。

第二步骤:理解分析

初中所选诗词,在内容上主要分为叙事、写景、抒情三个方面。古代诗词的教学,文本理解亦应从这几方面入手,才能让学生知其然。因此,在让学生简介作者、背景之后,我提出了以下几个问题:一、这首词的主人公是谁?你认为她是一个怎样的人?二、这首词写了一件什么事?请指出时间、地点、事件。三、这首词中的景物描写有哪些?你是怎样理解“斜晖脉脉水悠悠”的?四、这首词中直接抒情的句子是哪句?表达了怎样的情感?以上问题,学生在充分诵读的基础上回答起来并不难,但它可以让学生清楚地把握这首词的内容——人、事、景、情。

第三步骤:研读、欣赏

在《望江南》一词的研读欣赏环节,我在学生积累的基础上,主要采用了比较阅读的方法,让学生感悟、运用、品位。

首先,引入《诗经·伯兮》:“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适为容!”用“首如飞蓬”同《望江南》中的“梳洗罢”进行细节对比,感悟女主人公的心理状态,让学生明白《望江南》一词女主人复杂而细腻的情感世界:离别的痛苦,相思的寂寞,守望的孤独,如火的期待,似水的柔情。我班有一位同学甚至评价“梳洗罢”一语可以表明《望江南》一词中的思妇爱自己的丈夫甚于《诗经·伯兮》中的怨妇,因为她不仅思念丈夫、盼望丈夫早归,且时时为丈夫着想,希望回归的丈夫能见到“美丽”的自己。

其次,让学生回忆“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和“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两句写景名句,同本词的“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进行比较赏析,感悟融情入景、情景交融表现手法的妙处,同时理解《望江南》词中女主人公希望落空、幻想破灭的苦痛与凄凉。

第四步:总结、概括

本词短短27字,却容纳了很多内容:时间,从清晨到黄昏;景物,从楼头、千帆写到斜晖、江水,又写到白蘋洲;就人物情感而言,从希望到失望以至最后的“肠断”。这就显示了本词语言高度概括、凝练的特点。

第五步骤:延伸、拓展

在《望江南》教学的最后,我布置了两个任务给学生。一是发挥想象,揣摩女主人公的情思,写一段话丰富“肠断白蘋洲”的内容。二是抄录温庭筠的《〈望江南〉一》:“千万恨,恨极在天涯。山月不知心里事,水风空落眼前花,摇曳碧云斜。”让学生进行拓展阅读。

关于初中古代诗词教学,我认为以上几个教学步骤由声入情、由情入理、由理拓延,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又能切实贯彻《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关于古诗词学习的精神。但教无定法,以上教学思路仅抛砖引玉,期待方家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