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医改东风创优质服务不断完善荔湾区中医药特色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

/ 2

乘医改东风创优质服务不断完善荔湾区中医药特色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

顾湘毕清彭金凤

顾湘毕清彭金凤(广州市荔湾区卫生局510360)

荔湾,俗称“西关”,自古风物荟萃、名胜云集。作为岭南文化的中心地,各种商埠名店、古刹祠堂、老街旧居、美食曲艺、国医保健、花香茶浓等人文资源是荔湾最为独特的文化标签。正是这样得天独厚的地域优势和人文氛围,孕育并推动了中医药文化的发展,荔湾区充分把握优势,率先探索把中医药有机融入社区卫生服务的预防、保健、医疗、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指导六位一体工作中。2004年,我区成为首批全国中医药特色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之一。

一、基本概况

荔湾区面积62.4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03万,下辖22条行政街,193个社区居委会。设有21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因沙面街常住人口较少,只设社区卫生服务站),14个社区卫生服务站。2011年全系统医疗卫生机构门诊量372.4万人次,其中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门诊量150.5万人次,与2010年同比分别增长4.3%、18.82%。

二、主要工作

近年,荔湾区紧紧把握新医改契机,把大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满足人民群众优质医疗卫生服务需求,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民心工程。中医药特色全国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成果不断巩固,社区卫生服务网络不断健全,服务功能不断完善,服务质量不断提高。卫生部副部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马建中等国家省市领导先后到荔湾区视察工作,对我区中医药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

(一)加大财政投入,确保卫生事业公益性。

近年来,区政府进一步加大卫生投入,特别新医改实施三年来(2009-2011年),区财政对卫生事业共投入44314万元,卫生投入逐步增加,政府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已达20%左右。新增卫生经费主要用于社区卫生和公共卫生,2011年社区公共卫生服务经费已达到每常住人口30元,与2008年(20元/人)相比,增长了50%。近三年市区两级共投入2859.5万元,用于改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硬件设施,其中1575.3万元用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业务用房建设,1284.2万元用于完善社区基本设备配置。

(二)抓住关键环节,社区综合改革取得实效。

乘新医改东风,我区全面开展社区卫生服务综合改革,制定了符合区情、顺应民生的《荔湾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综合改革指导意见》及8个配套文件,一是全面落实管理体制改革,核定人员编制,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确定为公益一类事业单位管理。二是全面推进人事制度改革;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实行定岗定编不定人,遵循全员聘用,合同管理,同岗同酬,绩效考核的人事管理原则,顺利完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负责人及工作人员的选聘竞岗和上岗培训工作。三是全面实施实行岗位绩效工资制度,以岗定薪,岗变薪变。四是全面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按照“核定任务、核定收支、绩效考核补助”的办法核定经费,保人员经费、保正常运转、保职能履行。五是全面推行基本药物制度,已制定基本药物采购付款流程和办法,辖区内政府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全部配备使用基本药物并实行零差率销售。

(三)完善服务网络,打造社区十五分钟就医圈。

为全面提升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服务环境,我区将推进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业务用房建设列入政府为民办实事的重要内容之一,成立全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业务用房建设领导小组,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制定专项工作方案,倒排建设工期,落实责任,建立定期信息报送制度,加强工程督导。全区21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已通过购买或自有房产解决业务用房的中心有13间,通过租赁方式解决业务用房的中心有8间,新建业务用房基本达到1000平方米以上。全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实现了“八统一”:统一标示,统一工作环境,统一服装,统一设备配备,统一管理模式,统一工作流程,统一技术指导,统一优惠政策,达到布局合理、标示明晰、温馨美观,服务环境全面升级。为进一步延伸服务,我区在各边远地区增设10多个社区卫生服务站,社区十五分钟就医圈基本形成。

(四)提升人才素质,实现卫生信息化管理。

人才是第一资源,我们深知人才的重要性,多举措推进社区卫生服务人才队伍建设。从招聘源头提高聘用人员素质,对现有社区医护人员制定了《荔湾区社区卫生机构人员培训综合计划》,包括全科医生规范化培训、全科医生骨干培训、中医适宜技术培训、中医“治未病”培训等7类培训计划。积极引导社区医生和护士参加在职学历教育。通过各项培训,我区社区卫生服务人才队伍素质普遍得到提高,服务能力不断增强。

信息时代,信息化是效率,我区社区卫生信息化工作紧跟时代脚步,大迈步向前。近两年,我区共投入500万元用于社区卫生信息化。其中投入300多万元,为21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网络布线及改造工程,配置计算机等。投入200多万元自主开发“荔湾区社区卫生服务管理信息系统”。现全区21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已全部使用“荔湾区社区卫生服务管理信息系统”,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建档率达60%以上,居民档案能及时更新,实现居民健康档案动态管理。该系统已与全区医疗机构联网,以身份证号为账号,实现了信息共享。

(五)转变服务模式,实施网格化管理。

时代在变,传统的服务模式早已不能满足居民的需求,因此,我区积极转变服务模式,共组建了85个社区责任医师服务团队,覆盖率达到100%。并为网格化团队成员统一配置工作服、胸卡、出诊包、制作了公示牌,在居委会上墙公示。服务团队以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为基础,以建立居民健康档案为载体,定期深入社区开展宣教活动,建立家庭病床,按需上门服务,为辖区内居民提供社区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通过责任医师网格化管理逐步实施居民健康管理,做居民健康守门人。

(六)发挥独特优势,创建中医药特色服务。

中医药是西关荔湾的文化标签之一,我们发挥优势,传承历史精华,融合现代精髓,开创中医药特色优势。尤其在区委区政府提出建设中医药强区目标的指导下,“名院”“名科”“名医”战略工程硕果累累,国医馆系列已成特色品牌,11个有中医药特色社区卫生服务示范中心给我区中医药服务体系添姿加彩。我们推进社区中医药服务场地标准化建设,统一配备中医康复设备。建立社区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基地,定期举办中医知识培训班。大力推进中医专家进社区,实现“一对一驻点”帮扶,“一对一带徒”培养。推进社区“治未病”工程,设置治未病服务部,统一开设中医体质辨识室,为居民开展中医体质辨识服务,提供个性化养生保健方案,免费印发中医治未病知识手册,运用中医药理论知识在饮食起居、情志调摄、食疗药膳、运动锻炼等方面对居民开展养生保健知识宣教等中医药健康教育,将老年人保健、慢性病的健康教育等项目纳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开展孕产妇、儿童中医药保健特色服务。同时,成立“荔湾铁杆中医之家”,定期举行学术沙龙活动,设立沈坚华全国名中医工作室,建立西关正骨文化园、博物馆,综合医院设立“中医服务”一条街,中医文化氛围愈加浓厚,杏林荔湾绽放出新的光辉。

三、工作设想

(一)不断完善中医药服务网络。

在“名院、名科、名医”战略工程的推动下,通过调整中医业务场地、完善功能布局,加强硬件和内涵建设,拓展中医重点专科业务,争取建成两间市中医名院、三个重点专科、四间各具特色国医馆、五个特色专科。建设名中医工作室,引进更多的名老中医,继续中医师带徒制,培养更多的中医人才。

(二)不断提升社区中医药服务能力。

以创建全国社区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建设为契机,全面提升社区中医药服务能力,一是全面推进社区卫生服务业务用房建设以及社区中医药服务场地标准化建设,加强有中医药特色社区卫生服务示范中心建设,完善社区中医药服务网络。二是积极推广应用中医药适宜技术进社区,开展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班,充实和培养社区中医药技术力量,在社区设立名中医诊室,推进中医医疗机构和二级医院中医科帮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提高社区中医药服务能力。

(三)全面推进中医“治未病”工程。

将区中医医院作为辖区“治未病”试点医院,设立组织结构和功能定位相对独立、业务工作与医疗服务科室有机联系的“治未病”健康中心,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开展中医“治未病”工作提供指导。定期组织专家进社区开展中医“治未病”宣传和中医体质辨识服务。通过与省、市中医院以及其他中医医疗机构合作,加强中医“治未病”人才培养,完善中医“治未病”设备,提高“治未病”保健服务能力,并将中医药服务充分融合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中,做好高血压患者中医健康管理、老年人中医健康管理、中医健康教育试点工作。

(四)继续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

加强国家级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的建设,探索开展中医药专业街区建设,擦亮西关正骨百年品牌,展示西关正骨文化精髓,继续整理出版名中医经验集,挖掘我区对中医药学术与文化发展有较大影响的名人遗迹、历史古迹,弘扬岭南中医药文化,彰显我区的中医药文化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