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区生态村建筑设计探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5-07-17
/ 2

山区生态村建筑设计探讨

刘春琼

宣威市建筑设计院

摘要:现阶段,我国新农村建设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当中,作为占据全面土地面积近70%左右的山区农村来说,如何在不对环境构成损害的前提下,设计出更加具有民族性、区域性、环保性的山区生态建筑,成为了山区农村规划的重要课题。本文通过对山区生态村建设理论加以阐述,揭示生态村建筑的内涵及作用,探究建筑设计中的内外层次关系,总结设计方法及措施。

关键词:山区生态建筑;建筑规划;空间关系;构造设计

随着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人口与环境之间的矛盾也在日益扩大,自然生态系统与人们的生存环境之间难以做到和谐均衡。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日益加深,山区生态村的建设也初露端倪,如何在山区生态村建设中保持建筑和环境之间的持续发展,成为山区生态村建筑设计的首要问题。

一、山区生态村建筑设计的内涵和理念

山区生态村建设作为构成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是综合运用建筑学、环保学等科学学科,借助新的科技成果,对建筑体内外空间中的物态因素加以设计调配,从而使建筑生态系统内的各种物质和能源能够做到有序循环转换,最终实现人们生产生活与自然生态完美融合,和谐共存[1]。在山区生态村建设中,需要考虑村落建筑与山区的依附关系,尊重山区生态地貌,紧贴当地生活环境,避免建筑设计的华而不实。

山区生态村建筑设计的理念是协调好生产、生活及生态三者之间的关系,并围绕人这一核心因素,本着“以人为本”的建设设计理念,构造用地经济、布局科学、生活便捷、生态优美的生态化村落。

二、山区生态建筑内外空间的层次关系

山区生态村建设作为一个综合设计过程,追求农村的生产、生活及生态的完美统一,因此,在规划设计时,要综合考虑居住环境与生态系统的有机协调,对生态建筑的内外空间层次关系合理布局,使建筑设计中的生态技术与山区生态自然融合,创造和谐高效的居住空间。

(一)处理好山区生态村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

山区生态村的建设有别于其他建筑设计程式,讲求在依附当地地形地貌的基础上,合理利用地理条件,营造更加广阔的建筑空间和层次多变的建筑景观,以充分展现山区特色。因此,在山区生态村建设规划时,要充分考虑当地的地理状况、气候因素、生物因子、人文风情对生态村落建设施加的影响,分析可以转换利用的生态环节,这也是进行山区生态村规划的首要考虑因素,做到既能实现建筑与自然环境及人造环境之间互相转化,也能有效调节山、水、渠、路等山区元素与山区生态之间的关系。

要处理好山区生态村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需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1.对生态村的人口规模、土地面积、地理特征及气候条件加以统筹考虑,确定生态规划的实际范围。

2.整体协调山区生态村的群落、土地、农业系统与人文科技状况之间的相互关系。

3.对生态村的道路设计,要充分考虑到道路与村落各区域间的关联,做到对生态、能源、物质的有效传输和扩散。

4.山区生态村建设重在求发展,在整体布局的基础上,改善山区村落的生态系统,对村落的湖、库等水系资源进行治理,设计完备的排污系统。

5.对山区的自然景观和生态地带,要采取措施进行保护,对具有地域特色的人文景观在保护的基础上合理融入生态村的建设中,形成山区生态村的特色景观。

(二)处理好山区生态村与建筑单体之间的关系

山区生态村的村落布局与单体建筑之间的关系,是进行山区生态村建设时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整体上讲,在进行生态村规划时,要做到“以人为本”,在村落的空间布局上,符合当地居民的生活习俗,在日照和季风等自然环境上,也要充分考兼顾,合理规划布局房屋间距和房屋排列,使村落更具人性化[2]。在建筑庭院和村落整体的生态建设体系中,要尽量打破小农思想下的围墙概念,做到庭院与村落的互相交融,构成庭院-群落-绿地的三位一体的绿色生态系统,凸显生态建设的特色主题,为村落居民营造一种和谐共存,友善祥和的居住氛围。

山区生态村的建筑设计,重点和难点在于对村落的建筑空间加以合理布局,以留出充足的绿色生态空间,并协调好生态空间与生态建筑之间的关系。在设计规划时,可以采用集中布局方式,保持房屋的排列有序,同时结合现代建筑技术和新型设计元素,改进房屋屋顶的建筑样式,在房屋前后留出适当的开放空间,一方面可以共享生态绿色空间,另一方面又在满足建筑安全私密的基础上,有效加强居民之间的沟通交流。

(三)建筑庭院内部生态空间的设计

在山区生态村内部庭院的建设中,要充分遵循“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设计过程中实现物态因素的合理化,人性化,对单体建筑内的客厅、大厅、餐厅及后院等要加以围合设计,构成一种内外关联渗透的复合空间,根据各地的风俗特征设定大厅及庭院内各部位的门插类型,如需较大的活动空间,可以采用插屏门对各空间加以分割。在建筑后院的农作空间规划方面,设计时考虑到居住主体的感情倾注,要有机结合自然环境,满足农民的劳动需求,体现庭院的实用价值和经济价值,庭院的围合要满足居民的位置感和安全感[3]。

后院的沼气池作为庭院生态系统的核心,需要着重加以设计,将生产生活中的粪便和废料作为沼气的养料构成,沼气池产生的残渣可以作为庭院内的植物或农田的肥料,沼气池的沼气作为进行炊事及照明的补充能源。庭院内种植的各种植物又可以释放充足的氧气,生活废水可用于绿植的浇灌和厕所的清理,架设屋顶绿化架,实行垂直绿化,一方面对屋顶起到隔热散热效果,另一方面又带给人一种舒适清凉的感觉。

(四)合理选择建筑材料

山区生态村建设,要合理选择建筑材料,做到材料和建筑形式的有机结合,这也是生态建筑有别于传统的建筑模式的主要标志。要依托当时的基地背景进行设计,如将农村、沙滩、山区森林等作为背景时,要相应选择对应的建筑材料,如石、砂、木等,一方面可以减少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另一方面也便于拆除。

三、山区生态村建筑构造设计

(一)合理设置生态设施

沼气池是农村实现生态化的关键一环,也是农村居民实现农业生产中的有机废料与生活废料再加工利用的重要设施[4]。考虑到农村的实际情况,在沼气池的设置上,要合理布局,一般建于房前及屋后,连接厕所及猪圈,形成一个植物,动物,沼气三级结合的多层次生态体系。此外,还应设置化粪池,雨水储蓄池等,与沼气池构成有机循环系统。

(二)优化建筑物内部环境

依据山区农村的地形特征,设计符合当地生态环境的建筑构造结构,针对气候条件的变化,合理调整墙体尺寸及门窗的大小,使建筑内部的通风情况与气候状况保持一致,在设计时对屋面的热量,墙体的传热情况进行热工计算,找出变化关系,配备风能驱动换气扇等设备,实现能源转化,适当增设花圃等绿植,优化建筑物内部的小环境。

(三)人为改善生态循环系统

在村落的道路两旁,村落建筑住宅的外部可以通过人为活动对生态循环系统施加积极影响,如修建生态渠等,一方面可以利用地形,及时收集雨水,储备灌溉水源,另一方面人们也可以通过渠池增强交流,开辟新的生活聚集场所。

图生态建筑内部构造

结语

建设山区生态村,重在观念更新,在具备生态观念的基础上,设计规划人员要根据农村实际,将相应的建筑技术和农村生态系统紧密结合,在充分尊重居民意愿的基础上,加强建筑监管,打造质量优秀的生态建筑,从而推动山区农村生态建设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瑞英,姜志德.对国家级生态村创建标准的适用性探讨[J].调研世界,2010,(11):22-25.

[2]罗杰威,梁伟仪.生态村——生态居住模式概述[J].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50-53.

[3]费立冬.浅析建设生态村环境规划的意义[J].农业与技术,2014,(5):238-239.

[4]段娜,林聪,刘晓东等.以沼气为纽带的生态村循环系统能值分析[J].农业工程学报,2015,(1):261-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