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幼儿头颈部软组织内血管瘤和血管畸形CT引导下硬化治疗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2-22
/ 2

婴幼儿头颈部软组织内血管瘤和血管畸形CT引导下硬化治疗

兰兴昊1吴佳丽2石三利3

兰兴昊1吴佳丽2石三利3(通讯作者)

(1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影像科江苏苏州215003)

(2苏州市中医院江苏苏州215000)

(3西安市第八医院放射科陕西西安710061)

【摘要】目的探讨血管瘤和血管畸形CT引导下硬化治疗的可行性和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35例经影像诊断婴幼儿儿童头颈部血管瘤和血管畸形患者,采用CT引导下,局部穿刺平阳霉素硬化治疗,药物配伍:平阳霉素2mg、生理盐水2ml、2%利多卡因2.5ml、1ml泛影葡胺。结果35例患者,25例治愈,治愈率71.4%,9例有效,有效率为25.7%,1例无效。6例发生副反应,副反应发生率为17.1%。无误穿正常组织和正常组织药物渗漏现象。结论婴幼儿头颈部软组织内血管瘤和血管畸形平阳霉素CT引导下硬化治疗,安全可靠,治愈率高,可以作为该类疾病有效的治疗手段。

【关键词】血管瘤血管畸形平阳霉素CT

【中图分类号】R73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2)21-0027-02

血管瘤系胚胎期残留血管内皮细胞生长而来,属良性肿瘤,多在婴儿期发病,其中四分之三在出生时已存在,以头颈部多见,其次多见于躯干,内脏少见,而血管畸形则是毛细血管以及小动脉、小静脉异常扩张形成。近年来血管瘤和血管畸形硬化治疗应用较为广泛,其中平阳霉素应用最为广泛,疗效较好,然而对于发生头颈部病变面积大而浸及深入的血管瘤和血管畸形,直接穿刺由于定位欠佳和难以把握注射药量而影响疗效。我院近来采用CT引导下局部硬化治疗血管瘤和血管畸形35例患者,取得可靠疗效,现回顾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收集我院就诊2008年1月~2008年9月间患者35例,其中男性19例,女性16例,年龄为2月~6岁,位于眼眶周围软组织6例,颈部背侧8例,腮腺区血管瘤17例,鼻尖部位4例。治疗前均经过影像检查,包括MR、CT以及彩色多普勒确诊患者,患者近期生长迅速者和发生于颜面部者。

1.2治疗方法常规行血常规、胸部X线检查,并行药敏实验,首先采用平阳霉素1mg、生理盐水1ml、2%利多卡因1ml药物配比溶解后,适量皮下注射,阴性者方可用药。药物配伍:平阳霉素2mg、生理盐水2ml、2%利多卡因2.5ml、1ml泛影葡胺,根据术前诊断及病变的部位取合适的体位,先常规CT平扫下定位,选择最佳穿刺点并测量病灶大小和深度,以确定进针部位和深度,术区常规消毒,铺无菌巾,血管瘤的注射方法;在CT引导下,用5号针头从瘤体最大深度处进针,回抽无血后采用多方位边退针边注射法,使药物均匀分布至瘤体内,避免一点过量注射及注射层次过浅或过深。对于血管畸形者,穿刺和定位方法同血管瘤,并结合CDFI或CT增强分析引流血管情况,采取边注射同时局部压迫引流血管,以防止药物过快被血流冲刷;注射完毕后CT扫描观察药物分布范围和局部停留状况,局部压迫止血。一次最大注射剂量8mg,每周注射一次,二次为一疗程,4周后复查,根据病变情况进行下一疗程治疗,直至病灶明显消退。累计最大药量不超过60mg。

2结果

2.1疗效判定(1)治愈:注射后瘤体完全消退,CT扫描示团块消失,注射局部可见色素沉着,随访3月无复发。(2)有效:注射后瘤体明显缩小,CT测量体积缩小,内部密度不均匀,可见更低密度区,局部无功能障碍,需要进一步治疗。(3)无效:瘤体无缩小,保持不变或继续增大。

2.2疗效观察本组共35例患者,于治疗结束后随访3月,结果显示:治愈25例,治愈率为71.4%,有效9例,有效率为25.7%;无效1例病变,该例病变位于颌面部,由于血管畸形范围较大,血管DSA发现引流血管粗大,药物难以在瘤体中停留。

2.3局部和全身反应平阳霉素注射后,所有患者局部出现肿胀,患者感觉疼痛,术后口服钙剂和维生素C3天后,症状缓解;4例出现轻度发热,体温均在38度以下,并出现食欲和精神不佳,3天后恢复正常。10例色素沉着,2例出现局部皮肤发硬和局部坏死,停止硬化治疗,经清除坏死组织并药物外敷后逐步愈合,未行植皮治疗。

3讨论

血管瘤和血管畸形是小儿时期多发病,多在婴儿期发病,Mulliken等提出的生物学分类方法,将传统意义上的“脉管类疾病”分为血管瘤和血管畸形。Jackson等又将血管畸形进一步分为高流量型(动脉畸形、动静脉畸形、动静脉瘘)和低流型(毛细血管畸形、静脉畸形、淋巴管畸形)。目前临床上参照上述分类,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有下列情况者可考虑应用平阳霉素治疗:(1)1岁以内的血管瘤、血管瘤并发血管畸形(混合型血管瘤);(2)面部血管瘤,严重影响容貌,不宜手术或手术后影响患者容貌;(3)体积较小的低流量型血管畸形,如静脉畸形(海绵状血管瘤)、淋巴管畸形;(4)对于大面积血管瘤和体积较大的静脉畸形,可结合其他药物或手术治疗。

3.1平阳霉素是由平阳链霉菌(StiepiomycesPingyangensisn,SP)产生的博莱霉素类抗肿瘤抗生素,在血管瘤的局部治疗中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其作用机理主要是抑制细胞的DNA合成,并在DNA降解过程中产生自由基,通过自由基损伤内皮细胞并抑制其生长,同时破坏血管壁完整性,使血管内血浆成分外渗,组织水肿、变性、增生,发生无菌性炎症反应,最终使血管收缩,血管壁变性乃至血管闭塞,以达到治疗目的,同时对机体的免疫功能和造血功能无明显影响。平阳霉素用于治疗血管畸形的机制可能是:平阳霉素使血管内皮细胞的凋亡,内皮下胶原的暴露,促使血小板的聚集活化,启动内源性及外源性凝血系统,同时畸形血管内血流状态紊乱,导致血栓的形成并释放大量的活性细胞因子,后期引起纤维组织增生、组织硬化。激素治疗的机制可能是借助抑制血管内皮细胞异常增殖,阻止幼稚新生血管的生成过程,从而达到抑制增生期血管瘤和血管畸形生长的作用。YiB等报道,平阳霉素单独或与手术联合应用,对血管畸形治疗有重要作用。术前平阳霉素硬化治疗能改善血管畸形的疗效。但在注射平阳霉素时,根据CT扫描确定注射范围,并进行多点注射,防止一点过度注射引起组织坏死,并在治疗过程中严格控制药物总量,以防肺组织纤维化;对于发生过量注射或由于药物的局部渗漏而引起的局部组织坏死,应立即停止注射,并用药外用和生理盐水湿敷,对于坏死面积较大者,应植皮治疗。平阳霉素与地塞米松联合应用,二者有协同作用,可以减少平阳霉素的剂量,对减少毒副作用的发生有一定的作用。而在硬化药中加入利多卡因,可以有效的缓解局部注射时药物对机体的刺激和疼痛,而泛影葡胺适量的加入,对于影像的示踪观察药物载体的分布和作用时间有一定意义,并可以作为良好的药物载体。

3.2CT在血管瘤和血管畸形的诊断中具有重要作用,但CT引导下治疗血管瘤和血管畸形报道较少,CT引导下平阳霉素局部注射治疗血管瘤和血管畸形具有以下优点:可根据病变部位及特点对注射点进行精确的定位,以及根据病变的面积及体积估算药物注射量;CT引导下多点注射可使药物均匀地分布于瘤体内,避免一点过量注射引起组织坏死或产生畸形;对于位置较深或病变周围有重要组织结构病例,CT引导下穿刺注射可以避开重要组织器官,从而减少组织损伤的机会,药物中混有泛影葡胺,有利于穿刺术后实时动态观察药物在组织中分布状况,利用3-DCT功能和MRI成像,可以有效的立体观察药物分布和病灶的形态和引流血管情况,对于评价治疗效果和为后续治疗提供重要依据。但在注射硬化药物的同时,应缩小扫描范围和避免反复扫描,并严格对非扫描范围采取防护措施,有利于减少辐射对机体的损伤。

平阳霉素硬化脉管疾病疗效报道不一,刘帆[1]等报道1684例血管瘤患者,采用硬化治疗治愈率达68.7%,而本组资料在CT引导下达71.4%,治愈率相对较高,但对于较大血管畸形合并动静脉瘘者,需要结合栓塞治疗。寿柏泉[2]等报道平阳霉素治疗脉管疾病副反应率为11.63%,但本组病例发生药物局部和全身副作用较低;张成书[3]等采用超声引导下行该类疾病硬化治疗,与超声相比,CT可以通过泛影葡胺的示踪作用能直观的了解药物在病变组织中分布和持续作用时间。CT引导下穿刺克服了直接穿刺注射无法准确定位及把握注射剂量、从而影响疗效的难题,因此CT引导下在软组织血管瘤和血管畸形的诊断、疗效评价和提高治愈率具有一定作用。

参考文献

[1]刘帆,秦增辉,黄穗,等.儿童皮肤、肌肉血管瘤介入治疗[J].临床放射学杂志,2004,23(11):985-987.

[2]寿柏泉,张森林,寿卫东,等.平阳霉素治疗血管瘤不良反应182例临床分析[J].医学研究生学报,2008,21(3):330-332.

[3]张成书,张莉,王君,等.超声引导下平阳霉素硬化治疗特殊部位血管瘤和血管畸形[J].蚌埠医学院学报,2008:33(2):163-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