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评价一节课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2-22
/ 2

怎样评价一节课

费谏章

费谏章

摘要:过去我们评价一节课,更多是关注授课教师。现在新课程要求我们评价一节课要密切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各种表现。本文依据最新教育理论,结合笔者自身多年来对课堂教学的理解和感受,谈论了怎样评价一节课。

关键词:参与;交往;智力活动;目标达成

过去我们评价一节课,总是把视角对准讲课教师,根据讲课教师在课堂上的各种表现来定优劣。这种做法严重违背了教育的基本原则。新课程要求我们“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因此,我们应该把视角对准学生,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各种表现来评价一节课。本文里,笔者将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以及《数学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为依据,结合自己多年来对课堂教学的理解和感受,谈一谈怎样评价一节好课。

一、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来评价一节课

《纲要》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里指出:注重学思结合。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帮助学生学会学习。《课标》在前言里指出:高中数学课程应倡导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学习数学的方式。力求通过各种不同形式的自主学习、探究活动,让学生体验数学发现和创造的历程,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很显然,新课程提倡自主、探究与合作的学习方式,要逐步改变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的局面,促进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发展。而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都是以学生的积极参与为前提,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就不可能有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更不可能有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发展。

首先,学生参与必须有主动性。课堂上,学生的参与有主动和被动之分。被动参与是一种假参与,和不参与没有本质的区别,对认知起不到多大正面作用。主动参与才是真参与,是认知过程中最重要的不可或缺的因素。被动的参与没有内驱力,学生会无精打采,易疲劳,不持久,没有创造力可言。而主动参与有认知的欲望,学生会兴致勃勃,不知疲倦,专注而持久,时有智慧的火花迸发。

其次,学生参与必须有深度。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要在课堂上实现自己的发展,就不能是学习过程中浅表的参与者,而必须是深层的参与者。学生要确定对自己有意义的学习目标,自己制定可行的学习计划,并参与设计评价指标。积极发展各种思考策略和学习策略,在解决问题中学习。学习过程中有情感的投入,有内在动力的支持,能从学习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在学习过程中对认知活动能够进行自我监控,并做出相应的调试。

再者,学生参与必须有广度。“为了一切学生”,教育是为了所有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所有的学生都应该积极地参与进来。如果在教学过程中,有个别甚至部分学生没有真正参与到探究问题的过程中,那么这一节课就不是一节好课。

可见,学生在一节课里,参与是否主动,是否有一定深度,是否有一定广度,是评价一节课优劣的基本标准。

二、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主动交往情况来评价一节课

《纲要》在工作方针里指出: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标准》在前言里指出:在数学教育中,评价应建立多元化的目标,关注对学生数学地提出、分析、解决问题等过程的评价,以及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与人合作的态度、表达与交流的意识和探索精神。以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来看,教学是一种特殊的社会交往。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现代教学论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或未发生教学。新课程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要加强师生交往,构建一种更适合学生成长的互动教学与师生关系。在教学中,交往是一个有目的的活动过程,存在着师生间的交往与学生间的交往,是师生之间或学生之间为了协调、沟通、达成共识、联合力量达到某一个目的而进行的相互作用。因此,交往是一切有效教学的必需要素。对课堂教学而言,交往意味着对话,意味着参与,意味着相互建构,它不仅是一种教学活动方式,更是弥漫、充盈于师生之间的一种教育情境和精神氛围。对教师而言,上课是与学生的交往,而不单纯是劳作灌输,是与学生一起分享理解,而不仅是传授知识,是生命活动和自我实现的方式,而不是无谓的牺牲和时光的耗费,是自我发现和探索真理的过程,而不是简单的展示结论。对学生而言,交往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主体性的凸现,个性的张扬,创造性的解放,是知识的发现者、创造者,不再是接受者、复制者。

可见,学生在课堂上有无积极主动、和谐融洽、真诚自信、深入广泛的交往,是评价一节课优劣的重要标准。

三、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智力活动情况来评价一节课

《标准》在前言里指出:数学在形成人类理性思维和促进个人智力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着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在一节课里,学生的智力活动及智力发展情况就显得尤为重要。

好的课堂教学,必然具有较强的智力劳动强度。首先,渴望自己强大,是人与生俱来、根深蒂固的追求,也是人本身能得以发展的最根本、最坚实的基础。因此,我们的课堂教学要想让学生感兴趣,要想让学生兴味盎然、积极主动、忘情忘我地投入进去,就必须具有理智的挑战性。其次,智力、智慧的发展是重要的内容之一。而这一发展是离不开一定的智力劳动强度和智慧的挑战的。这就像要发展一个人的体能,而不能没有较强的体能负荷一样。由此可知,我们要评价一节课的优劣,就必须关注学生在课堂上有没有足够的智力劳动量,有没有人眉头紧皱,苦苦思索,进而茅塞顿开,喜形于色,并争得面红耳赤,成功的喜悦浮于脸面的情景。如果有,那一定是一节对学生发展有很大促进作用的好课。

四、根据学生在课堂上三维目标的达成情况来评价一节课

《纲要》在战略主题里指出:坚持能力为重。优化知识结构,丰富社会实践,强化能力培养。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教育学生学会知识技能,学会动手动脑,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人做事,促进学生主动适应社会,开创美好未来。《课标》在评价建议里指出:高中数学课程应建立合理、科学的评价体系。评价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也要关注他们数学学习的过程。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也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的变化。在数学教育中,评价应建立多元化目标,关注学生个性与潜能的发展。学生的全面发展包括三个层面: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涉及人的整个精神世界,有智力的和非智力的。对一个人的整体素质起决定作用的,可能非智力因素更重要。它涵盖人的最深层意识和最高级意识,对一个人健全人格的形成起决定性的作用。而非智力因素的形成和改善,主要是由人在社会活动中的情感体验造成的。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我们不仅要关注学生的知识、能力等是不是得到了发展,更重要的还要问一问这发展是怎么来的,代价如何,他们在获得知识和能力的同时得到的情感体验如何。他们是不是从中得到了发展的满足,成长的快乐,拼搏的愉悦,人格升华的自豪等,如果一个人在他的学习生活中不断地得到这些积极的、正面的情感体验,那他就一定能成长为一个有灵魂、有头脑、有能力、有智慧、有作为、有情趣的人。

总之,在新课程理念下,我们在评价一节课时,应该更多地去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各种表现。只要学生主动参与了,师生间、生生间主动交往了,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层面得到全面发展了,那么这节课就是一节好课,就是一节成功的课。

作者简介:费谏章,男,1987年毕业于汉中师范学院数学系。陕西省高中数学特级教师,先后有十余篇教育教学论文公开发表。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作者单位:陕西省安康市石泉中学

邮政编码:725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