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粮食生产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5-12-22
/ 2

黑龙江省粮食生产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

白晨

东北农业大学黑龙江哈尔滨150030

摘要:黑龙江省作为我国最主要的粮食生产基地,是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大粮仓,在进入21世纪后黑龙江省粮食产量保持高速增长,2008年提出的千亿斤粮食生产基地建设。黑龙江省仅用了3年的时间,提前完成了粮食产量千亿斤的目标,粮食产量位居全国首位。但目前黑龙江省粗放的发展模式,农业生产资源消耗较大,农业生态环境破坏问题日益严重,本文以此为背景,研究如何促进对黑龙江省粮食生产持续稳定增长,希望能够为黑龙江保障粮食产量持续稳定增长,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粮食生产;农业资源利用;影响;对策

1黑龙江粮食生产发展现状

1.1黑龙江粮食栽培情况

黑龙江省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不断增加,由1981年780万公顷,增加到2012年1394.2万公顷,32年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增长近1倍,虽然播种面积的不断增加总体上呈现波动式增加,各别年份呈现播种面积下降趋势,之后逐年反弹上升,并超过原值。整体趋势呈现为1981年-2000年间,年均增加播种面积比较平稳,从708.9万公顷增加到了785.2公顷年均增加4.25万公顷;但2000年-2012年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增长速度明显高于之前阶段,从785.2万公顷增加到1394.2万公顷,年均增加了50万公顷。由此可知,不同阶段,黑龙江省由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不同,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增长速度也不同。

1.1.1黑龙江粮食生产总量与特点

黑龙江省粮食生产总量总体上呈现不断增加的趋势,从1981年的1250万吨增加到2012年5761.3万吨,增长了3.6倍。1981年-1900年间,由于施行家庭联产承包经营制,增加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粮食生产总量保持平稳增长,从1981年的1250万吨增加到1900年的2312万吨,年均增加110万吨;1990年-2000年间,受市场需求影响,增长波动较大,期间粮食产量1997年达到峰值3140.5万吨,并逐年下降到2000年的2545.5万吨;2000年-2012年间,黑龙江省粮食生产总量波动较小,基本呈现逐年增加趋势,特别是进入2010年,受到黑龙江“千亿斤”粮食战略影响,粮食总产量迅速增加,并连续三年成为全国产量第一大省,2012年达到峰值5761.3万吨。

1.1.2黑龙江粮食单产水平与特点

自1981年以来,由于黑龙江省现代农业发展水平较高,农业科技和农业机械水平极高,粮食单产增加波动较小,几乎一直处于增长态势。除个别等年份,受自然气候条件影响,粮食产量有所下降外,其余年份粮食单产都在增加,每公顷年均100公斤以上。

1.2黑龙江粮食生产结构演变

1.2.1粮食种植结构

如图1所示,玉米、水稻、小麦等谷物总播种面积从1991年的507万公顷增加到了2012年1087.8万公顷,增长了近1倍。但豆类、薯类等作物播种面积增加面积较少。从数据可以看出,黑龙江省粮食作物内部结构的特点,玉米、水稻等谷物占据重要组成部分,其次是豆类和薯类。水稻占居主要位置,其次是豆类和薯类,再次是其它谷物。谷物所占的比重从1991年的68.3%增加到了2012年78.0%。

图2-2主要农作物种植结构所占比重

1.2.2粮食产量结构

自1981年以来,谷物产量占粮食总量的比重基本上在80%以上,2012年达到峰值89.45%;薯类作物产量不断下降,豆类作物产量呈现波动上升趋势,但受市场价格影响,豆类作物种植面积急剧下降,豆类作物粮食产量占总产量的比重有1981年的18.8%上升到2015年22.2%,2012年急剧下降到8.3%。

2黑龙江粮食发产能提高存在问题

2.1种植结构较为单一,产需矛盾突出

目前黑龙江粮食作物已由以前的四大种植作物减少到三大作物,玉米、水稻和大豆的种植面积达到粮食作物种植总面积的91.21%,其他作物种植面积均在3%以下,而且玉米和水稻种植比例有进一步扩大趋势,大豆种植面积近三年急速下降。

2.2粮食科技整体水平相对落后

粮食科技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低,目前发达国家粮食科技对农业生产的贡献为70-80%,我国约40%,黑龙江省在35%左右,差距较大,使农业技术推广成效欠佳,成果转化率不高。农业机械化水平仍远远落后于德国、美国等发达国家。农业科技人员和专业人员数量不足,还远远不能满足现代农业对科技人员的要求。

2.3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的提高,是促进粮食产能提高的重要因素。黑龙江省农业虽然具有一定的物质基础,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仍需完善。特别是面对水资源问题,成为制约粮食产能提高的重要因素。完善的农田灌溉体系,大面积的有效灌溉面积,好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是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一项关键措施。我国水资源人均占有量不足世界1/4,黑龙江省水资源拥有量在全国仅处于中游水平。

3促进黑龙江粮食产量提高的对策建议

3.1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黑龙江地处寒温带,水资源相对匮乏,但是水利基本建设还不尽如人意,因此,开发利用好耕地和水资源,完善农田水利设施,加大公共资源投入力度是粮食稳产高产的必要条件和手段。要加大水利投资,整治河流堤坝,提高水库、池塘储水能力。加强水土流失治理和农田改造,减少中低产田,增加高产稳产田。

3.2提高农业科技支撑能力

农业科技是促进粮食发展,提高粮食产量的重要推动力。黑龙江粮食每次跨跃性发展,都与粮食生产技术革新尤其良种替换有很大关系。农业科技公益性很强,是一种公共资源。黑龙江农业科学技术研究及其成果推广条件较差,工作生活较为艰苦,人才流失较为严重。本世纪以来,黑龙江农业技术人员一直递减,2000年尚有44592人,2011年仅有30334人,减少了32.0%,每年减少3个百分点,说明农业院校的毕业生大部分非农化了,这对黑龙江的农业和粮食发展是非常不利的。要采取有效措施吸引人才,让他们专心安心从事农业科学研究,推广农业技术。

3.3保护农业生态资源,促进粮食可持续发展

要实现粮食生产的持续稳定增长,保护农业生产资源,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关键。黑龙江省加大力度,从农业生产资料投入和工业生产排污及城乡生活排污等方面,保护农业生态资源。同时,要在广大农村和群众中树立环保意识,积极倡导低碳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理念,保护好农业生态资源,着力恢复和再生农业生态资源,实现农业生态资源可持续利用,实现粮食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3.4合理配置农业资源,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粮食生产是多种资源综合作用的结果,只有注意合理配置农业资源,大力增加数量少的资源供给,才能增强粮食生产的综合能力。因此,在未来的一段时期内,黑龙江要不断增加农业资源供给量,才能确保粮食生产安全,尤其要增加耕地数量,提高耕地质量,增加有机肥施用量,扩大有效灌溉面积和旱涝保收面积,增加粮食发展资金,培育高产优质品种,实现粮食产量和质量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吴英杰.中国粮食产量影响因素实证分析:1978-2005[J].经济研究导刊,2009,(7):24-26.

[2]赵鹏,陈阜,刘斌等.粮食产量影响因素的灰色关联分析及其贡献率比较[J].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2008,24(2):217-222.

[3]杨月锋,徐学荣.福建省粮食产量影响因素主成分分析与产量趋势预测[J].南方农业学报,2014,45(4):697-703.

[4]李晓平,李威,同海梅等.秦都区粮食产量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江西农业学报,2012,24(9):185-187,190.

[5]范东君.粮食产量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与贡献率测算[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2011,25(5):55-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