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创新,贵在多角度思维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02-12
/ 2

作文创新,贵在多角度思维

李凡树

李凡树河南省淮阳县进修学校

【摘要】文章贵在创新,这也是师生共同的追求,如何写出有新意的文章,除了积累练习之外,还必须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多角度思考问题,跳出思维的定式,才能有所创新。

【关键词】思维定势创新作文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810(2011)02-0099-02

思维是指在学习和生活中,在长期的思考实践中,运用经验和阅历去探究未知问题的大脑活动,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习惯思维定势。

在思维过程中,习惯思维定式具有双重作用:一方面它可以帮助我们驾轻就熟地解决某些现成问题,认识某些相似的事物,另一方面,它也可能作为一种桎梏,妨碍我们进行创造性思维。贝尔纳说:“妨碍人们学习的最大障碍,并不是未知的东西,而是已知的东西。”写作思维的习惯思维定式,是指写作过程中一个人程式化的构思和用语方式中缺乏新意的那部分思维内容。所以,为了求得更新的开拓,有必要跳出这种习惯思维定式。在思维时,一定要努力思考:在常规之外,还存在别的方法吗?在常见的领域中还存在新的领域吗?……通过“跳出定式法”的思维训练,可以帮助我们克服思维单一、模式固化的缺点,使我们的思维更灵活、多变、敏捷、准确,拓展我们的思路,并由此寻求到更广阔的思维空间和新的角度。

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跳出定式”的例子很多:卖冰棍的老妪用棉被来防止冰棍融化;司机们用反光镜来观察车后情形;理发师们发明“冷烫”来美发;吸尘器的发明也是对扫帚作用的“跳出定式”思维的结果。英国科学家法拉第针对当时许多科室家都认为“电流能够产生磁”的认识,经过反复实验,终于实现了“磁转变成电”,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发电机。我国古代盛传的“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当一个小朋友落入大水缸时,小司马光不像别的小朋友们那样思考:赶快跑去叫人来救——让人离开水,而是进行逆向思——让水离开人;于是他搬起大石头,砸破大水缸,这也是运用“跳出定式”思维来救人的范例。

有这样一则材料:人们喜爱绿树使大地充满生机,为自然调节气候,给人类带来幸福,然而,绿树为了这一切,必须深深地扎根于土壤中,不断吸收水分和养料,有人曾作过试验,一棵不大的白杨,一昼夜吸收的水分竟达五公斤之多。根据以上材料,以《吸收和给予——绿树的启示》为题,写一篇议论文。

这个材料作文在题目要求中说得很明白,以《吸收和给予——绿树的启示》为题。然而不少学生在写这个材料作文时,都不约而同地将议论中心偏离到“奉献和索取”上,在习作中大谈“奉献要多,索取要少”的道理,联系实际时大讲学雷锋、学焦裕禄、学张海迪等。如此审题,岂不是南辕北辙了吗?仔细分析造成这种审题失误的原因,可以看出:同学们对“奉献和索取”太熟悉了,太了解了,便毫不思索地与“吸收和给予”相提并论,这就是被“习惯思维定式”蒙蔽的结果。

再以《小马过河》的材料为例,审题时不要被习惯思维定式所蒙蔽。有些学生写这则材料作文时从“教育孩子应像小马妈妈那样耐心启发,而不应该简单生硬”的角度立意,并且同某些教师不耐心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而总是粗暴训斥的不良现象联系起来,这样的立意,就很难和原材料对接上。小马妈妈的高明之处显然不在耐心,而在于循循善诱,启发小马自己解决问题。因此,这篇材料作文的立意只有从培养孩子的自立精神上做文章,才是切题的。

这些材料作文的审题失误,在学生写作文时是经常出现的,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就要养成冷静辩证地思考问题习惯。还以前文提到的“绿树的启示”为例,只要我们冷静地想一想,就很容易发现两者的区别。我们可以说:“吸收是给予的基础,给予是吸收的目的”;“为了给予,必须吸收”。我们审题时千万不要被表面的相似所迷惑。当拿到一个作文材料时,倘若要和自己熟悉的观点接通关系,务必冷静地思考一下:两者是否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千万不要被习惯思维定式所干扰而误入歧途。

一写作思维中习惯定式的表现

写作的习惯思维定式也有好的一面,比如形成个人风格,定式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然而定式发展到习惯定式,则往往表现得缺乏新意,思维陈旧,语言陈腐,甚至成为写作的一种桎梏,妨碍写作中创造性思维的发挥。因此,需要破除写作思维中的习惯定式。写作思维中的习惯定式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

(1)先入为主的认识。有的同学拿到一个作文题目或接触到一个事物后,往往习惯于凭经验就对它进行定型,进行构思,而不是去仔细研究思考,导致写出来的文章缺乏新意。

(2)从众心理的反映。有的同学在写作思维中往往自觉不自觉地遵循日常生活中大多数人的观点,人云亦云,不敢打破这种常规认识。比如理解“得意忘形”,由于在日常生活中大家通常都以为这是个贬义词,因此他也就认为是个贬义词,不去换一个角度思索:得意忘形原本指得到真意,忘掉了表象和形式,是褒义词。又如“想入非非”,一般认为是贬义词,但在具体的语境中还可“贬义褒用”,科学的创造往往如此诞生。

(3)空话套话的泛滥。有的同学写作文空话套话连篇,描写人物往往是“大大的眼睛”、“圆圆的脸”之类,描写月亮往往是“像玉盘”、“像梳子”等等,缺乏新意。这也是习惯思维的具体表现。

二打破写作思维中习惯定式的手段

那么,怎样才能打破写作思维中的习惯定式呢?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首先,要敢于跳出定式思维,进行逆向思维。写作构思时一定要努力思考是否受思维中的习惯定式所制约,还要敢于否定“权威”。有些观念,之所以大家都人云亦云,往往是因为某个权威是这样说的。写作文时,有时我们要敢于否定权威,从新的角度去理解一个道理。

其次,要敢于怀疑常规,进行创新思维。写作构思时一定要努力思考;在常规认识之外,还有别的认识吗?常规中有些认识往往是片面的,比如“班门弄斧”,是批评自不量力,然而我们就不能鼓励一下人们敢于自我表现、弄斧到班门的精神吗?“老马识途”是人们都公认的,然而难道现实社会中真的都是“老马识途”?经验在当今社会真的很重要吗?这样的怀疑往往能产生新意,习惯思维定式也就破除了。

最后,善于换一个角度想问题,进行多角度思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难道任何事情都只能用实践去检验?法律就不能做检验事情、判断事情的标准了?这样换一个角度想问题,往往能得到全新的创意。同样,描写人物外貌也可以避免大家都用的套话,尽量换一个角度说出来,语言也就有了新意。

打破写作思维中的习惯定式,务必同培养开拓思维深度能力结合起来。思维深度,是指思考的深入程度。写作思维深度,是指文章内容或语文上富有启发性或文采飞扬,不是泛泛之作。中学生的思维深度主要体现在文采上。思维广度可以用发散思维训练来加强,中学生得到的锻炼较多;而思维的深度,中学生训练不多,是中学生思维的弱项。要提高中学生的写作能力,使之有质的飞跃,思维深度的训练是必不可少的。

总之,只有在平时的生活学习实践中养成好的思维习惯,多角度思考问题,才能跳出思维的定式,写出有新意的文章。

〔责任编辑:冯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