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实用类文本阅读”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0-10-20
/ 1

解读“实用类文本阅读”

董甫华

江苏阜宁县明达中学董甫华

江苏高考语文的“实用类文本阅读”放在选考内容中,与“论述类文本阅读”二选一入题,按照《考试说明》的规定,“实用类文本阅读”的出题文本主要指传记、新闻、调查报告、科普文章等。如何解读实用类文本阅读,笔者在高三教学实践中,依据学生的答题特点,高考命题的规律,总结出一些比较可行的答题技巧。

一、知人论世,结合具体的历史背景解读文本。实用类文本一般与社会生活有着广泛地联系。深入解读文本,必然关系到社会历史的相关背景,这就要求我们结合人物的生平事件,结合具体的社会历史背景去理解文本,是谓知人论世。访谈类文本,访谈的人物大多是一段时期的公众人物,访谈的问题多数是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和焦点问题。新闻类文本,其独特的价值在受、听众和读者的关注与陌生(不了解、不知情)中生成。新闻记者敏锐的职业眼光就表现在对社会热点问题的洞察和对百姓关注问题的熟知之中。所以,二选一入卷,了解一定时期内社会关注的热点和焦点问题,是解读新闻价值、预见新闻独特的社会影响的前提条件。至于调查报告,无论是调查主题的选择、调查对象的确立,还是调查结论的推导,都与一定时期社会主流意识的倾向性相关,都与社会科学发展的热点领域相关。人物传记虽然多写历史人物和历史事实(当然有一部分传记写当下公众人物),但对人物的理解和把握无不从当下的价值观念出发,有所选择,有所评判,从而阐释出历史人物的当下意义。所以留心现实生活,把握当代社会,是解读实用类文本的一把钥匙,既要努力读书,又要关心社会,是现代高中生必备的应考素质。

二、了解文体特征,从结构要素方面把握文本基本内容。实用类文本与文学类文本相比,有一种固定的格式和程式化的语言。这种固定的格式和程式化的语言决定了实用类的文本特征和结构要素。例如,解读新闻首先要从标题和导语入手,把握新闻的主要内容。这是对新闻的整体把握,新闻的标题和导语大多概述了主要事实。深入解读新闻,要关注主体部分的主要事实。新闻的主体是对导语概述事实的详尽报道,要结合记叙的要素,如什么人、什么时间、什么地方、什么事件、为什么有这样的事件,即从“五个要素”去把握有关细节。访谈围绕“提问——对答”展开,理解文本就包含设问技巧、回答技巧、问与答的情境互动等方面。新闻就要从标题、导语、主体、结语、背景五个方面去把握。调查报告就要从调查的主题、被访对象、调查获取的事实、调查结论方面去把握。人物传记则从典型事实、人物特征、作者评价三个方面去把握。总之,无论对于何种实用类文本,都要在把握文体特征的基础上,从结构要素方面去把握文本的基本内容。把握实用文结构要素的基本内容是阅读理解实用文的主要任务,也是鉴赏评价与探究的基础。

三、紧扣文本,规范答题。设题者因文设题,以原文为依据;答题者因文答题,也必须依据原文。而这一点往往被不少同学忽视,他们在答题时往往用自己的想法,代替文本的原意。实用类文本阅读考查的是“理解”和“分析综合”,相对的比文学类文本阅读的“鉴赏评价”和“探究”的能力要求较低,这就决定了在答题时尽可能贴近原文,乃至适当概括后直接引用原文的语句。但是有些同学往往把“摘抄”等同于概括,所以在答题时虽然写了很多,但是得分甚少,就是在概括知识点这个问题上有疏漏。有时候,有些题目看似比较难,但实际上答案全是文中的,只是经过了一定的筛选整合而已。究其原因,这实际上是有些同学不善于保留有用信息、剔除无用信息。其实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答题也有规律,可这样提取有效信息:首先,依据问题找准取答区间;然后,舍去描述型、例说型句子,如果是修饰语很多的长句子,则删去一些修饰语,提取核心短语;最后,用结构相似的短语或句子加以表述。

总之,高考是对考生语文综合运用能力的考查,体现了理论性和实践性的高度统一。在高三阶段,甚至在整个高中阶段,都必须加强阅读训练,积累阅读经验,总结答题技巧,全面提高自己的概括分析能力,鉴赏探究能力。只有这样,提升现代文阅读水平,争取在实用类文本中勇夺高分才不是一句口号,一个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