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乐特治疗老年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观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12-22
/ 1

赛乐特治疗老年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观察

蔡筱颖

蔡筱颖(云南省昆明市第二人民医院650203)

【摘要】目的:分析在老年功能性消化不良治疗中赛乐特的效果。方法:研究对象为我院2010年-2012年收治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66例,全部患者均给予抗幽门螺杆菌+金双歧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赛乐特治疗。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的HAMA评分和HAMD评分均要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对照组总的治疗有效率为81.8%,观察组总的治疗有效率为93.9%,对照组总的治疗有效率要比观察组低,差异显著(p<0.05)。结论:赛乐特治疗老年功能性消化不良能通过改善患者精神症状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临床中值得推广。

【关键词】赛乐特功能性消化不良疗效

【中图分类号】R45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3)35-0271-02

功能性消化不良是临床中常见的胃肠疾病,其发病除了与生理因素有关之外,还与心理因素有较大的关系,因此在临床治疗中需要充分考虑生理治疗和精神治疗[1]。我院选择2010年-2012年收治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66例,对赛乐特的治疗效果进行了研究,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研究对象为我院2010年-2012年收治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66例,盲分法将全部患者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3例患者,对照组男性18例,女性15例,平均年龄(65.2±2.9)岁;观察组男性17例,女性16例,平均年龄为(66.1±2.0)岁,对比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等差异不显著(p>0.05),可进行组间对比。

1.2方法全部患者均给予抗幽门螺杆菌+金双歧治疗,抗幽门螺杆菌药物:阿莫西林(吉林市吴太感康药业有限公司)0.5g、甲硝唑(湖南汉森制药股份有限公司)0.4g、多潘立酮(西安杨森制药有限公司)10mg,以上药物每日2次,连续应用2周,金双歧(内蒙古双奇药业出品)2.0g,每日3次。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赛乐特治疗,剂量为20mg,每日1次,在早餐后服用。

1.3疗效标准对消化道症状(包括上脘胁疼痛、早饱、恶心、呕吐、嗳气、反酸)按照无、轻、中、重等三个标准进行计分,分别为0、3、5、7分,将各症状计分相加,对治疗前后的总积分情况进行对比,疗效判断标准:患者治疗后积分减少在85%以上为治愈,积分减少在50-85%之间为显效,积分减少在25-50%之间为有效,积分减少在25%以下为无效[2]。

1.4统计学处理统计学软件采用SPSS17.0,计数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用卡方检验,存在p<0.05,则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治疗前后HAMA评分和HAMD评分对比治疗前两组患者的HAMA评分和HAMD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HAMA评分和HAMD评分均要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

表1两组治疗前后HAMA评分和HAMD评分对比

2.2两组临床疗效对比对照组治愈5例,显效9例,有效13例,无效6例,总的治疗有效率为81.8%;观察组治愈9例,显效15例,有效7例,无效2例,总的治疗有效率为93.9%,对照组总的治疗有效率要比观察组低,差异显著(p<0.05)。

3讨论

功能性消化不属于器质性疾病,但是根治的难度较大,临床中患者主要表现为反酸、恶心呕吐、嗳气等症状,对于其发病机制认为可能与胃酸分泌异常、内脏感知异常等有关,另外最新研究表明与患者精神情况也有一定的关系,多数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往往表现为焦虑、抑郁等情况,精神、心理异常会导致患者交感神经兴奋,进而影响胃动力,引发肠胃动力障碍,所以在临床治疗中不仅要控制患者消化不良的外在表现,而且要注意患者心理治疗,采取抗抑郁疗法[3]。

在控制消化不良临床症状时可采用抗幽门螺杆菌药物、金双歧等,而要获得更好的疗效,则需要改善患者的精神症状,应用含有抗抑郁成分的药物,因为抗抑郁药物中的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能有效改善患者的抑郁症状,而赛乐特就是抑制突触前神经元对5一HT再摄取的有效药物,其抗抑郁效果较好,与其他药物联用能实现较好的临床效果,且对无精神症状的患者也能产生较为有效的作用。在本次治疗中,观察组加用了赛乐特后,患者的抑郁评分和焦虑评分明显下降,其总的治疗有效率要高于对照组(p<0.05),与其他临床研究结果一致。

参考文献

[1]李健张瑞乐.西沙必利联合盐酸帕罗西汀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6O例临床观察[J].河北中医,2012,34(9):1432-1433.

[2]阿不来提?司买提.盐酸帕罗西汀联合莫沙必利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医学创新,2011,8(10):54-55.

[3]邱琳,李琳.精神心理因素与功能性消化不良关系的研究进展[J].中医临床研究,201l,3(22):2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