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地城市规划设计研究与实践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5-07-17
/ 2

山地城市规划设计研究与实践

陈斯宁

广西城乡规划设计院537000

摘要:我国中部和东部多为山丘地区,西南部多为山地地貌,北部也是以平原为主,兼有山地,由此可见山地占据了我国大部分区域,研究山地城市规划及建筑形式也是十分必要的。本文结合山地城市的分布形态,研究了山地城市规划设计的相关内容,通过分析规划设计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改造设想及工程措施,旨在为山地城市结构形态的生态化发展提供帮助。

关键词:山地城市规划;山地城市设计;结构形态

前言

山地城市由于其特殊的地质、地形条件,形成了与平原城市不同的生态格局、空间结构以及建筑形态。山地城市的突出特点是生态环境高度敏感且地质灾害种类众多,使得人工改造可能会导致一系列无法预料的生态、安全问题,因而山地城市开发的可行性和开发强度等问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同时随着城市化和全球化进程的加速,也给我国山地城市的建设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因此必须加强对山地城市、建筑文化和山地景观园林的研究,才能更好的解决人、地矛盾,维护山地生态系统。

1.山地城市的布局结构特征

1.1现状特点

(1)以组团模式为主

组团模式是指各山地城市规划中以河流、交通线路、绿地或山体组团相分隔,这样既相对独立,又彼此联系,每个组团内的工作、生活用地大体平衡。这种沿河流或交通线路展开的“多中心、组团式”的“点轴状网络型组团式”用地布局模式符合都市区所处的山水地貌结构和走势,是山地城市的地域结构和功能区空间布局优化发展的方向。

(2)各区域特色逐渐明确

山地城市的规划各区域的中心功能日益明显,各中心功能区和高新技术产业区的地位得到了强化,特色功能区正逐步形成,以及外围组团开始发展特色基地、特色休闲疗养基地等,已经初具规模。体来看,山地城市的用地结构、功能结构及空间扩张的格局趋势正逐步向优化方向发展,产业布局分异及各功能区特色得到了强化。

1.2存在的主要问题

(1)自然生态空间的容量较小,分布不均衡

山地城市的地貌特征大多为平行岭谷区,低山、丘陵的坡地,相对较平缓的用地面积小;坡地的坡度较陡,边坡稳定性较低。所以城市区的自然生态空间的容量小,且分布零散,适合城市建设的平地少[1]。

(2)城区人居环境拥挤、现代城市病突出

从产业结构看,山地城市中心区的建设,尤其是核心区相对优越的投资环境和成熟的配套条件的吸引,城市的投资和产业布局继续向主城核心区聚集。从人口分布格局看,主城区尤其是主城核心区,其人口密度比我国和世界许多大都市的人口密度还要大,但相对有限的土地,尤其是陡峭的山地,是无法作为城市建设用地的,若扣除这一部分土地,则都市区主城区的人居环境拥挤情况更为突出。并且由于产业和人口继续聚集,人居环境拥挤,山地城市病如热岛效应、浊岛效应严重。人口拥挤、交通不畅,人均交通用地和绿化用地少等问题也不断涌现。

(3)各功能区混杂,布局不够合理

山地城市由于土地资源的限制,工业、仓储用地与居民的生活居住用地、机关办公用地、文教用地、金融商业用地等交叉,功能区混杂。同时,功能区布局也不够合理,部分污染相对严重的企业集中布局在河流的上游地区。

(4)城市扩张的后备用地短缺

山地城市丘陵、低山、中山面积较大,占据总面积的80%以上,平坝、台地仅零星分布在河流沿岸的一级阶地以及向斜轴部的局部地区。由此适合城市发展的平坝、台地少,适合城市扩张的后备用地短缺。

(5)地质灾害较多

山地城市多以山地和丘陵地貌为主,山体和丘体斜坡的稳定性差,加上河流浸泡淘挖、交通线路切割以及其他工程的破坏,使城市生态环境相当脆弱,成为滑坡、泥石流等环境地质灾害的多发区。

2.山地城市规划设计思路

2.1坚持有特色的生态环境经济规划

针对山地城市的实际问题,制定城市生态环境经济社会规划,把城市生态环境规划纳入到城市总体规划中是规划设计的基本思想。此外还要坚持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同步规划的原则,把合理划分功能和合理布局工业作为首要目标,充分考虑都市区生态环境保护的要求,达到既促进经济的持续发展,又能保护资源、减少污染、防止生态破坏,实现环境与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在规划设计中,特别重视生态环境全面规划,并完全纳入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之中。在系列规划中,要始终贯穿系统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同时各区要继承和创建自己的鲜明个性[2]。

2.2加强核心城区的城市发展设计

核心城区是城市化水平最高,人口最集中的地区,因此对土地利用以城市发展为主。并且在设计规划中核心城区的人口需要逐步疏散,适度减少核心城区的人口规模和人口密度。对于核心城区的产业结构需要通过规划加以调整,减少占地多、耗水高、污染大的企业,完善和强化中央商务区功能。此外还需要加强城市绿地的建设,特别要注重城区内绿地的建造和天然林地的保护。在城市的山脊线、天际线等重要景观处,需要加强景观林地的建造和保护,严禁砍伐树木和破坏林地[3]。

3.规划设计研究

3.1规划方法

首先,应根据各地区环境和土地类型的具体情况,建立不同类型的山区保护和开发模式。包括以保护为主;丘陵山地自然生物保护区;山区水库库区水源保护区;丘陵山区风景名胜自然保护区;山区特有生物保护区;丘陵山地经济林地(基地);台地丘陵农用地;丘陵山地特殊用地)的用地模式。

山地城市空间特征与山地自然环境以及受其影响形成的山地人文环境之间密不可分,生态适应的山地人居环境建设应强调其调适性发展原则:着眼于生态的结构性调整;着眼于空间经济的功能性调整;着眼于社会历史和行为心理的文化延续和创新。

其中,着眼于生态的结构性调整应在宏观层次上,以生态调控为中心,确定与山地环境相适应的空间结构、形态特征、中心体系和层级网络。在中观层次上,以地形特征为背景,进行组团中心区的功能调整,塑造多维集约化的空间形态。在微观层次上,以文化特色为目标,营造人性化生活场所。

3.2实践方针

在满足现代化城市功能要求的前提条件下,城市设计工作以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合理利用开发自然资源为准则。力求遵循自然、以人为本,同时又体现城市的繁荣使其散发出生命的节奏和人文气息。其具体实践中应坚持:因借自然山水,注重绿地效应,创建多元的、赏心悦目、亲和宜人的城市公共活动空间;强化城市主轴,营建主核心区,形成城市结构形态中的主体;城市景观形象的主场景;城市对外展示的主窗口,开辟步行街,融注本土文化;开辟步行街区,重点装饰以富有地方民族色彩的建筑、小品、标识、雕塑,成为人们休闲、游乐、购物的理想空间;人性自由舒展的浪漫空问;文化氛围浓郁的特色卒问;城市繁荣的窗口;因时因地制宜,环境质量至上,充分结合地形,合理调整规划分区,考虑日夜空间效应,优化滨水、近水环境。加强面山绿化的整体景观效果,创造青山绿水环抱中、生机盎然的峡谷明珠小城。、

此外还要追求清新和谐,采用多元手法。从城市轮廓线、建筑高度、视觉通视、建筑风格形式、建筑色彩上,追求整体和谐、有机协调。注重多创造各种不同大小的开放空间,在各种广场、步行道、人行道以及各种绿地、庭园中,设置建筑小品、室外家具、艺术品、雕塑、水景,并赋予民族形式,使其成为吸引人们的视觉焦点。同时利用绿地维持城市生态平衡,并用来加强其城内的规划结构,让人感受到活力、整齐、景观优美。

4.结语

总的来说山地城市的规划建设问题,不仅涉及我国城市化发展的战略部署,也直接关系到山地城市开发战略的进一步推进和落实,只有认清不同类型山地城市的优势与挑战,把握山地城市建设的科学规律,科学引导山地城市统筹发展,才能为我国城市化进一步发展探寻新的空间,为面广量大的山地城市空间拓展和建设规划提供有益的探索,趋利避害,促进我国山地城市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黄光宇.山地城市与建筑文化.重庆大学出版社.2012

[2]郭其伟.山地城市开放空间规划设计研究.[硕士学位论文].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2(05)

[3]王祥容.生态与环境—城市可持续发展与生态环境调控新论[J].东南大学出版社.2013.

作者简介:

陈斯宁(1985.12-),男,广西北流人,助理规划师,本科生,从事城市规划设计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