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痴呆症患者Ⅰ级亲属焦虑状况调查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05-15
/ 2

老年痴呆症患者Ⅰ级亲属焦虑状况调查分析

王崇薛燕卢青春

王崇薛燕卢青春(河南省洛阳荣康医院河南洛阳471013)

【中图分类号】R74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3)05-00120-01

【摘要】目的了解住院老年痴呆症患者Ⅰ级亲属的焦虑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以随机抽取的原则调查2011年6月——2012年6月住院老年痴呆症患者的亲属96名,用Zung焦虑自评量表(SAS)及自制问卷进行逐人评定。结果老年痴呆症患者Ⅰ级亲属的SAS评分明显高于国内常模,分析出影响其焦虑情绪的5项因素,按影响程度大小依次是:对疾病的了解程度,与患者的关系,家庭经济状况,病程,对患者的态度。结论住院老年痴呆症患者亲属的焦虑情绪发生率较高,其严重程度受多种因素影响。

【关键词】老年精神病Ⅰ级亲属焦虑影响因素

随着社会物质发展的不断丰富和人类健康水平的不断提高,人的平均寿命逐渐延长,社会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同时老年人躯体疾病及心理问题也在不断增加,特别是老年痴呆症患者呈逐渐上升趋势,患者特有的病程特征,不仅对患者本人,也对其一级亲属即其配偶、子女的生理、心理、社交等方面造成较大的负面影响[1],作为老年痴呆症患者的Ⅰ级亲属,在照顾患者的同时也在承受着沉重的经济和心理负担。在精神科临床工作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亲属出现情绪障碍。本研究旨在了解老年痴呆症患者住院后其Ⅰ级亲属焦虑情绪及影响因素,并进行分析,为老年痴呆症患者的Ⅰ级亲属开展心理干预提供依据。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以随机抽样的原则,选取2011年6月—2012年6月入住我院的老年痴呆症患者96例的亲属为测试对象,每例患者选择一名Ⅰ级亲属。入选标准:(1)经临床诊断为老年痴呆症患者的Ⅰ级亲属(承担主要照料看护责任);(2)既往无精神病史及严重认知功能障碍;(3)无严重身体疾病;(4)能理解并自愿完成所有测评项目。其中男性44例,女性52例。患者配偶46例,子女50例。年龄<45岁41例,≥45岁55例,平均年龄(47±11.16)岁。

1.2方法

1.2.1调查工具采用Zung焦虑自评量表(SAS)[2]及自制调查问卷,内容包括被测试者的性别、年龄、受教育年限(分为≤9年组和>9年组)、与病人关系、病程(分为≤5年组和>5年组)、家中经济情况、对疾病了解情况、对患者的态度等。

1.2.2调查方法患者入院1周后,对调查对象发放焦虑自评量表及自制调查问卷进行问卷调查,问卷随即收回。将获得的调查对象的SAS评分结果和国内常模比较分析。

1.3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采用t检验和方差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老年痴呆症患者Ⅰ级亲属SAS评分与国内常模比较老年痴呆症患者Ⅰ级亲属的SAS评分明显高于国内常模,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

2.2老年痴呆症患者Ⅰ级亲属焦虑状况的相关因素分析家庭经济状况较差(年收入≤3万),病程>5年,以及对患者持同情态度的Ⅰ级亲属更易出现焦虑等心理障碍,对疾病了解的Ⅰ级亲属其SAS评分明显低于不了解者,承担赡养义务的子女较配偶的SAS评分明显增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

3讨论

3.1Ⅰ级亲属焦虑状况

老年痴呆症患者存在病程迁延、反复发作、预后不良、劳动能力丧失等特点,同时很多老年痴呆症患者都伴有一些躯体疾患。本研究显示:老年痴呆症患者Ⅰ级亲属的焦虑状况明显高于国内常模。其原因可能是:(1)老年精神病特有的病程特点,对于每个亲属来说是一个强烈的精神刺激,造成Ⅰ级亲属心理应对能力的下降。(2)长期治疗给家庭带来比较沉重的经济负担。(3)Ⅰ级亲属往往是老年痴呆症患者的主要照料者,在院外期间承担着生活照料工作,随着病情的进展,照料难度的增加,不得已将患者送到医院,但得不到患者的理解、感激和合作。(4)Ⅰ级亲属缺乏相关的疾病知识,对医院治疗护理方法不理解,尤其是子女,担心亲人得不到周到的治疗,害怕老人在医院受到虐待等。以上诸多的原因,均可能导致Ⅰ级亲属心理健康水平的下降。

3.2影响Ⅰ级亲属焦虑的因素

本调查结果显示,老年痴呆症患者Ⅰ级亲属的性别及受教育程度与焦虑状况无明显相关性,而女性家属的焦虑评分高于男性家属,受教育程度>9年组的焦虑评分高于≤9年组,提示文化程度较高的女性家属存在较明显的焦虑状态。家庭经济状况较差(年收入≤3万),病程>5年的患者Ⅰ级亲属更易出现焦虑等心理障碍。对患者持同情态度的Ⅰ级亲属也容易出现焦虑情绪,可能与对患者的感情投入过多有关。与患者的关系和对疾病了解的程度与患者Ⅰ级亲属焦虑情绪的出现关系最为密切。因此要重视对患者Ⅰ级亲属进行疾病科普知识教育和心理干预。

参考文献

[1]赵徐萍,季莉,蒋幸衍,等.住院老年痴呆患者亲属应对方式、心理状况及健康教育的研究.现代护理,2007,13(4):326—328.

[2]汪向东.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S].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3,(增刊):202-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