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发热的家庭护理

/ 2

小儿发热的家庭护理

毛丹丹1徐菊玲2

毛丹丹1徐菊玲2(通讯作者)

(1湖州师范学院求真学院071031班浙江湖州313000;2湖州师范学院医学院浙江湖州313000)

【中图分类号】R473.72【文献标识码】B正常体温由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通过产热与散热来维持,任何原因促使产热增加或散热减少,均可使体温上升。发热是机体对各种有害刺激的防御性反应。小儿大脑皮层发育尚来完善,极易引起发热。发热可加强白细胞吞噬作用,直接影响某

【文章编号】1672-5085(2010)28-0318-02

些微生物的生长,因此是一种有利的生理防御现象。一般机体反应较好的小儿感染时发热可较高,但与疾病严重程度不成正比。引起小儿发热的原因较多,以感染性发热较为常见,许多传染病的早期常以发热出现,发热过高和长期发热均给患儿带来很多危害,如蛋白质和维生素的消耗,代谢失调,神经、心脏、血管系统的功能障碍等。由于脑细胞极度敏感,故高热患儿易产生抽搐,因此做好高热护理极为重要。[1]发热分为三个阶段,即体温上升期,发热持续期,退热期。体温上升期,患者表现为皮肤苍白、畏寒、无汗等表现,严重者有寒战;发热持续期,患者的主要表现为皮肤灼热、颜面潮红、口唇干燥、呼吸和脉搏加快、全身乏力、食欲不振等,患儿易出现惊厥超高热是时出现大脑功能损害;退热期,患者体温逐渐下降,患儿易出现血压下降、脉搏细数、四肢湿冷等虚脱现象。

1原因分析(下面每小点中充实内容)

1.1外在因素:小儿体温受外在环境影响,如天热时衣服穿太多、房间空气不流通,进食、活动、哭闹后体温也可升高。

1.2内在因素:最常引起发热的原因是疾病。许多由细菌或病毒等引起的感染性疾病都可以引起发热。感染性疾病分传染性和非传染性疾病两类,几乎各种传染性疾病都会引起发烧。常见的传染病有流行性感冒、麻疹、水痘、腮腺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猩红热、肺结核、痢疾、脊髓灰质炎、疟疾、乙型脑炎等;常见的非传染性疾病有上呼吸道感染、气管炎、肺炎、阑尾炎、骨髓炎、泌尿系感染等。还有些非感染性疾病也会引起发热,例如风湿热、白血病等。[2]

1.3其他因素:如预防注射,包括麻疹、霍乱、白喉、百日咳、破伤风等反应。2家庭护理

2.1

环境保持室内安静,避免各种刺激。室内温度适当,室温过高不利人体散热,会增加患儿的焦躁情绪,过低则易使小儿受寒,一般室内以18-20℃左右为宜;适当开窗通风,有助于患儿呼吸道新鲜空气,但要避免空气对流直吹患儿,防止发热情况加重。

2.2饮食患儿发热时由于迷走神经兴奋性减弱,使胃肠蠕动减弱,消化液生成和分泌减少应以清淡,半流质饮食为主,因而影响食欲和吸收。[3]以清淡、半流质饮食为主。适当添加蛋类,瘦肉,蔬菜类,制成清淡、易消化的粥等,供小儿食用,这样可增加维生素及无机盐的摄入量;同时,发热易导致水分丧失,故应定时给小儿喂养适量温开水,以补充损失的水分。也可根据患儿的喜好增加牛奶、豆浆、米汤,或者在开水中加入带酸味的果汁。

2.3

休息与活动发热消耗大量的能量,患儿会感觉浑身疲乏,不愿活动。家长应协助患儿上床休息,帮助其恢复充沛活力。待精神恢复,可稍事活动,如公园散步呼吸新鲜空气等

2.4

基础护理包括勤更换衣裤,衣着要宽松适宜,及时擦干汗液,保持皮肤清洁干燥,以保持患儿舒适。发热期间,为避免散热不良,衣被要适当减少。

2.5

降温护理

2.5.1

物理方法

温水擦浴:温水擦浴可使机体的热量通过传导方式发散,另外皮肤接受冷的刺激后,初期可使皮肤血管收缩,继之扩张,加之擦浴时应用按摩手法刺激血管被动扩张,更加促进了热的发散,适用于高热患儿降低体温。具体方法为取一盆32-34℃的温水,若无温度计,则感觉接近体温即可,将毛巾浸入温水中,再拧至半干,缠于手上呈手套状,以离心方向边擦边按摩,从近侧颈部开始,沿手臂外侧擦至手臂,再从腋下沿手臂内侧擦至手心,重复数次,擦拭毕,用大毛巾擦干皮肤,以相同顺序擦拭对侧。[4]接着协助患儿侧卧,露出背部,用同样的手法从颈部向下擦拭全背,再用大毛巾擦干皮肤,帮助其仰卧。最后脱去患儿近侧裤腿,露出下肢,用小毛巾自其髂骨外沿外侧擦至内踝,再自腹股沟沿腿内侧擦至内踝,再自股下经腘窝擦至足跟,以相同顺序擦拭对侧腿脚。

酒精擦浴:适用于高热患者降温。用25%-30%的酒精擦拭小儿身体,擦拭方法同温水擦浴。

冰袋敷额:取一些碎冰,可事先浸于冷水中,化掉尖角,以免误伤患儿。用毛巾包裹碎冰,置于患儿额头,适用于高热患儿。使用时密切观察患儿面色,呼吸,监测患儿体温,防止降温过度。

头部冷敷:取两块毛巾、一盆冷水,将毛巾浸入冷水中,交替敷于患儿额头。此法简单易行,较前两种较方便,但效果不如前两种明显。适用于低烧患儿。

2.5.2化学方法

退烧药:小儿各种器官发育不完善,故不能胡乱使用退烧药。当小儿中心温度(肛温)超过38.5℃时,可以适度的使用退烧药水或栓剂。退烧药有水剂、片剂、栓剂和针剂,一般以水剂较温和,最普遍使用的是含扑热息痛的糖浆,如小儿美林糖浆、小儿百服宁滴剂等,阿斯匹灵片剂退烧效果也好,但某些特定的病毒感染,例如水痘或流感,阿斯匹灵可能引发雷氏症候群,不宜使用。栓剂用来塞肛门,由直肠吸收,效果快速,小孩拒绝吃药时也能退烧,非常方便,但用量宁取少量,密集使用容易退烧过度,体温陡降,或是反复刺激肛门,造成腹泻。不同的退烧药最好不要随意的互相并用,因为剂量不好控制,还是单独使用比较安全。退烧药也不可多服几次或将剂量增加,以加强退烧的效果。

3观察疗效

应时刻注意观察退热疗效,不可一味的采取降温措施,以防温度过低。一般每4小时测量体温一次,体温降到38.5℃(口腔温度)后,可改为每6小时测量一次。在测量体温的同时,要留意患儿的面色,脉搏,呼吸及出汗情况。如情况异常,应及时就医,查明病因,积极治疗。

参考文献

[1]王恩光等.中国现代医学论文选[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5:712.

[2]林琬生等.科学育儿[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7:67.

[3]黄亚香.浅谈小儿高热的护理(J).中国现代医学实用杂志,2006,5(9):99.

[4]王玉玲,陈华莉,王红红等.新编护理学基础,2008,1(1):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