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芪建中汤治疗慢性胃炎(脾胃虚弱证)76例临床疗效观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2-22
/ 2

黄芪建中汤治疗慢性胃炎(脾胃虚弱证)76例临床疗效观察

徐志鹏

徐志鹏(四川省彭州市中医医院四川彭州611930)

【摘要】目的验证黄芪建中汤治疗慢性胃炎(脾胃虚弱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诊断标准的76例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8例,对照组38例。治疗组以黄芪建中汤治疗,对照组治疗以奥美拉唑治疗。比较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改善情况。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2.1%,对照组为78.9%,胃镜下炎症恢复情况方面,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6.8%,对照组为73.7%,两组比较均有差异性显著(P均<0.05)。治疗组与对照组的总疗效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

【关键词】慢性胃炎脾胃虚弱黄芪建中汤

慢性胃炎是多种原因引起的慢性胃黏膜炎症病变的常见多发病,其发病机理目前尚未完全明确,可能与急性胃炎的迁延不愈、刺激性食物和药物、十二指肠液的反流、免疫因素及感染因素有关。慢性胃炎因其病程时间长且易反复等,所以给患者的生活质量产生了较大干扰。笔者自2010年3月—2011年3月,运用黄芪建中汤加减治疗慢性胃炎脾胃虚弱证38例,并与口服奥美拉唑治疗组38例进行对照观察,结果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介绍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76例观察对象均为我院消化科门诊就诊慢性胃炎患者,全部患者均经胃镜检查确诊。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8例,年龄35~68岁,平均年龄45.9岁;病程1年~5年,平均1.9年;对照组38例,年龄33~69岁,平均年龄46.7岁;病程1年~6年,平均2.1年。

1.2诊断标准

根据《慢性胃炎的中西医结合诊治方案》[1]制定本次研究的诊断标准,其中西医诊断标准具体如下:浅表性胃炎:胃镜检查提示点状或片状红斑,有出血点,黏膜粗糙不平,伴有黏膜水肿、渗出;萎缩性胃炎:胃镜检查提示黏膜皱褶消失、血管显露及呈现结节样或颗粒状。中医辨证为脾胃虚弱证患者,以胃脘隐痛;喜按喜暖;食后脘闷;纳呆少食;便溏腹泻;四肢疲乏无力;舌质淡红,有齿印,苔薄白或白为主症。

1.3治疗方法

加减变化:根据病人病情轻重、年龄、性别和体制差异分别调整相应药物的剂量。

给药方法及疗程:附子先煮1小时;余药物先用冷水浸泡30分钟,然后将附子与余药放一起武火加热到水开后文火熬30分钟,取100ml,然后二次熬药20分钟取100ml,然后三次熬药10分钟取100ml,将三次滤出的药液混匀,三餐饭前30~60分钟空腹温服100ml。每日一剂,疗程4周。

注意事项:在服药期间,出现口周麻木、舌灼热感、烦躁不安、耳鸣、复视、全身发痒无力的症状时,立即停止服药,并紧急入院就诊。服用本次药物的同时避免服用其他的药物。

1.4临床疗效评价标准

痊愈:患者症状完全消失,胃镜检查恢复正常;显效:患者症状明显缓解,胃镜检查胃粘膜基本恢复正常;有效:患者症状有缓解,胃镜检查活动性炎症消失,慢性炎症恢复至轻度;无效:患者症状及胃镜检查无改善或反而加重。

1.5统计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且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治疗效果方面,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1%,对照组为78.9%,胃镜下炎症恢复情况方面,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6.8%,对照组为73.7%,两组比较差异性显著(P均<0.05)。见表1、表2。

2.1统计结果

表1两组总疗效比较

表2两组患者胃镜下炎症恢复情况比较

2.2不良反应

两组治疗中均未出现不良反应。

3讨论

祖国医学对慢性胃炎尚无专篇论述,但根据本病的临床表现,一般将其归属于中医的“痞满”范畴。《素问?异法方宜论》云:“脏寒生满病”。《素问?五常政大论》说:“备化之纪,……其病痞”,“卑监之纪,……其病留满痞塞。”。《素问?太阴阳明论》说:“饮食不节,起居不时者,阴受之。阴受之则入五脏,入五脏则月真满闭塞。”《素问?至真要大论》说:“太阳之复,厥气上行,……心胃生寒,胸膈不利,心痛痞满。”汉代张仲景称之为“心下痞”,在《伤寒论》中明确提出:“满而不痛者,此为痞。”;“脉浮而紧,而复下之,紧反入里,作痞,按之自濡,但气痞耳。”;“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硬而满”。隋代巢元方提出“八痞”、“诸痞”之名。《诸病源侯论?诸否候》中说:“痞否者,营卫不和,阴阳隔绝,脏腑否塞而不宣,故谓之否”,“其病之侯,但腹内气结胀满,闭塞不通。”。至金元时代,李东垣在《兰室迷藏?中满腹胀论》中指出,中满之成因为“脾湿有余”,“湿热邪于内”,“风寒有余之邪,自表传里”,“或多食寒凉及脾胃久虚之人”,“亦有膏粱之人”易患本病。朱丹溪在《丹溪心法?痞》中说:“痞者与否者同,不通泰也。”把痞满胀满作了区别,认为痞满轻,胀满重,“胀满内胀而外亦有形;痞者内觉痞闷,而外无胀急之形也。”。明代张介宾在《景岳全书?痞满》中说:“痞者,痞塞不开之谓……。所谓痞满一证,大有疑辨,则在虚实二字,即有邪有滞而痞者,实痞也;无邪无滞而痞者,虚痞也。”,“痞者,痞塞不开之谓;满着,胀满不行之谓。盖满则近胀,而痞则不必胀也。”;“怒气暴伤,肝气未平而痞。”。总之,古代医家所论痞满的病因病机主要涉及饮食不节、寒气侵犯、表邪内陷、情志不和等方面。认为脾虚是其发病的基础,肝郁是发病的条件,胃气不降是引发慢性胃炎诸症的原因。赵瑞华[2]认为该病基本病机是胃气阻滞,胃失和降,清气不升,浊气内阻。且病程较长,久虚不复。故其基本病理因素为一“虚”一“浊”。“虚”为脾胃气虚、脾胃阳虚、胃阴虚。“浊”则为气滞、寒凝、热郁、湿阻、食停、血瘀,多为气血逆乱的病理产物。肝脏为气血调节之枢,在此病的发展中起主要作用。陈学平[3]认为慢性胃炎,其病位在中焦脾胃,涉及肝、胆、肾诸脏腑,其本病机变化是:初期多为邪气所伤,中焦枢机不利,脾胃升降失常,导致食、湿、气、热郁于中焦,病在气分,多属实证。后期则脾胃受伤,化源不足而致气血阴阳不足。或久病入络,致血瘀形成,所谓:“久病必虚”,“久痛入络”。慢性胃炎的病程中始终都存在正虚邪实的矛盾。初期为实中挟虚,后期多为虚中挟实。现代医学对于慢性胃炎的致病原因还不是很明确,目前注意到是以Hp感染为主要病因,所以治疗上多以抗Hp为主。但是随着细菌耐药性的逐渐增加,Hp的清除率也在不断下降。笔者用黄芪建中汤治疗慢性胃炎(脾胃虚弱证)具有良好疗效,研究显示:治疗组总有效率92.1%,对照组为78.9%,胃镜下炎症恢复情况方面,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6.8%,对照组为73.7%,两组比较均有差异性显著(P均<0.05)。治疗组与对照组的总疗效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中医药在治疗慢性胃炎方面有自己的优势,值得作进一步研究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张万岱,陈治水,危北海,等.慢性胃炎的中西医结合诊治方案(草案)[J].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04,12(5):315.

[2].赵瑞华.浅谈慢性胃炎从肝论治,中国民间疗法,2010,9,18(9):5.

[3].陈学平.浅谈慢性胃炎的临床证治体会,中国中医药杂志,2008,11,6(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