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曲酶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疗效观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12-22
/ 2

巴曲酶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疗效观察

王铁羽

王铁羽

(辽宁省盘锦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124000)

【摘要】目的:探究巴曲酶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把9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实验组则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巴曲酶进行治疗,然后对两组患者的疗效进行观察。结果:对照组和实验组的总有效率分别62.22%,91.11%,实验组比对照组取得更明显的临床疗效。结论:把巴曲酶应用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治疗中,无明显副作用,安全有效,可有效促进患者康复。

【关键词】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巴曲酶临床疗效

【中图分类号】R45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4)12-0179-02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utekschemicstroke,Ais)是中老年人中一种比较常见的神经内科疾病,其具有发病急、病情危重、死亡率高等特点,发病后,患者的生命安全就会受到严重威胁,因此,必须对其治疗引起重视。本研究结合本人的临床实践,主要就巴曲酶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治疗作以下相关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研究中的资料均选自我院2012年6月~2013年10月收治的9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全部患者均符合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关诊断标准,且均为首次发病,均在72h以内到我院就诊。全部患者中,男48例,女42例,年龄38~82岁,平均年龄(68±14.4)岁,其中糖尿病史19例,高血压病史38例,冠心病史33例。治疗前,对患者进行CT检查,均没有发现梗死灶现象,且排除活动性出血、血液病、妊娠以及心、肝、肾功能严重不全者。90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45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情等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可比性较强。

1.2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控制血压、营养脑细胞、抗聚、改善微循环、控制血糖、血压及吸氧等治疗,如给患者服用阿司匹林,静脉滴注脑复康、奥扎格雷钠以及血塞通等。实验组则在此基础上使用巴曲酶进行治疗,具体治疗方法为:先使用250mL生理盐水+10BU进行静脉点滴(>lh用完),接着隔日使用150mL生理盐水+5BU进行静脉点滴(>0.5h用完),共3次[1]。

1.3疗效评定标准

治疗前及治疗后一周,对患者的血浆FIB中水平进行测定,并结合《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对疗效进行评定,以下为具体的评定标准:①死亡:②恶化:治疗后的评分高于治疗前;③无变化:减分率在17%以内;④进步:减分率为18%~45%;⑤显著进步:病残级别为1~3级,减分率为46%~90%,⑥基本痊愈:病残级别为0级,减分率在91%以内。全部患者均在疗效结束后对疗效进行判定。

1.4统计学分析

使用SPSS17.0软件对两组患者的数据资料进行分析,P<0.05为显著差异,表明在统计学上有一定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的血浆FIB测定情况

表1两组患者的血浆FIB在治疗前后的对比情况

组别治疗前治疗后1周P值

对照组(45)4.25±2.164.07±2.03>0.05

实验组(45)4.47±2.242.43±1.18<0.01

由表1可知,治疗前,两组患者的血浆FIB没有明显差异,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血浆FIB均有效降低,但实验组的降低情况比对照组更明显(P<0.05)。

2.2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情况

使用巴曲酶对实验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3例出现出现上腹不适现象,其中1例患者还发生恶心、呕吐症状,把输液速度进行适当调整后,患者的不良症状均得到了有效改善。两组患者均没有出现胸痛、发热、头晕、头胀、头疼、耳鸣、出血等并发症。

2.3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

表2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的对比情况[n(%)]

组别恶化无变化进步显著进步基本痊愈总有效

对照组(45)7(15.56)10(22.22)10(22.22)11(24.44)7(15.56)28(62.22)

实验组(45)1(2.22)3(6.67)13(28.89)16(35.56)12(26.67)41(91.11)

P值<0.05

由表2可知,对照组和实验组的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62.22%,91.11%,实验组比对照组取得更明显的临床效果(P<0.05)。

3.讨论

近几年来,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及生活节奏的加速,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率呈现了不断上升的趋势,其病理过程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多个因素都会参与到其发病过程中,炎症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及随后所发生的血栓事件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相关研究者对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组织进行检测的过程中,发现了环氧合酶-2(COX-2),而血管渗透性的增加、单核细胞黏附以及促炎细胞因子的活化等因素都会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这样就会促进介导前列腺素的产生。巨噬细胞在活化后可分泌出基质金属蛋白酶,这样就会对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纤维帽的细胞外基质及胶原组织进行分解,从而可加速纤维帽的分裂,进而促进栓子的形成[2]。

现阶段,有研究认为,不稳定斑块的破裂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临床症状的主要原因,而斑块的稳定性主要和基质金属蛋白酶的活性有关,因此,对此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必须积极采取对基质金属蛋白酶的活性进行抑制。本研究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使用巴曲酶对实验组患者进行治疗,根据本研究可知,巴曲酶在数小时内,就具有抗凝、促进内源性t-PA的释放的作用,此外,其还能以间接方式进行溶栓,从而可使患者脑部的供血得到有效改善。另一方面,其还能对基质金属蛋白酶的表达进行有效抑制,从而可控制血管内的炎性反应,使梗死灶得到一定缩小,进而可使脑部的缺血症状得到有效缓解。本研究中,对照组和实验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62.22%,91.11%,且两组患者均没有出现较明显的不良症状,由此可知,巴曲酶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治疗中,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可把其在临床上进行广泛推广与应用。

参考文献

[1]赵艳.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应用依达拉奉和巴曲酶治疗的临床研究[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3,(07):154-155.

[2]李爱静,刘海华.依达拉奉联合巴曲酶治疗不同时间脑梗死的疗效观[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1,(02):136-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