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亚硝酸盐中毒的急救护理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0-12-22
/ 2

急性亚硝酸盐中毒的急救护理

简介:

邓成惠(重庆荣昌永荣矿业有限公司总医院402460)

【中图分类号】R47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0)27-0311-02

【摘要】亚硝酸盐为白色或微黄色结晶,味微咸而稍带苦味,由于外观及味道均与食盐相似,多因误食中毒。亚硝酸中毒的主要特点是由于组织缺氧引起的紫绀现象,如口唇、舌尖、指尖青紫,重者眼结膜、面部及全身皮肤青紫。头晕、乏力、心跳加速、嗜睡或烦躁、呼吸困难、呕吐、腹泻,严重者昏迷、惊厥、大小便失禁,可因呼吸衰竭而死亡。2010年5月我院一次性收治了4例因误把亚硝酸盐当食盐用引起中毒的患者,经过有效的救护措施全部治愈,48小时后出院。现报道如下。

【关键词】亚硝酸盐中毒急救护理

亚硝酸盐是一种氧化剂,当摄入量达0.2~0.5g时即可引起中毒。亚硝酸盐中毒又称肠源性青紫症、紫绀症、乌嘴病。亚硝酸盐自肠道吸收后,可使正常的低铁血红蛋白氧化成失去携氧能力的高铁血红蛋白,同时阻止正常血红蛋白释放氧,导致低氧血症,造成各组织缺氧,还可使血管平滑肌松弛,引起血压下降。

1临床资料

4例中毒患者是一家人进餐,食用熟食后0.5~1小时相继出现症状,病情轻重不一,男1例,女3例,发病年龄在18~49岁,均意识清楚。其中轻度中毒1例,中度中毒1例,重度中毒2例。经力抢救全部治愈,48小时出院。

2方法

2.1监测生命体征根据患者病情及收集到的资料做好评估,迅速建立有效的静脉通道,各种抢救措施同时、快速、有序进行,争取抢救时间,提高抢救成功率。

2.2保持呼吸道通畅,预防窒息置患者平卧位,头偏向一侧,有利于分泌物及时排出,并及时清除口、鼻腔内分泌物,预防呕吐物、呼吸道分泌物过多导致吸入性窒息。

2.3促进毒物排泄,减少毒物的吸收催吐、洗胃。对意识清楚能合作的病员采取口服催吐、洗胃;对不合作、昏迷病员采取电动洗胃。洗胃液一般采用温开水,成人10L—20L,洗至水清凉,无食物残渣。洗胃温度一般为30℃—40℃,温度过高会加速毒物的吸收加重中毒,温度过低会刺激病人胃肠道引起恶心、寒战及血管反应等症状。洗胃过程中严密观察患者有无面色苍白、四肢厥冷等情况,并注意洗出液的性状,如有血性液洗出,应考虑胃粘膜损伤的可能,洗胃后给予牛奶250ml灌入。洗胃毕由胃管内注入20%甘露醇250~500ml导泻,减少肠道内遗留毒物及从肠肝循环排入毒素的吸收。

2.4氧疗对轻、中、重度食物中毒的患者,均给予高流量氧气吸入,5~8L/min。可提高血氧饱和度,改善组织细胞的缺氧症状。

2.5及时应用特效解毒药物轻者可用高渗葡萄糖液加维生素C缓慢静滴,一般以50%葡萄糖液60~100ml加维生素C0.5~1g静注,或以10%葡萄糖液500~1000ml加维生素C2~4g静滴。重症病人可用1%亚甲蓝1~2mg/kg(成人每次5~10mg),以25%~50%葡萄糖液40~60ml稀释后,于5~10分钟内缓慢静注[1]。必要时1~2小时可用上述液同量或半量重复注射一次。经上述处理后,发绀仍明显者,可输新鲜血液300~500ml或用换血疗法。

2.6密切观察病情及生命体征的变化防止并发症,尤其注意血压的变化。若有血压下降倾向时取平卧位,抬高下肢,促进血液回流。

2.7严密观察用药后皮肤、黏膜、口唇、指(趾)甲颜色变化亚甲蓝是抢救亚硝酸盐中毒病人的特效解毒剂,在静脉注射时要求速度缓慢。美蓝是一种氧化还原剂,小量应用(每次1~2mg/kg)可作为催化的中介电子受体,使高铁血红蛋白还原成血红蛋白;应用较大剂量(每次5~10mg/kg)静脉注射时,则起氧化作用,可使血红蛋白氧化成为高铁血红蛋白致病情加重[2]。同时做好心电监护,仔细察心率、心律变化,以便及早发现心脏损害及时进行处理。

2.8鼓励患者多饮水,有利于毒物排出。

3体会

3.1亚硝酸盐食物中毒一般在食用后0.5~3小时内发病,最早、最典型的症状为皮肤、口唇、指(趾)甲的青紫。轻度中毒者经休息,大量饮水,大剂量维生素C输液后可自行恢复。中、重度者应给予温开水洗胃,导泻,高流量吸氧,小剂量1%亚甲蓝溶液缓慢输入。经上述处理后仍有明显紫绀患者可适量输新鲜血液进一步改善临床症状。若出现休克、心力衰竭、呼吸衰竭、惊厥等并发症时,应根据病情需要及时给予对症处理。必须注意:即使病人症状较轻,亦应休息治疗,并密切观察,以防病人病情突然恶化。在整个用药过程中应避免使用碱性药物。

3.2保持呼吸道通畅,给予高流量吸氧。在抢救中应密切观察患者的呼吸情况,及时清除呼吸道中的分泌物。

3.3患者及家属对突然发生的意外情况常不能正确应对,因此,在抢救的同时,应做好患者及家属的思想工作。医护人员应主动热情地给予患者心理支持、耐心疏导,向其家属解释毒物的理化性质和解毒措施,解除其思想负担,消除不良情绪,使其能积极配合抢救治疗,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参考文献

[1]朱子扬,龚兆庆,汪国良,等.中毒急救手册,第三版.上海科学技术出版,256.

[2]朱子扬,龚兆庆,汪国良,等.中毒急救手册,第三版.上海科学技术出版,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