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良塞丁格技术超声引导下与传统PICC置管方法的效果比较观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5-01-11
/ 2

改良塞丁格技术超声引导下与传统PICC置管方法的效果比较观察

蒲伟

怀化市第一人民医院小儿乳甲外科湖南怀化418000

摘要:目的:通过探讨超声引导改良塞丁格技术与传统PICC置管方法的临床疗效,旨在为临床提高置管率降低置管并发症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择2014年5月-2014年11月在我院接受肿瘤化疗治疗的患者156例,随机平均分成研究组和对照组两组,对照组给予传统PICC置管术,研究组给予患者超声引导下改良塞丁格技术置管术,对比两组患者置管一次成功率、导管异位率、穿刺点出血率、静脉炎发生率、静脉血栓发生率、导管感染率。结果:研究组患者一次置管成功率为94.87%、导管异位率为3.85%、穿刺点出血率为5.13%、静脉炎发生率1.28%、静脉血栓发生率2.56%、导管感染率6.41%,研究组显著优于对照组,且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超声引导下应用改良塞丁格技术进行置管能显著提高一次置管成功率并有效降低不良反应,是一种安全高效的治疗方式。

关键词:改良塞丁格技术;超声引导;PICC

外周静脉置入中心导管(PICC)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血管通道,可以为肿瘤化疗、完全胃肠外营养等需要长期维持静脉高营养的患者提供静脉通路,同时能显著减轻反复穿刺对血管的损伤和给患者带来的痛苦[1],但是PICC导管也会产生导管感染、异位等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超声引导下改良塞丁格穿刺技术是将原塞丁格技术中单一功能的扩张器改变为扩皮器、撕裂鞘的组件,更加有利于从撕裂鞘送入导管[2]。本研究应用超声引导改良塞丁格置管技术,取得了显著的临床疗效,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1月-2014年1月在我院接受化疗治疗的肿瘤患者156例,随机平均分成研究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78例患者,其中对照组男性患者46例,女性患者32例,年龄为48-81岁,平均年龄为(64.93±1.03)岁,病程为5个月-2年,平均病程为(8.99±0.52)个月,研究组男性患者41例,女性患者36例,年龄为51-79岁,平均年龄为(65.10±1.01)岁,病程为4个月-2年,平均病程为(7.82±0.66)个月,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情、病程等一般资料上无显著差异,组间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给予患者传统PICC置管术,选择适当血管,彻底消毒后铺上无菌洞巾,用穿刺针进行穿刺回血后,撤出枕芯按压并松开止血带,固定插管鞘,将导管自插管鞘内缓慢、短距离、匀速送入,当导管到达肩部时应让患者下颌贴近插管侧肩膀,到达预定长度时退出导丝再撤出插管鞘,用无菌生理盐水清洗导管,锁定导管末端并在穿刺点下方垫无菌纱布用透明贴膜覆盖。

研究组患者给予超声引导改良塞丁格置管术,首先应用超声定位选择合适血管,彻底消毒铺好无菌洞巾后,穿刺前再次应用超声引导对血管进行定位,并将选择的血管影响固定在标记中央位置,垂直于皮肤固定探头,应用1.9Fr细针进行穿刺回血后固定针芯,取导丝置入穿刺针并缓慢送入血管,移除穿刺针后在皮肤作约0.3cm的切口,将扩皮器和撕裂壳套于导丝上,轻柔的推进血管内再依次移除扩皮器、导丝,通过撕裂壳将导管送入血管后移除,用无菌肝素纱布清洗导管并连接安装器[3],穿刺点应用无菌纱布覆盖并固定。

观察指标:记录两组患者置管一次成功率、导管异位率、穿刺点出血率、静脉炎发生率、静脉血栓发生率、导管感染率。

数据统计:应用SPSS16.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数据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百分率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研究组患者一次置管成功率为94.87%、导管异位率为3.85%、穿刺点出血率为5.13%、静脉炎发生率1.28%、静脉血栓发生率2.56%、导管感染率6.41%,对照组分别为78.21%、15.38%、21.79%、14.10%、19.23%、25.64%,研究组显著优于对照组,且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具体数据见表一。

3讨论

近年来,随着PICC的广泛应用,临床上如何提高一次置管成功率降低置管不良反应有着重要的价值,传统的PICC置管术是在在肉眼的视野观察下,在患者肘窝或肘下进行静脉盲穿,由于肉眼的局限性导致定位不准确,一次成功率较低,同时多次反复穿刺给静脉造成严重损伤,也增加了患者的疼痛程度[4]。随着医学的快速发展,超声引导下改良塞丁格置管术可以在B超直视下准确定位静脉,选择直接的途径进行置管,可以显著减少对血管内膜的损伤同时提高一次置管成功率,同时在置管后可通过差生探查及时正位,降低导管异位率;改良塞丁格技术与传统PICC置管比较穿刺针较细,对皮肤扩皮时在麻醉状态下进行,使患者无疼痛紧张感,同时置管部位在肘关节以上,使患者日常生活不受任何影响,提高了患者生活质量;静脉血栓是PICC置管最为严重的并发症,一旦形成静脉血栓可导致栓子脱落危及患者生命安全,血栓形成的最主要原因是血管壁的损伤,改良塞丁格技术可以直观的判断静脉位置、管腔内血流情况,能有效避免误穿、反复穿刺等对血管内膜的损伤,减少静脉血栓的发生,同时能显著降低导管感染的发生率[5];改良塞丁格技术超声引导下静脉置管不受血管条件不好、老年人、儿童等限制,也可以提高一次置管有效率,有效避免反复穿刺痛苦。本研究通过对比超声引导改良塞丁格技术与传统PICC置管方法的临床疗效,结果表明,超声引导改良塞丁格技术置管一次成功率、导管异位率、穿刺点出血率、静脉炎发生率、静脉血栓发生率、导管感染率均显著优于传统PICC置管法,是一种高效的置管方式,对于降低并发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有着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陈影洁,陈春贤,简黎.B超引导下运用改良塞丁格技术置入PICC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9,6(10):102-103.

[2]乔爱珍,苏讯,陈玉静,等.塞丁格技术在血管超声引导下PICC置管的临床实践[J].护士进修杂志,2009,24(21):2013.

[3]马姗,马容莉,林静.超声引导和改良塞丁格技术置入PICC的研究进展[J].护理学杂志,2010,25(9):89-91.

[4]郭丽娟,张鸿雁,赵晓玉,等.超声技术在预防PICC所致血栓中的应用[J].护理学杂志,2005,20(13):33-34.

[5]张秀红.采用盲穿和B超引导下改良塞丁格技术行PICC置管的效果观察[J].内蒙古中医药,2012,5(32):37-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