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发热症状诊断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12-22
/ 2

小儿发热症状诊断研究

蒋楠

蒋楠(沈阳市铁西区中心医院110000)

【摘要】能够引起小儿发热的疾病有很多,原因与体征各有不同,由于许多病因都可引起发热,大多数可根据病史,体征及实验室检查作出诊断,但是个别发热疾病很难查出发热的原因,所以易造成误诊。因此本文主要对小儿发热的诊断做了具体分析,以降低误诊率。

【关键词】小儿发热诊断

【中图分类号】R7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3)49-0125-02

一、长期发热的常见疾病诊断

反复发作或迁延的高热或低热,往往成为诊断难题,仔细调查原发病时,应首先考虑常见病。一般以2周以上的体温升高为长期发热。此时应该考虑常见的感染,如泌尿道感染,中耳感染,肝胆感染,结核感染(特别要注意粟粒性肺结核可致顽固性高热而缺少胸部体征),风湿热,肠道病毒所致感染,败血症,以及霉菌病,兔热病等,幼儿长期发热可能是神经母细胞瘤。此外,慢性咽炎,扁桃体炎或鼻窦炎往往引起长期低热,应加注意;有时还可见末梢血淋巴细胞明显增多,高达60%~80%。则应考虑为慢性非特异性淋巴增多症。在流行地区,应该考虑伤寒,副伤寒,血吸虫病,肺吸虫病,布鲁氏菌病,疟疾,钩端螺旋体病,旋毛虫病等。长期发热的少见疾病应想到结缔组织疾病,如类风湿病,变应性亚败血症,红斑狼疮,皮肌炎,结节性脂膜炎等。此外应要考虑几种血液系统疾病,如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网状内皮细胞增多症,何杰金氏病,各型白血病,淋巴肉瘤,隐蔽性神经母细胞瘤等以及其他恶性肿瘤;其他迁延性发热的原因,还有骨髓炎,婴儿性骨皮质增生症,肝或膈下脓肿,肾周围脓肿,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局限性小肠炎,过敏因素(药物过敏,热带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等),长期使用抗生素引起菌群失调(停药后体温即下降),其他药物反应(如磺胺类药物,免疫抑制剂,抗代谢类药物等),高钠血症,间脑病变,垂体或肾原性尿崩症,汗腺缺乏以及原因不明的暑热症等。

二、感染性发热疾病诊断

发热是小儿各器官结核病的共同表现,由于受累器官的症状和体征常常出现较晚,发热往往为小儿结核病早期或惟一的就诊症状,因此易误诊。某些发热疾病,例如急性支气管炎、肺炎、急性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淋巴细胞性脉络丛脑膜炎、流行性出血热、钩端螺旋体病等,在其前驱期或初期有时也可出现一些上呼吸道卡他症状。因此在鉴别诊断时均需加以考虑,以免引起误诊。

三、结核性脑膜炎发热诊断

普通感冒常呈散发性流行,发热和全身症状较轻,而上呼吸道卡他症状较重;流行性感冒常呈暴发性流行,发热和全身症状较重,而上呼吸道卡他症状较轻。

麻疹多见于冬春二季,前驱期可见特征性的麻疹粘膜斑,主要分布在颊粘膜上,为细小的白色斑点,周围可有红晕围绕,麻疹粘膜斑的发现对麻疹的早期诊断有决定性意义;咽结膜热多见于夏季,无粘膜疹,一般也不出现皮疹,发热等全身症状较麻疹轻。脑膜刺激征缺乏,常将神经系统症状(如呕吐、头痛)误为发热的伴随症状,未及时进行脑脊液检查。未考虑到结核性脑膜炎也是长期发热的原因之一。发热待查为主要表现的感染性疾病的病因以细菌感染(包括一般细菌和结核菌)最多,其次为病毒感染、非典型菌以及寄生虫感染等。结论发热待查中感染性疾病是最主要的病因,大多数病例通过病原学、血清学、影像学、病理学检查及诊断性治疗可以明确诊断;制定合理的诊断策略,可避免误诊及漏诊。

四、肺结核发热诊断

各型肺结核均可表现为长期发热,体温升高程度不一。有人根据病儿是否为结核高危状态或有无卡介苗接种史,定出不同结素阳性标准,如有密切结核接触史与免疫功能低下小儿属高危人群,红硬直径≥5mm即为阳性;在结核高发病率地区,任何国家的极度贫穷人群和有苗头不良、糖尿病慢性病人其阳性标准是红硬直径≥10mm;一般人群(非以上两种人)种过卡介苗者,红硬直径≥15mm始属阳性反应。发热是小儿一种常见的临床症状。在多数情况下,发热是身体和入侵病原作战的一种保护性反应,是人体正在发动免疫系统抵抗感染的一个过程。有不少家长一见到孩子发热就立刻惊慌失措,以为孩子一定是得了什么重病。其实,发热并不一定就意味着病重。体温的异常升高与疾病的严重程度不一定成正比。发热的生理机制实际上是白细胞发现了入侵的病原,于是就释放出蛋白质,产生一种内源性致热物质,这种物质刺激下丘脑,使体温的调节失常,从而引起发热。人体的免疫系统在体温较高的时候,战斗力会得到增强;而不少细菌和病毒在温度较高的情况下,进攻的能力也会降低。人体每一次发热,都会给免疫系统一次锻炼的机会。

五、麻疹发热诊断

麻疹病毒通过打喷嚏、咳嗽粘在鼻、喉部黏膜上。潜伏期约为10~12日,之后发热在38℃左右并出现咳嗽、流鼻涕等类似感冒的症状表现。之后眼部有充血现象,口内发疹,皮肤出现红色皮疹现象并向全身扩散。需要引起注意的是由于麻疹病毒引起的并发症,如肺炎、支气管炎、中耳炎等,特别要注意的是感染其他病原菌可能引起细菌性肺炎等重症。还有一种现象并不常见,病毒侵入大脑引发麻疹脑炎,会有抽搐、意识障碍现象,即使治好也会有智力障碍等后遗症。我国自普种麻疹疫苗后,麻疹的好发年龄渐向两极分化,≤8月龄和≥15岁人群发病率明显增加。婴儿麻疹多因体内存留一定量胎传特异性保护抗体,临床表现常不典型,易误诊。另外,完全治愈4~5年后还可能会患亚急性硬化性脑炎,这种疾病的症状表现是智力低下、抽搐、意识障碍,有助于临床诊断。由于婴儿体内仍有胎传IgG抗体的干扰,麻疹IgM抗体假阳性。

六、婴儿发热护理

①首先要保持室内空气的流通和新鲜,每天早晚开窗通风半小时,避免风口对着宝宝。②要积极配合医生治疗,及时用药③要保持宝宝的皮肤清洁,每天可以给宝宝沐浴或者檫身,注意水温和保暖,避免感冒。④及时修剪宝宝的指甲,避免宝宝把脸抓破。如果你觉得宝宝小不好剪,也可以用纱布将宝宝的手包起来。⑤每4小时给宝宝测一次体温。这样可以及时检测体温是否正常。同时照顾宝宝的人也要注意身体,婴儿麻疹护理对8个月以下婴儿或未按时接种麻疹疫苗的较大婴儿,有发热伴皮疹时应高度警惕本病,以避免误收入普通病房.导致麻疹病毒的院内传播。

参考文献

[1]吴顺芬.小儿不典型结核性脑膜炎36例误诊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2010(15)

[2]王建华.小儿结核性脑膜炎早期诊断及误诊分析[J].海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02)

[3]夏俪衔.小儿发热原因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20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