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励创新意识培养创造个性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09-06-16
/ 2

激励创新意识培养创造个性

李爱华

激励创新意识培养创造个性

李爱华

摘要:语文作为基础学科,要培养创造性人才,已成为时代的强烈呼声;在语文教学的听、说、读、写活动中培养创新精神,实现自我完善,已成为当今教学论研究发展的必然趋势之一。

关键词:创新意识;语文课堂;开放教学

作者简介:李爱华,大学本科学历,中学语文一级教师,任教于河南省商丘市第六中学。

随着教学改革的逐步深入,越来越多的教师认识到,语文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势在必行。弘扬创新精神,把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落实在课堂教学中,是中学语文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

语文教学怎样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为培养创造性人才服务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四方面去努力:

一、将教学的创造性看作是教学艺术的本质

早在春秋时期,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就实践了启发式教学,提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启发式教学就体现着高超的教学艺术。而创造是艺术的生命所在,教学中没有创造好就谈不上艺术。所以有的人认为“教师之所以称为艺术家是因为教师的劳动本身就是创造,而且比艺术家的创作更富有创造性。”

教学过程的创造性,是由教学对象的特点决定的。教师面对富于动态的千差万别的青少年学生,不可能用事先准备好的刻板如一的公式去解决课堂教学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我们必须具有随机应变的灵活性和独具特色的创造性。缺乏经验的教师往往表现出教学模式化、一般化,难以应付临时的教学变化,而教艺精良的教师正是在活泼的学生世界中使教学“活”了起来。创造性劳动是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之中。没有创造性的教学,就谈不上教学的艺术性,更谈不上创造人才的培养与造就。

二、课堂教学要“活”“新”“独”“特”

卢梭在《爱弥儿》一书中明确提出:“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教的东西。”第斯多惠认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

素质教育为语文教学改革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使语文学科的内容和形式更加丰富多彩。但是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学中“教师讲学生听”这种单一的教学模式还很普遍,因而导致了课堂教学气氛沉闷,严重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笔者认为应让教师由主讲变主导,让学生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参与,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使语文课堂“活”、“新”、“独”、“特”。

1、精心设计导语,激发学生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师要上好一堂课,开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倘若新课一开始,学生的积极性就被调动起来,那就会使学生在浓厚的兴趣中接受新的知识,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正所谓“一石激起千层浪”。

如讲《大自然的语言》(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十六课)一文时,可以设计开头导语为:“人类有语文,大自然也有它们自己的语言,自然界中的动物、植物们都会说话。春夏秋冬,斗转星移,草木荣枯,候鸟去来,大自然的语言丰富多彩,那么,你想听懂并学会大自然的语言吗?请走进竺可桢的《大自然的语言》去聆听吧。”这样就给一篇较为枯燥的说明文增加了可读性。

2、搞好课堂提问,促进课堂教学

课堂气氛与一定的教学环境中师生间关系的点和性质有关,传统的课堂教学,受“注入式”的影响,教师“满堂言”,学生“满堂严”,课堂秩序“良好”。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能巧妙地运用提问艺术,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学生的思想,使学生的思维活动处于积极状态。问题提得好甚至能“投石冲开水底天”,活跃的课堂气氛来自教师的启发诱导,来自学生的思维。

如鲁迅的《风筝》是一篇意蕴较深、发人深省的散文,文中蕴含的对整个中华民族精神麻木状况的思考,这是中学生难以把握和理解的。教师提问时可由浅入深,“我们看见风筝时都会感到高兴、快乐,但作者从小就不喜欢风筝,在他成人后看见风筝,内心情感怎样?”,学生带问题读书,思考后便会得出结论:“我们是高兴、快乐,他却是惊异、悲哀。”教师趁热打铁问:“他为何惊异?他悲哀的又是什么?”接下来教师引导学生读书,引导他们梳理出鲁迅“悲哀”的原因。就这样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学生会水到渠成地得出这样的结论:“儿时,在故乡的风筝时节,我干着‘虐杀’兄弟精神的事情。在那个封建思想盛行的年代里,被‘虐杀’的不仅仅是小弟一个人的精神,而是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这种步步追问,意在化难为易。可见搞好课堂提问,能引导学生创新性读文,确实能促进课堂教学。

3、打破思维定势,激励创新意识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观念中,教师对学生而言,是神圣的权威,真理的化身和绝对的评判者,学生被动接受老师的驾驭,在这种教学思想的压制下,学生思想僵化,不敢越雷池一步,毫无创造力而言。笔者认为,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的创造性,只要学生智慧的火花一闪现,就应加以保护。教师对于学生回答的问题,不能以自己的思维方式或唯一的标准答案捆住学生,要鼓励学生打破思维定势的羁绊。在评估学生非基础知识方面的答案时,要把有无创造性摆在首位,只有这样不断激励学生的创新意识,才能在头脑中闪现创造的火花。

4、注重传授方法,提高学生能力

科学技术日益发展,知识更新的周期不断缩短,面对这种形势,我们必须会学习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未来社会需要会独立学习,有创造才能的人才,一个学生如果自己学习也不会,就更不可能单独去创造,因此加强对学生方法的指导,便成了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迫切需要。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目标,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①对语气优美的美文要熟读成诵,培养规范的语感;②注意摘抄记忆书中的精彩之笔,为己所用;③广泛读书看报,训练自己的概括能力;④要多察善思,勤动笔墨。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注意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例指导学生学《台阶》一文,可以先设计自读提纲:①父亲要建一栋怎样的新屋?②父亲为什么要建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③父亲是怎样建起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的?④新屋造好了,父亲变得怎样了?可以用这“四问”引导学生把握内容,分析人物,并引导学生抓住关键的一句“台阶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应高”,抓住这个关键句,就容易理解故事内容和人物思想感情了。在学生讨论回答的基础上,教师予以方法的指导,对小说的学习要先理清小说的故事情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进而把握住人物形象,最后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掌握这些方法以后,自然就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他们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素质教育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渗透心理素质教育内容,是当前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也是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的内容。在教学中应选择那些能体现教学过程、能调动学生积极参与的教学方法,以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鼓励学生学得生动活泼、积极生动,愉快地完成学习任务,从根本上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和学习压力,消除其紧张心理及其心理障碍等。

四、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笔者认为教语文,测语文,首先是教做人,测做人。对于青年学生的教育,不在枝枝节节,光从业务上去提高对学生的教育还远远不够,重要的是要从思想上、政治上去提高他们,使他们努力成为民族的中流砥柱、国家的伟岸栋梁,学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

1.结合教材,引导学生学习和继承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

2.结合作家作品,总结出优秀人物身上的优良品质,以鼓励、激发学生。

3.结合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踊跃讨论。

总之,生命的意义在于创造,创造是人类智慧的最高境界,是民族振兴的希望。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努力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开发他们的智力资源,去实现陶行知先生所说的“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美好理想,让我们在语文教学这块肥沃的土地上辛勤耕耘,期待着累累硕果的收获!

参考文献:

[1]徐惠良.浅谈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创造力的培养[J].常熟高专学报,2001(3).

[2]温涌,.语文教学中学生创造力的培养[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1(1).

作者单位:河南省商丘市第六中学

邮政编码:476000

MotivatingInnovativeAwarenessandCultivatingCreativePersonality

LiAihua

Abstract:Asabasiccourse,Chineseisusedtocultivateinnovativetalentsinthemoderntimes.Cultivatingstudents’innovativespiritandrealizingself-improvementinlistening,speaking,readingandwritingactivitieshavebecometheinexorabletrendofteachingresearch.

Keywords:innovativeawareness;Chineseclassroom;openteach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