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激酶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体会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5-12-22
/ 2

尿激酶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体会

邹丽萍

南华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湖南421001

摘要:目的:探讨尿激酶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护理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1月~2014年6月间采用尿激酶治疗的80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总结其临床护理经验。结果:治疗后患者痊愈37例,显效34例,无效9例,治疗的总有效率为88.75%。结论:采用尿激酶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具有良好的效果,而完善的护理工作可以确保治疗效果,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关键字:尿激酶;下肢深静脉血栓;溶栓;护理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临床上的一种常见病,其是指患者的静脉血液在下肢深静脉血管中的不正常凝结,而导致下肢出现缺血性坏死的一种急性病[1]。目前,对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主要采用抗凝治疗、手术取栓和药物溶栓等方法进行治疗,而尿激酶是临床上一种常见的溶栓药物,具有良好的疗效,但是其使用具有一定的不良反应,因此使用尿激酶进行治疗时为了提高治疗效果,减少患者的不良反应,在使用过程中必须要仔细观察患者的临床表现,加强护理工作[2]。本次研究选取我院2012年1月~2014年6月间采用尿激酶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8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现将其临床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一般资料及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2年1月~2014年6月间收治的80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确诊。其中男性患者51例,女性患者29例;年龄33~75岁,平均年龄54.2±5.7岁。其中胸部手术13例,腹部手术7例,下肢瘫痪患者9例,下肢骨折外伤22例,剖宫产术后11例,长期卧床8例,原因不明10例。

1.2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给予尿激酶进行治疗,静脉滴注,25~50万单位/次,1次/d,7d~10d左右为一个疗程。总用量为180~500万单位,平均用量355万单位。

1.3护理方法

1.3.1一般护理

患者一经确诊后,护理人员应立即安排患者住院卧床休息,体位取上半身15°并将患者患肢抬高30°。将下肢抬高有助于静脉血回流而减轻患者的水肿现象。嘱患者不可进行按摩或剧烈运动,这主要是因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早期并未与患肢静脉壁粘连紧密,一旦进行剧烈运动或按摩会导致肌肉挤压到静脉而使血栓直接脱落流回肺动脉,情况严重的患者甚至会引发肺动脉栓塞而致死[3]。同时还需要注意对患者皮肤的清洁,经常协助患者翻身,避免出现褥疮。硫酸镁有收敛消肿的功效,可将180~220g的硫酸镁粉放入500ml清水中并将患者患肢泡入,以缓解患者下肢的水肿情况。

1.3.2溶栓护理

1.3.2.1采用尿激酶进行治疗前,应详细了解患者的病史情况,如果患者具有出血倾向、凝血障碍及血液系统疾病等情况则应禁止采用溶栓进行治疗,避免引发大出血现象。当了解患者无禁忌症时,应尽快采用尿激酶进行治疗,以免拖延时间影响治疗的成功率。治疗前常规对患者进行血液检查[4],检查正常者方可采用尿激酶溶栓进行治疗。

1.3.2.2使用尿激酶溶栓进行治疗时,溶栓需现配现用,选择患者患侧肢体远端进行静脉输注。这是因为药液可以从患者患肢远端直接到达血栓位置,这样可以不受机体血液循环系统的影响,从而确保药物的浓度,促进血栓的溶解,提高治疗效果[5]。可以使用静脉留置套管针穿刺后接三通,肝素盐水封管的方法进行药物输注,这样可以防止由于反复穿刺抽血对患者的血管造成损伤和给患者带来痛苦。

1.3.2.3患者采用尿激酶溶栓进行治疗后,严密观察患者皮肤的温度、感觉、色泽及足背脉搏的强度,注意消肿时有无起皱现象,每天定时采用尺进行精确的测量并和健侧肢体进行详细的对照。对于病情恶化的患者应立即通知医师处理,仔细观察患者是否有血尿、呕血、黑便、注射部位出血、牙龈出血、手术切口出血、手术切口血肿及皮下瘀斑等情况,并记录化验结果,以供给医师参考。

1.3.2.4使用尿激酶溶栓时,护理人员应遵医嘱进行给药,在规定的时间内给予合适的剂量。尿激酶溶栓的应用一定要抓好时机,越早应用效果越好。尿激酶不可用酸性液体进行稀释,防止药效降低,这是因为尿激酶在酸性溶液中易溶解失去活性。

1.3.3在采用尿激酶溶栓对患者进行治疗时,医护人员还需要注意观察肺栓塞高危人群的三联征表现(咳嗽、血痰、出汗;胸痛、血痰、呼吸困难;胸痛、恐惧、呼吸困难)[6],一旦具有此表现,应警惕患者肺栓塞形成的可能。

1.3.4健康指导

护理人员应告知患者疾病的相关危险因素,协助患者改善自身的生活习惯,鼓励患者多饮茶,茶叶可以促进排泄,并对血小板的聚集进行抑制。嘱患者可适量饮酒活血。尽量避免长时间卧床和站立。嘱患者饮食多吃具有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多纤维素、低脂肪、低盐、低胆固醇和低糖类食物。患者可离床活动后,给予患者压力循环袜,以对下肢浅静脉进行适当的压迫,以便促进静脉血液回流。

1.4疗效判定标准

治疗结束后,通过观察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症状、体征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的结果来对患者的疗效进行评定[7]:①痊愈标准:患者患肢无疼痛感,肿胀现象完全消失,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显示所有血栓全部溶解;②显效标准:患者患肢肿胀现象明显改善,但是久立后仍偶有胀痛感,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显示血栓部分溶解;③无效标准:患者患肢肿胀现象和疼痛均无显著改善,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显示下肢深静脉无血液流通。

2.结果

从表1可以看出,治疗后患者痊愈37例,显效34例,无效9例,治疗的总有效率为88.75%。

3.讨论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目前已成为临床上一种常见的急性病,一旦发病会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和身体健康造成严重的影响,临床上也越发关注该疾病的治疗及其引发的肺栓塞的防治工作。尿激酶是临床上常用的溶栓药物,其可以将患者体内的纤维蛋白酶激活使其转变为纤溶酶而溶解纤维蛋白,进而达到溶解血栓的效果[8]。但是尿激酶存在着一定的不良反应,因此在采用尿激酶进行治疗时,必须要加强对患者的观察,完善的护理工作是确保尿激酶治疗效果和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的重要保证。

参考文献:

[1]时会云.护理干预对颅脑手术后昏迷患者双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8(18):48-49.

[2]张琳,杨秋萍,吴亚楠等.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相关危险因素[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1,31(15):2817-2820.

[3]陈彦.老年患者脑卒中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1,31(21):4237-4238.

[4]莫锦萍,郑婉婷,林弟等.自我管理教育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27(2):6-8.

[5]梁玉婷,蒋学军.医用弹力袜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护理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9,25(21):24-25.

[6]王变丽,申幸伟,张秀珍等.腔静脉滤器植入行导管溶栓术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护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8(16):46-47.

[7]温凤媚,林宜圣,刘敏等.中医药辅助介入置管溶栓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14,(4):333-334.

[8]袁春艳,严正蓉,马华等.预防直肠癌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干预[J].中国中医药科技,2014,(z2):100-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