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说课后反思的必要性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01-11
/ 1

例说课后反思的必要性

董红香

宁夏石嘴山市第三中学董红香

摘要:问题情境是数学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创设问题情境要从学生的好奇心开始。教师通过巧妙的引言,生动的开头吸引学生,使之全神贯注,同时启迪学生思维,使之兴趣盎然,积极参与,而且能使学生迅速进入学习意境。问题情境既要源于学生的现实生活,又要有数学价值,体现一定的数学思想与方法;同时创设问题情境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还需参照学生的社会环境特征,思维活动水平和数学教学的条件。本文试图通过一道几何概型的讲授过程来阐明问题情境创设和问题设计对学生的接受程度的影响。

关键词:中学数学课后反思必要性

人教A版必修3第三章3.3.2节内容中的一道几何概型课例的教学:

假如你家订了一份报纸,送报人可能在早上6:30—7:30分之间把报纸送到你家,你父亲离开家去工作的时间在早上7:00—8:00分之间,你父亲在离开家之前得到报纸的概率是多大?以下是我对高二学生的教学过程:

教师:这是什么型的概率呢?

学生:几何概型。(这段时间正在讲几何概型的内容)。

教师:很好,下面我们用几何概型公式来解决这个问题。首先可以设送报人到家时间为x,父亲离开家的时间为y,你知道事件A发生时x,y的大小关系吗?

学生:y≥x

教师:你知道x,y的取值范围吗?它表示什么区域?且区域面积如何计算?

学生:6.5≤x≤7.5且7≤y≤8,

然后引导学生画出不等式表示的区域,计算出概率值。在课例讲完后,学生做了一道模仿例题的练习,效果不错。(反思:本例设计意图是让学生体会实际问题转化为几何概型的方法,并会用几何概型计算公式求解,同时感受数学模型的思想。)

到高三第一轮复习这部分知识做此类型题时,我想这肯定应该没问题。但结果很让人吃惊!当时学生一脸茫然,不知该从何下手。课后我慎重反思,发现当时授课过于死板,就知识讲知识,而缺乏应有的提问方法和分析问题的方法,创设开放性问题情境力度不够,没有引领学生构建和完善认知结构的过程。如果能引导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为什么有这个结论,条件和结论有什么联系,怎样得到这个结论等等,就能使课堂教学丰富多彩,生动活泼。针对以上问题,我又调整了一下讲授方式:

教师:这是什么型的概率呢?(学生几乎都不用想就回答:几何概型。因为学生知道这节课正在讲几何概型的内容)。教师:很好,下面我们用几何概型公式来解决这个问题吧。首先考虑需不需要设变量,设几个变量,为什么要这样设?

学生:可以设送报人到家时间为x,父亲离开家的时间为y.教师:送报到家(事件A发生)的时间早于父亲离开家的时间,能用一个变量表示吗?学生:不能,要建立二维坐标系,因为时间不同步,

教师:对送报人到家时间为x,父亲离开家的时间为y,如何建立它们之间的关系?

学生:(定量刻画)x,y之间的关系向点(区域)转化,即事件A={(x,y)︳x≤y,且6.5≤x≤7.5且7≤y≤8},它表示一个正方形区域。

教师:事件A发生在图形中如何刻画的?也就事件A发生在那里?(类比线性规划知识,引导学生正迁移,得出事件A发生在图中的阴影部分面积上。至此,学生已清晰地知道为什么这道题是一个几何概型)。

如此创设问题情境,使得学生思维波澜起伏,激起思维的浪花,从中尝到学习的乐趣,并完成认知结构的构建,培养创新意识。第二轮复习时又遇见此类问题,这时学生对这些问题得心应手多,而且对这一知识点与其他知识之间的综合应用也灵活多了。这让我感觉欣慰多,同时也有了以下几点感悟:

1.问题是数学的心脏,问题的提出是思维的开始。所以,设问的目的不是“灌水”,而是为学生的思维“点火”,教师必须周密设计系列性问题,精心创设问题情境,找准问题切入点,给学生提供思维空间,使学生在生动、紧张、活跃、和谐的氛围中,在自觉、主动、深层次的参与过程中,实现发现、理解、创造与应用,使认识过程变为再创造的过程。同时教师自己要刻苦钻研、精心设计,要经常向别人学习,学习别人先进的教学设计思路,变“传播”为“探究”,充分暴露知识形成的过程。

2.创设数学情境是这种教学模式的基础环节,教师必须以学生作为提出问题的主体,对学生的身心特点、知识水平、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对可用的情境进行比较,选择具有较好的教育功能的情境。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创设适宜的数学情境,才能真正转变对学生提问的态度,提高引导水平,揭示问题的数学实质,将提问引向深入。

总之:创造一个好的问题情境是成功上好一节课的前提和基础。创设好的问题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拓展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中来,课堂教学也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及其解读》北师大出版社(发布时间:2012-07-04)

[2]《让问题情境真正与课堂教学和谐共鸣》作者:张翼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