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40名氨作业工人牙龈炎、牙周炎调查分析

/ 2

1240名氨作业工人牙龈炎、牙周炎调查分析

黄再兴马淑华

1240名氨作业工人牙龈炎、牙周炎调查分析

黄再兴马淑华(昌吉州中医医院口腔科新疆昌吉831100)

【中图分类号】R781.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09)12-0012-02

【摘要】目的探讨氨作业工人牙龈炎、牙周炎与氨气接触的关系。方法对新疆昌吉州化肥厂1240名氨作业工人根据全国统一口腔牙龈炎、牙周炎普查标准进行常规检查,将检查诊断结果记载于职业病健康档案。结果1240名受检人员中,男性804人,女性436人,在受检人员中,中青年占三分之二,直接在车间作业的人员患病率为93%,一般接触患病率为79%,工龄越长患病率越高。结论氨气对牙周组织有直接的损害,由牙龈炎扩展波及到深部的牙周组织,造成牙周支持组织的破坏。

【关键词】氨作业牙龈炎牙周炎相关性

牙周病是口腔两大类主要疾病之一,也是引起口腔失牙的主要原因,在不同的地区和不同的民族以及不同的工种,牙周疾病患病不同,疾病的进展规律也不同,NH3导致牙龈炎、牙周炎,使牙周组织破坏、牙槽骨丢失和最后牙齿的脱落,是造成失牙的最主要的因素之一。

牙周炎是一种慢性炎症口腔感染性疾病,除了传统认为的菌斑感染,环境因素是牙周炎发病的危险因素。受NH3侵袭性牙周炎是牙周炎的一个亚类,这一命名是1999年美国牙周病学会组织召开的“牙周病分类研讨会”[1]上提出来的,是一种无论在临床表现,还是实验室检查上都与慢性牙周炎有一定得区别的特殊类型的牙周炎。

1普查对象

对该厂七个生产车间工人、工勤、服务公司等采用普查方法进行检查,受检人员1240人其中合成、碳化、造气、硫酸、复合肥、磷酸二氨、碳氨等车间作业人员为NH3直接接触;后勤、机修、仪器、锅炉、供水、配电为一般接触;厂办、财务、人事、劳资、销售、计划等科室为偶然接触。

2方法和标准

根据职业病防治管理部门要求和全国统一口腔牙周病普查标准进行口腔常规检查,将检查结果记载于个人健康档案。诊断和

计分标准为:1=牙龈炎,龈袋深度在3.5mm以下,无牙石,有一个以上部位诊后出血;2=牙结石,龈袋深度在3.5mm以下,一个以上部位有龈上或龈下结石;3=早期牙周病,有一个以上龈袋深度在3.5mm与5.5mm之间;4=晚期牙周病,有一个以上牙周袋深度在5.5mm以上[2]。

3结果

3.1一般资料普查1240名直接接触和间接接触人员中,男性804人,女性436人,不同年龄、工龄与受检人数分布情况见表1。

表1受检人数和年龄分布情况

年龄(岁)20~2930~3940~4950~55

受检人数(人)4086725942

3.2口腔卫生情况接受体检者中,中青年占三分之二,大都具有一定得口腔卫生保健知识,均有早晚刷牙的良好习惯,口腔卫生状况较好,在1240名普查对象中有938人属于口腔清洁,无牙石和污垢,占受检人数的76%。

3.3工种与患病率的关系2002年4月笔者对该厂有关车间、行政、财务、劳资、销售、计划、机修、配电、劳动服务公司等部门人员进行口腔健康检查,职业病防治所对车间空气进行NH3浓度测定,取测定均值,并对照受检人员中不同工种的患牙龈炎人数,见表2。

超出几倍,即使在正常的情况下,有害气体虽在国家规定浓度的标准下,但终因长期低浓度毒物多次反复作用的影响,同样也能致病。氨(NH3)为无色气体,具有刺激性异臭和腐蚀性,极易溶于水,遇到人体潮湿软组织即起损害作用。如在意外事故下吸入高浓度NH3时,气体可深入肺泡,引起化学性肺炎或肺水肿,甚至引起反射性呼吸中枢抑制,出现昏迷和休克。根据调查,该厂轻中度中毒现象出现较频繁,但尚无一例严重中毒或死亡的病例。有害气体主要经口腔和鼻咽部吸收,因此,口腔的症状与体征是最早的部位,而且接触有害气体越直接,对口腔的损害就越严重,患牙龈炎、牙周炎的几率就越高。从表3中可见直接、一般、偶尔接触的工种患病率分别为92%、79.4%、59.8%,具有明显的差异,提示口腔患病率与职业工种等因素密切相关。

4.2牙龈炎患病率与工龄的关系本次受检者口腔卫生良好者占75.6%,但其牙龈炎患病率高达81.6%,见表4,其原因可认为NH3等有害气体刺激牙龈组织所致,而牙龈炎患病率随工龄增长而升高,表明有毒气体长时间多次反复作用的影响,并由高逐渐下降,则意味着疾病由牙龈炎向牙周炎转化,也就是说致病因素的日益增强,炎症的不断加重,肌体抵抗力的逐渐下降,使牙龈炎发展成为牙周炎。

4.3牙周炎患病率与工龄的关系由表5得知:牙周炎患病率的高低与工龄的长短成正比,工龄及接触有害气体的时间越长,则患病率越高。另外,本次受检者大多为中青年,但牙周炎患病率竟达到51%。

4.4本次调查结果表明氨对牙周组织损害较重,严重影响人体的健康。为此,建议工厂应进一步采取加强卫生保健措施,尽力做到密封生产,并加强废弃排放的管理和使用,变“废”为“宝”。同时,应加强工人的防护意识和口腔卫生保健宣传教育,注重平时口腔卫生,有效地降低发病率,提高工人的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1]冯向辉,张立,孟焕新等.侵袭性周炎病源微生物的检测.中华口腔医学杂志,2006,41(6):344.

[2]杨是,石四箴.口腔预防医学第二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