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手术期心理护理对职业性手外伤患者焦虑状态的影响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5-07-17
/ 2

围手术期心理护理对职业性手外伤患者焦虑状态的影响

曹晓萍陆育

武警江苏省总队南京医院210028

【摘要】目的探讨心理护理干预对职业性手外伤患者术后焦虑状态的影响。方法选择江苏省某市三甲医院18岁以上职业性手外伤急诊手术后住院患者100例,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对照组和观察组均给予常规治疗和护理,观察组在围手术期给予一系列心理护理干预。结果观察组焦虑自评分值低于对照组(P<0.01),对护士服务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其结果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对职业性手外伤患者围手术期实施心理干预可以降低其焦虑情绪,使其能够轻松、安全、舒适地适应手术,保证术后康复的效果,同时使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增加。

【关键词】职业性手外伤;焦虑;心理护理;围手术期

我国是手外伤高发的国家。据统计,华山医院所涉及的服务区域全人群手外伤发生率为0.45%,其中一半是工伤;而烟台市烟台山医院手外科收治的所有手外伤病例中,职业性手外伤所占比率更高达87.7%[1]。急性职业性手外伤发生迅速,患者没有思想准备,而且部分无法治愈,可产生功能障碍或伤残[2]。Grunert等[3]在一项心理学研究中发现,严重职业性手外伤后可发生认知、情感、行为等方面的心理症状,且可持续至伤后18个月。有作者指出,职业性手外伤患者能否重返工作岗位与伤害发生原因有关,而与受伤严重程度无关。因此,适当的心理干预有助于改善急性职业性手外伤的预后[4]。笔者对100例职业性手外伤患者进行研究,针对围手术期不同的心理状况进行心理护理干预,从而减轻了患者的不良情绪,最终使其能最大程度的适应伤后的生活,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100例患者均为江苏省某市三甲医院,2013年3月至2014年3月手外科职业性手外伤住院患者,其中男85例,女15例,年龄18岁以上。随机分为观察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两组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业分布、工龄、手术方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O.05)。

1.2方法

1.2.1调查工具(1)自行设计调查对象一般情况调查表,包括性别、年龄、工龄、文化程度、职业、受伤原因等。(2)焦虑自评量表(SAS)。(3)针对手外伤患者自行设计的患者满意度调查表。

1.2.2调查方法

(1)一般情况调查表由研究人员对入选病例通过与患者交谈自己填写完整。

(2)焦虑自评量表(SAS),在研究人员对其做了围手术期一系例的护理干预,并且手术1周后患者自己填写。具体的护理干预措施是:对照组在围手术期实施常规治疗和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根据其引起焦虑情绪的不同原因进行有针对性的综合心理护理干预:

紧张恐惧心理:在职业性手外伤患者中心理障碍普遍存在,患者受伤均在瞬间,缺乏思想准备,随即出现伤指疼痛、出血,对受伤的程度及手术方式及过程、麻醉方式及过程、并发症等缺乏相关知识,其紧张恐惧感加重,另外,医护人员严肃的面孔,医院紧张的气氛和对环境的陌生,会使患者更加不安。护理措施:医护人员应注意言行举止对患者产生的影响,与患者交谈时,要热情主动,语言要诚恳,语调要平缓,态度要和蔼可亲,耐心倾听患者的主诉,适时并恰当地给予非语言的安慰,如握握手,摸摸头。积极做好术前准备,注意操作轻柔。对于严重污染的创面,应仔细、彻底的清理,对伴有出血的创面检查后应立即用无菌纱布缠绕,降低感染的发生率和减轻患者直视后的紧张恐惧心理。争取在较短时间内让病人熟悉环境和疾病相关知识,降低恐惧感。

悲观绝望心理:患者由一个健全人、家里的一个顶梁柱,刹那间变得手指受伤,严重者手指残缺,暂时丢失工作,不能很好地适应病人的角色,心理打击很大,既遭受伤痛带来的身心的痛苦,又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产生的悲观情绪也是情理之中,再加上亲人不能及时陪伴左右,患者常感觉孤独无助,很没安全感,另外还担心术后是否会对自我形象、工作、生活、家庭、婚姻、社会带来诸多影响,以及费用是否能够报销?能报多少?患者心理因此失去平衡,变得烦躁不安,若入院时,手指已残缺,知道其已无再生可能,有些患者会拒绝继续清除残留组织,对外露指骨也拒绝祛除,只求包扎,不配合手术,心理调适不良者甚至放弃治疗。护理措施:术前主动与患者进行交流与沟通,用和蔼亲切的态度,周到礼貌、通俗易懂的语言使患者感受到关心和尊重,能尽快适应病人角色,让患者感受到医护人员亲人般的关怀,利用所掌握的专业知识,积极开导患者,利用娴熟的技术赢得病人的认可,同时鼓励家属给予支持和战胜自我的信心,最终正视现实,能愉快接受和配合手术治疗。术后为了保持有效的血液循环,大多数需要局部保暖,患肢制动,并向病人说明卧床休息的必要性。将因卧床带来的不适提前告知患者,并指导其应对措施,减轻或避免各种并发症的发生。根据手术及受伤情况及时鼓励患者进行术后功能锻炼,争取早日康复。

疼痛心理:不同患者对疼痛的反应有很大的差异:伤害是由他人因素造成的,疼痛表现强烈,伤害是由自身因素造成的,对疼痛耐受力较强;文化程度高者对疼痛较敏感,文化程度低者对疼痛耐受力强;性格外向者对疼痛的反应比性格内向者容易表现;注意力集中在伤痛方面比不集中在伤痛方面对疼痛的反应更敏感;年龄越大对疼痛的敏感性会随之增加。护理措施:保持安静的病房环境,减少不良刺激,光线柔和,通风良好,温湿度适宜;鼓励病人表达疼痛的感受,并提供简单的解释;积极与患者交谈,分散其注意力,提高痛阈;指导患者运用正确的非药物方法减轻疼痛,如按摩、放松(比如指导患者慢节律呼吸,嘱其合上眼慢慢深呼吸10次,再10次)或想一些开心的事、听音乐,对控制疼痛具有良好作用;术后告知患者在夜间及清晨时人对疼痛的反应较强,建议患者白天尽量减少休息,以免影响夜间睡眠;术后定时进行疼痛评估,及时止痛。

(3)满意度调查表在患者出院时填写。

1.2.3评定方法一般情况调查表通过交谈法采用回顾性研究只是为了了解入选病例的一般情况;焦虑自评量表(SAS)按照评分标准,20项总分之和再乘以1.25取整,以50分为界,50-59分为轻度焦虑,60-69分为中度焦虑,70分以上为重度焦虑。可以说,得分越高,焦虑越严重。患者满意度调查表用百分率计算出满意度,分为满意、比较满意、不满意。共发放问卷300份,有效回收300份,有效回收率为100%。

1.2.4统计学方法运用t检验和X2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

2结果

2.1两组患者焦虑值的比较见表1,观察组焦虑分数显著低于对照组。

3讨论

焦虑是临床最常见的一种器质性精神障碍,成为心理护理关注的重点。廖冬梅[5]等认为,焦虑可增加血液的黏稠度,引起血管收缩,对手外伤术后病人的康复十分不利。随着对现代医学心理学不断的研究,心理因素对疾病治疗效果的影响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引起了广大医务工作者们的重视。本此研究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对患者进行评定,并设有对照组进行比较。观察组与对照组焦虑值结果的比较:P<0.01,说明其结果具有显著性差异,可认为经过针对性干预引起焦虑的不同原因,可明显降低职业性手外伤患者的焦虑值。由于焦虑值降低,患者对治疗和护理的满意度也随之提高,出院前观察组患者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其结果具有差异性(P<O.05)。

因此,要降低职业性手外伤患者住院期间的焦虑情绪,提高患者对治疗和护理的满意程度,应重视职业性手外伤患者围手术期心理护理的各种相关因素即引起焦虑心理的相关因素:(1)做好患者术前、术中、术后的常规处理,耐心讲解疾病的相关知识,使患者对治疗充满信心。(2)解决患者经济上的担忧,使其全身心地配合治疗。(3)促使患者的家属鼓励和支持患者,使患者的社会心理因素得到改善而没有后顾之忧。(4)针对自我形象的改变,丧失工作等一系例不良后果,有针对性地根据个人情况疏导,提高心理素质,增强应急能力。(5)对于患者对手术的恐惧,我们有责任应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其讲解手术的相关知识如手术人员、手术方式、麻醉方式等等,让病人知晓,以使身心处于最佳状态接受手术。(6)疼痛诱发的各种焦虑、紧张情绪不容忽视,虽不能避免但可以改善,根据患者引起疼痛心理的各种不同因素,在使用药物止痛的同时,也要充分利用非药物止痛的良好效果,全面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

参考文献:

[1]彭峰,赵根明,顾玉东.医院急诊手外伤病例的描述性流行病学调查报告.中华手外科杂志,2000,16:86-89.

[2]宋艺,李兰芝.烟台市手外伤流行病学特征及预防对策.实用手外科杂志,2001,15:214-215.

[3]GrunertBK,DevineCA,MatloubHS,etal.Psychologicaladjustmentfollowingworkrelatedhandinjury:18monthfollowup.AnnPlastSurg,1992,29:537-542

[4]林洁,梁友信.急性职业性手外伤的流行病学研究进展[J].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2005,23(6):476-478.

[5]廖冬梅,赵志荣,陈菊少,等.断肢(指)再植病人焦虑状态对血液粘稠度的影响[J].南方护理学杂志,1996,,6(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