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病因学说在社区保健中的应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2-22
/ 1

中医病因学说在社区保健中的应用

郭东梅

郭东梅(湖北省中医院外科湖北武汉430061)

社区卫生保健的重要工作就是预防与保健,预防与保健相当于中医“治未病”,治未病”是中医防治疾病的理论核心,其内涵的实质是采取有效的措施,预防疾病的发生与发展,避免和减轻疾病对人类的危害,进而促进人类的健康和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促使整个医学体系和医疗工作由“治病医学”向“健康医学”转变。中医病因学说给社区保健工作提供了很好的理论依据。

1病因学说简介

中医病因学说经历了历代医家总结整合,使中医病因理论体系更加完善。现代中医学术界综合了历代医家对病因分类的认识,将病因分为外感病因、内伤病因、病理产物性病因和其他病因四大类。

2病因学说与健康指导

2.1外感病因

外感病因包括六淫和疠气,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统称“六淫”。正常情况下,风寒暑湿燥火是自然界六种不同的气候变化,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但一旦气候异常或是人体正气不足,抵抗力下降,“六气”就成为病因伤人致病。它具有外感性、季节性、地域性和相兼性的特点。疠气是有别于六淫而具有强烈传染性的外感病邪。自然环境剧烈变化,疠气流行易发为疫病。

健康指导避免风寒:人类每天的生活和气候密切相关,一年四季、昼夜晨昏,不同地域、不同个体,气候变化,人体生理变化都不一样,风寒暑湿燥火都可致病。在日常生活中,应该根据自己的体质特点,避开对自己不利的影响因素,按时作息,随时添加衣物,避免外邪入侵而致病。

2.2七情内伤

七情,是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正常的情志活动,所谓“情志”,是人体对内外环境刺激的不同反应,涉及心理、生理两大系统。情志活动由脏腑精气应答外在环境因素的作用所产生,脏腑精气是情志活动的生理基础。《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七情分属五脏,七情太过与不及都可损伤相应的脏腑。七情内伤致病,常表现为各种情志相关脏腑的气机失调,《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若五脏精气的盛衰发生变化,则情志也会随之受影响。反之情志变化又可导致脏腑精气阴阳的功能失调。《三因极一病症方论》说:心在志为喜为惊,过喜或过惊则伤心,肝在志为怒,过怒伤肝;脾在志为思,过度思虑则伤脾;肺在志为忧,过悲则伤肺;肾在志为恐,过恐则伤肾。七情过激首伤心神,正常情况下,喜悦是一种良性刺激,能缓和紧张情绪,使气血和调,营卫通利。但喜乐过度,则可致精神涣散,神志失常。随之影响脏腑气机。《素问.举痛论》说:……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情志内伤可致脏腑气机失调,而气机失调又可影响机体的气化过程,引起精气血津液的代谢失常,从而继发多种病症。

健康指导:调畅情志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使脏腑精气充盈,气机调畅,阴阳平衡,保证正常生理功能。培养健全的人格,保持平和的心态,心胸豁达、思想开朗、淡薄名利,必然会精力充沛,身体健康。

2.3饮食失宜饮食是人类赖以生存不可缺少的物质,是人体生命活动所需精微物质的重要来源,是维持各种生理功能,保证生存和健康的基本条件。酸、苦、甘、辛、咸是饮食五味,五味与五脏关系密切,《素问·宣明五气》日:“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成入肾,甘入脾。”由于饮食物的消化和吸收主要依赖脾胃的运化,如果饮食失宜,饥饱失常、进食不洁,五味偏嗜,烟酒过量,则可损伤脾胃,导致脾胃运化失司,升降失常,发生疾病。

健康指导:节制饮食:饮食五味不可偏嗜,很多疾病的发生都与饮食偏嗜饮食不节和不洁有关,过食肥甘厚味,可聚湿生痰,导致中风、消渴、肝胆消化道疾患等疾患。

2.4劳逸失度劳逸适度是保证人体健康的必要条件,过度劳逸和过度安逸都不利于健康。劳倦过度,超过人体生理活动的承受能力,易损伤脏腑精气,形劳耗气伤筋,心老伤神,房劳伤肾;安逸过度,少动则气机不畅;阳气不振则正气虚弱,易导致人体脏腑精气失调而致病。正常的劳作和适度的锻炼,有助于气血流通,阳气振奋,增强体质。

健康指导:适度劳逸指导人们动静结合,适度运动,运动可以促进气机通畅,气血调和,增强体质,静可以安心定气,怡养心神。劳逸结合,动静相宜,平衡人体阴阳、调理气血、脏腑等生理活动。使人体充满活力。

3讨论

中医学历来非常重视预防,了解了疾病发生的原因,就可以根据具体个体采取各种预防措施。中医病因学说详尽解说了各种致病因素的致病原理,有了病因学说的指导,让人们了解到外感致病、七情内伤、饮食失宜、劳逸过度对身体健康的损害,利用病因学说原理来指导人们生活,避风寒、慎起居、畅情志、节饮食、适劳逸,合理饮食,重视心里调养、精神健康,调养正气,掌握疾病传变规律,及时地给予相应的防治措施,从整体上调节人体气机,增强身体抵抗力,达到预防疾病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