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的探索和建构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09-06-16
/ 5

高校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的探索和建构

郭朝辉许若兰通讯作者:许若兰。陈琳

四川省教育厅思政教育2007年重点研究项目(CJS07-017)“大学生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的建设和研究”。

成都理工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成都610059

摘要:心理健康服务体系是心理科学与社会互动达成社会和谐的必然,大学生心理健康服务体系是我国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以成都理工大学多年的实践为例,从必然、应然、实然和未然不同视角探索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的建构,期待成熟完善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成为和谐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构TheexplorationandConstructiononCollegeStudents’MentalHealthServiceSystem

GuoZhaohuiXuRuolanChenLin

Abstract:Mentalhealthservicesystemisthenecessityofsocialharmonyindebtedtotheinteractionofsocietyandmentalscience.LearnedfromthemanyyearspracticesofChengduUniversityofTechnology,thispaperismeantoexplorethestructureofmentalhealthservicesystemfromtheperspectivesofinevitability,certainty,feasibilityandfuturityandtoanticipatethematurementalhealthservicesystemwillbeanimportantcomponentofdevelopingharmonioussociety.

Keywords:CollegestudentsMentalhealthservicesystemConstruction

【中图分类号】G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646(2009)06-0005-04

心理健康服务体系(MentalHealthServiceSystem)是指由专业机构和人员遵循心理健康规律向社会成员所提供的心理促进工作,以及围绕此工作的投资、教育培训、管理监督等所组成的系统[1]。心理健康服务旨在应用心理学的原理、方法和程序预防或消除症状或适应不良的行为,促进心理健康,提高生活质量[2]。随着社会的发展,心理健康服务工作成为高教界关注的热点问题,特别是中共十六届六中全把心理和谐、心理健康问题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探索和建构高校心理健康服务体系成为高校构建和谐校园的迫切需要。本文期望通过我校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的研究和实践,探讨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的必然、应然、实然和未然,从而探求推动必然、应然走向实然,面向未然的力量,能为我国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一些思路和基础。

1.必然:建立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的必然性

必然,是指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以及由此决定的事物存在和发展过程中确定不移、必定如此的趋向[3]。建构高校心理健康服务体系,是大学培养目标和教育改革要求的必然,是高校发展和完善社会支持和援助系统的必然,也是心理科学与社会互动达成社会和谐的必然。

1.1构建和谐社会为心理健康服务提供了理论基础。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提出:要“注重促进人的心理和谐,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引导人们正确对待自己、他人和社会,正确对待困难、挫折和荣誉。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和保健,健全心理咨询网络,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这一论述体现了党和政府对心理健康的重视,以及对和谐社会特征的全面认识,更从我国现实出发对心理健康服务工作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和期望。

和谐社会理想的实现,离不开健康稳定的社会心理机制,这既需要社会成员在成长过程中健康心理和完善人格的养成,也取决于从社会管理的角度为社会成员提供充分的心理咨询和援助服务。作为构建和谐社会过程的生力军和中坚分子,大学生更需要健康向上的心态,和谐稳定的人际关系,良好的心理素质,完善的人格特征,因此构建大学和谐校园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心理健康服务无疑是一项重要的内容。心理健康服务工作义不容辞的责任是充分发挥心理学优势,维护大学生的心理和谐,对促进整个社会和谐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构建和谐社会理论成为指导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的一个宏观的、具有前瞻性的理论基础,而成熟完善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是和谐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

1.2教育改革的发展提供了政策导向。以人为本是服务最本质的价值,以人为本用于教育界表述为“以学生为中心”。由于社会转型期的诸多矛盾和问题不同程度地影响着高校,大学生承受着来自学业、就业、恋爱、家庭等方面的压力,心理失衡表现突出,危害到身心健康乃至生命,大学校园出现一些与心理健康密切相关的热点、难点问题,随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和服务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起步,20世纪90年代后期迅速升温。

21世纪初,教育部连续出台两个文件《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纲要》。2005年1月,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精神,教育部卫生部共青团中央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促使心理健康工作从自发走向自觉,从介绍引进走向开展本土化研究,从无序化走向规范化,由一般咨询模式向学生发展模式和全程化教育模式转化。特别是和谐社会的提出推动高校心理健康工作的重点从“心理咨询与治疗”到“心理健康教育”,再到“心理健康服务”的转变,这是新形势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是强调和落实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必要途径和手段。

1.3国外心理健康服务的发展提供了参考示范。心理服务行业的发展在西方国家已有百年历史。美国心理健康服务开始发展时,首先把目光投向弱智、脑功能障碍的儿童身上,以后则重视复员军人的精神健康问题,今天其活动领域已从乳幼儿一直到老年人的心理保健,展示了人生全方位的临床心理学服务研究和实践[4]。欧美等发达国家的高校中建有针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教育、服务等完善的服务体系,具有“学校重视,专业化,以学生为中心的服务导向”等特点。

在建设我国高校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的过程中,其他国家和地区现已有的许多引人瞩目的成功理论、方法与体系都值得借鉴,但只有当它们与本国文化和国情相融合之后才能显现其适宜性。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的本土化应当站在中国人的立场,用中国人的视野和思路来研究和规划心理健康服务,来学习和借鉴国外心理健康服务经验,整合一切有效元素,为我所用[5]。

2.应然: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服务体系主体框架

应然即“应该如此”,应然从本质上说是对“必然”的自觉意识,是对事物现实价值的肯定,暗示对某种价值的期盼,是一种对事物规律掌握的预期的证实[6]。心理健康服务作为学校教育活动行为之“应当”,应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服务体系主体框架,在理论和实践中按照科学理性探求心理健康服务的应然性,使之朝着预定的目标迈进。

应然视角下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是一项系统工程,我校在工作实践中尝试搭建一个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体系,主体框架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服务目标。以人为本是构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核心理念,心理健康服务要以人为本即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本。其目标是遵循大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关注学生在成长中具有重大意义的现实问题,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做好心理咨询服务工作,提供与成长有关的心理援助。

2.2服务原则。

2.2.1科学性原则。运用心理科学的精神分析、行为主义、人本主义、认知心理学、系统家庭治疗等理论,结合国情和高校特点,科学有效地贴近学生,为学生服务。既有尊重学生的客观心理事实的实证定量研究,又要重视主观体验和个体差异的定性研究,使心理健康服务充满生机和活力。

2.2.2系统性原则。心理健康服务是针对全体大学生实施的一种服务,应切实把它纳入到学校工作的总系统中,坚持心理健康服务与教育相结合,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整体效益,建立分年级和分类相结合、多种方式和多种途径相结合的系统的高校心理健康服务系统。

2.2.3教育、预防和咨询相结合原则。心理健康服务要开展面向全体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心理健康预防服务,也要根据具体情况帮助有心理问题、行为问题的学生,开展心理辅导和咨询工作,促进每个学生最大限度地发展。

2.2.4助人自助原则。服务最终目的是通过助人以达到学生自助,即帮助学生学会独立地解决自己面临的问题。服务中给学生以充分的理解和信任,强调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从中潜移默化接受心理健康意识,激发其内在的发展动机。

2.3服务内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服务范围包括学习状况、心理发展、情绪问题、人际关系、社会适应等各个方面,服务内容主要包括:

2.3.1通过心理测量,了解学生团体和个体的心理健康状况,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服务,并建立学生心理档案,进行追踪监测和服务。

2.3.2开设心理课程和讲座,普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心理学知识,重视心理训练,帮助学生了解、认识并完善自我,积累成长的体验和方法,以增强社会适应能力、提高心理服务的效益。

2.3.3以学生的发展性心理咨询为主,对学生个体和团体成长发展过程中遇到的人际关系紧张、情绪困扰、工作压力、社会适应不良等问题给予心理咨询服务,帮助大学生能用尊重、信任、友爱、宽容、理解的态度对待自己、对待他人和环境,努力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2.3.4尽早识别各类心理障碍如癔症、恐怖症、抑郁性神经症、疑病症以及各类异常心理,转介到医院,并配合医院的治疗进行心理恢复辅导。

2.3.5针对学生特殊个体和群体的特殊心理问题提供各种恢复和促进心理健康服务和危机干预服务,。

2.4服务工作网络。心理健康服务工作发展的重点是形成心理健康服务网络,具体建立健全三级工作网络和三级服务支持网络[7]。

三级工作网络:一级工作网络——校心理健康教育和服务领导小组及其下设的专业机构;二级工作网络——各学院心理健康辅导员工作队伍和教师队伍;三级工作网络——学生心理社团组织和班级心理委员。

三级服务支持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心理咨询体系、心理危机干预体系。

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核心是课程和活动,主要的作用是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意识和素质。充分发挥高校课堂教学在心理健康服务中的重要作用,开设必修课或选修课,普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并结合实际有针对性地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同时开展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发挥大学生在心理健康教育中互助和自助的朋辈辅导作用。

心理咨询体系的核心是咨询辅导,主要的作用是帮助有心理困惑的学生学会面对成长过程中的挫折,回复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心理咨询体系相对心理健康教育体系而言,具有治疗性、恰当的咨询关系、私密性和专业伦理规范等特点。

心理危机干预体系关键是建立早期预防、早期发现、早期处理的机制,制定了心理异常和危机情况层层报告制度和处置预案,积极有效地实施心理危机干预,把危险性降到最低。

3.实然;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实践探索

应然是指在可能的条件下事物应该达到的状态,实然则是事物的现实展开,是事物的具体时空的真实存在。实然视觉下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要通过实践探索,努力达到应然层面的目标与实然层面的过程的统一。

3.1工作网络为平台,做好“三个密切结合”。心理健康服务工作机构、工作机制和专业化队伍构建了我校服务工作网络平台。服务工作机构的完善是心理健康服务工作的重要保障。我校心理健康服务工作由校心理健康教育和服务领导小组统一管理,形成三级工作网络:一级为校心理健康教育和服务领导小组;二级为学生处、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各学院、医院、保卫处和学生公寓等;三级为学生班级或寝室和学生心理发展协会等。

工作机制的完善是保证心理健康服务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条件。工作中制定了《成都理工大学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服务工作管理规定(试行)》、《成都理工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值班咨询与测量常规工作制度(试行)》、《成都理工大学心理咨询(辅导)服务工作人员守则》、《成都理工大学心理咨询室管理规定》及《成都理工大学网络心理咨询工作守则》等,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教育管理制度,使工作有章可循,使心理健康服务工作更加科学化、规范化,

专业化是心理健康服务的发展方向,建立一支专业的心理健康服务工作队伍,是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保证。我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已创办13年,以正规学历教育与继续教育相结合,培养了一支学术水平高、责任意识强的骨干队伍,其中中国心理协会注册心理咨询师1名,具有国家执业资格心理咨询师8名,目前一批年轻的博硕士生正在成长起来。专兼职心理健康服务教师分期分批参加国内国际心理咨询培训与学术交流;定期接受专业督导;每月一次的内部相互督导和个案讨论,以提高咨询员间的相互支持和业务水平。

在完善工作机构、工作机制和专业化队伍的基础上,心理健康服务工作努力做好“三个密切结合”:

专兼心理健康服务教师职密切结合。我校心理健康服务工作现有专职教师8名,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全天为学生提供服务,兼职教师30余名,分别在学校职能部门、各学院、医院、保卫处和公寓工作,专兼职教师共同协调,定时在四个咨询点为学生提供心理健康服务。

心理健康服务与学生工作密切结合。我校心理健康服务工作与校学生工作密切配合,整合力量,密切关注学生的热点和难点问题,把心理健康服务与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管理有机地结合起来。

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与学院密切结合。一方面中心的专职教师实施责任制,每位老师负责几个学院,直接面向学院提供服务,对学院的心理健康教育和服务提供技术支持;另一方面对各学院的学生工作专职干部及公寓管理人员进行培训,充分调动各学院的积极性。中心与学院一起根据各学院的具体情况和特点实施个性化的心理健康教育和服务。

3.2心理健康教育为魂,为服务奠定基础。心理健康教育是心理健康服务的主渠道。我校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健康心理学”、“就业指导与社会适应”、“人际关系心理学”等心理健康类课程共达到40余门,每学年选修心理健康教育类课程的人次达几千人次,使全体大学生都能接受心理健康教育,树立心理健康意识。

在开设课程、讲座的同时,开展丰富的心理健康活动,如每年的“525大学生心理健康日”系列活动,展开心理剧表演、心理图片和心理漫画展、心理影片点评、心理知识竞赛等,即把心理知识的传授与心理活动相结合,心理课程与心理训练、心理辅导相结合,使心理健康教育全方位地深入到学生中,实现了“以活动促教育”的目标。我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在高校和社会上产生了较大反响。

3.3咨询服务为本,牢固树立心理健康服务观。我校心理健康服务涵盖与大学生有关的教育热点问题,包括心理健康调查服务、心理咨询服务、职业生涯规划服务、网络心理服务和心理危机干预服务等五个组成部分,将日常工作规范化、专业化、创新化,整合在服务体系中。

3.3.1学生心理健康调查服务:每年进行新生心理健康普测,进行邀请咨询和追踪服务。根据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学生个体和团体的需求,进行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研究和诊断,运用心理学专业问卷调查、访谈、座谈等方法考察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建立全校学生的心理档案。

3.3.2心理咨询服务:我校投资50万建立了心理咨询实验室,为学生提供生物反馈法、音乐治疗、沙盘治疗、催眠、宣泄等服务,将心理咨询与训练的理论和技术运用服务中。512地震发生后,中心及时为受心理困扰的学生个人和群体,提供咨询热线、团体辅导、个别咨询和网上咨询等多种形式的服务。中心每学期针对不同的学生群体,推出各具特色的学生心理服务项目。及时识别各类心理障碍和异常心理学生,转介到校医院和华西医科大心理卫生中心,并配合医院的治疗进行心理辅导。

3.3.3职业生涯规划服务体系:为学生提供职业心理测评,协助学生了解个人的人格特质,帮助学生制定职业生涯规划,进而开发潜能,创造自己的人生,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3.3.4网络心理服务体系:创办学校心理网站,心理网站设置网上咨询、心理百科、心理保健、校园心理等系列服务项目板块,为学生提供心理服务。

3.3.5心理危机干预服务:学校有关部门联合建立危机预警机制,通过主动性前瞻性的干预,减少问题的发生和困扰。研究危机状态的特殊心理特点,深入研究预防、处理心理问题和突发事件的具体操作方案,进行创伤辅导。

我校心理危机干预体系按阶段划分为预防系统、干预系统和善后系统。预防系统分为宣教、预警、监控三个子系统;干预系统分为信息通报、紧急评估、紧急干预、转介四个子系统;善后系统包括处理、总结两个子系统。

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编制了《成都理工大学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手册》,发给学生、辅导员和班主任,通过知识宣传和危机干预讲座,让老师和学生学会识别危机,提高危机应对技能,使每一位老师和同学成为心理危机干预的资源。制定了心理异常和危机情况层层报告制度和处置预案,各学院在学生会下设立心理部,建立心理委员督察制度,负责关注和汇报班级中日常的心理健康情况,定期参加心理健康知识培训,及时上报危机情况,几年来及时避免了多起危机事件的发生。

3.4心理科学研究为翼,以科研促服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下设了生命教育研究所、心理测评研究所、情绪管理研究所和社会与性心理研究所,开展高校心理服务的应用性研究,先后成功申报了国家级、省级和校级课题20多项,各项课题为心理健康服务提供了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和宝贵的新思路,也获得了社会各界的好评。

2004年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和服务工作高度凝炼为“一个主渠道,两个有力支撑,三个密切结合,四大特色”的模式,获得了四川省政府颁发的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2001年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和服务工作获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全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开拓奖,2007来获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先进工作集体,2008年我校“心理危机干预服务研究和实施”获省第十一次高等教育科学优秀科研成果三等奖。

4.未然:高校心理健康服务体系面临新的发展时期

目前高校心理健康服务工作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未来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的构建是长期、艰巨而充满希望的,在今后的发展中要特别关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4.1完善高校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借鉴国外心理健康服务的理论体系和管理体系,结合我国的文化背景和现实条件,大力推动高校心理健康服务的规范化、制度化和科学化,制订开展心理健康服务的配套措施,使心理健康服务可持续发展。高校心理健康服务对象要从为学生服务扩展到为教职员工,再进一步扩展到社区,把构建和谐社会的工作落到实处。

4.2完善心理健康服务技术体系,引进和模仿西方心理学理论,通过研究和实践进行中国化理论的再创造,探索适合中国国情及高校特点的心理健康服务理论和技术。建立科学的心理健康服务的督导机制,督导制是一种对心理健康服务人员的业务水平、专业素质督促、指导的制度,包括咨询员上岗前的职业培训、认证、监管和从业机构的资质认证,上岗后的指导与监管,加强伦理规范的建设,确保道德操守的实施,维持专业化的行为,使从业人员走向正规的职业化发展,提高高校的心理健康服务水平。

4.3建立科学系统的心理健康服务评估体系。评估体系应涵盖心理健康服务过程、服务成效、服务行为等评估要素,涉及服务计划、服务活动、服务记录等服务过程指标,服务者自我认同、服务对象满意度、学生心理改善等服务成效指标,关系导向行为和任务导向行为的服务行为指标,并建立评估结果反馈机制[8]。

综上所述,从“必然”、“应然”、“实然”和“未然”不同视角探索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的建构和实践,以期使专业发展与社会需求密切融合,从高校心理服务体系的建设到社区性心理服务机构的建设,最后发展为全国性心理健康服务网络的建设。心理健康服务工作在人们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必将越来越突出,心理健康服务体系也必然在社会变革中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参考文献

[1]黄希庭.关于中国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设的若干问题[J]心理科学,2007.1:P2~5

[2]姚萍、钱铭怡.北美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的培训与管理状况[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8.2P145~149

[3]郑永扣.实然·必然·应然[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5P31~35

[4]徐大真.我国心理健康服务体系模式建构[J]中国教育学刊,2007.4P5~8

[5]徐华春.黄希庭国外心理健康服务及其启示[J]心理科学,2007.4P1006~1009

[6]顾云虎.应然与实然两种视角下的学力研究[J]上海教育,2001.9P32~39

[7]李明.论高校保障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服务体系[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9P97~100

[8]石秀英、张大均.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绩效评估体系的初步构建[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8、8P1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