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新课标下实施初中语文素质教育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09-12-16
/ 2

试论新课标下实施初中语文素质教育

黄黎明

重庆市云阳县龙市初级中学黄黎明4045003

摘要:本文探讨新课程背景语文素质教育路在何方的问题,阐释了新课标下的语文素质教育观念,指出了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存的六个误区,论魔窟了走出误区的语文课堂“六要”策略。语文教师要深刻理解语文素质教育的内涵,认真反思课堂教学,努力为初中语文素质教育的实践开创出一条阳光之路。

关键词:新课程初中语文素质教育六个误区“六要”策略

实施素质教育是提高国民素质,培养新世纪人才的重大举措。素质教育不是一种教育模式,而是一种观念,新时代的语文教师要确立语文素质教育观。我们知道: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因此,就语文学科而言,在育人、阅读、写作、听说、考试等方面全面渗透素质教育思想,才能让学生全面、和谐、主动地得到发展。新课程背景下初中语文素质教育路到底在何方?现就素质教育与初中语文教学问题发表一些不成熟的见解。

一、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素质教育观念

(一)理性地认识语文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不是一种固有的教育教学模式,而是一种全新的教育教学观念。新课标的诞生,无疑提醒广大教师要打破传统的教育观念,重新认识语文素质教育,在对学生进行基础知识的传授的同时,要大胆进行语文课堂教学改革,把“教书”与“育人”结合起来,重视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能力、文化和审美等方面的素养。就语文学科而言,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要充分运用文质兼美,文情并茂的优秀作品,挖掘教材中蕴含的丰富哲理,精辟的见解,去感染学生,陶冶学生思想,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做到文道统一。教师还应不断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培养能力,鼓励勤于思考,勇于质疑。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语言文字特有的感染力和说服力,动之以情,授之以趣,用知识本身去吸引学生,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的每一环节,用精练的语言,环环相扣,带领学生在知识的大海中畅游。

(二)语文素质教育的实质

我们所说的语文素质指的是学生通过语文的学习,不断完善充实学生语文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发展能力,促进学生全方位地可持续发展。当然,语文素质教育首先不能离开语文知识本身的教育,要有机地把知识传授与素质教育融为一体。一般情况下,教师在授课时力求切实解决语文“双基”的应用性、技能性、实践性等现实问题。由于现在是瞬息万变的信息社会,语文方面的内容更加丰富,语文的应用范围也越来越广。这说明语文教学中基础知识传授不光是课文中的基础知识,还应包括生活、实践中的语文知识。语文的基本技能也不单是听说读写及分析概括方面的技能,还应包括对语言信息的获取、筛选、分类、编辑等;培养能力要做到与社会生活实践相结合,加强培养学生适应未来社会发展与生存的能力,学会利用图书馆、利用资料库、利用网络来收集为我所用的知识,转化为能力,服务于社会。

二、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值得深思的六种现象

1、为了强化朗读教学,只重形式不求实效

2、为了追求合作学习,而忽视学生的独立思考

3、为了倡导探究性学习,课堂上出现无度开放

4、为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而放弃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5、为了运用多媒体,而淡化了文本的学习

6、为了强调语文的人文性,却淡化语文的工具性

三、语文课堂教学“六要”

(一)要培养学生喜欢学习语文的兴趣

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是激发人们求知的动力源泉。从教学实践中,我们不难发现学生对数理化科目很感兴趣,因为那里有学生想破解的谜题,一旦找到解题思路,便能及时享受成功的快乐。而语文呢?在学生心目中只不过是认识几个汉字而已。所以很多教师就发出“语文难教”的感慨。那么如何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使学生乐学、会学,真正的爱上语文这门学科呢?

首先,教师要有大语文观。单纯的语文教材会让学生产生厌恶情绪,教师要善于把学生引入名著、自然之中,结合语文学科的特点,经常地有计划地开展各种形式的语文课外活动,如书法比赛,朗读比赛,中外名著心得汇报等,让学生在其中去领略祖国语言的魅力,借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兴趣。

其次,语文教师要具备自己的教学个性。课堂上老师的形象、气质、精神状态,都会影响着教室里的每一位学生。教师的一言一行,尤其是语文教师要具备演员的本领,会哭会笑,会用抑扬顿挫的语言和生动活泼的肢体语言去吸引学生,感染学生。同时,教师决不能照本宣科,否则学生觉得语文课淡而无味。教师要适当融入幽默,制造一点活跃气氛,有利于兴奋学生的神经,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语文。

再次,运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手段。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教师讲学生听,久而久之,学生在课堂上就昏昏欲睡。因此教师要善于创设意境,如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播放动听的音乐、精彩的画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且从文本实际出发,注意进行拓展训练,让学生展开思维的翅膀,学生就会有话要说,有话会说,就会主动地融入到语文学习之中。

(二)要善于倾听学生的发言

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是如何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以前人们一说到学习,就容易想到“头悬梁,锥刺骨”,学习难道真是一件费力的苦事情吗?新课程强调教育必须以学生发展为本,采用多样化的学习方式。那么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死气沉沉的课堂必须废除,要积极引入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等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教师要善于关注学生的表现,注意倾听学生的发言,这有助于教师适时调整教学进度和教学内容,也有助于帮助学生释疑。

(三)要主动更新教育教学思想观念

一部分老教师认为,我教了几十年的书,一支粉笔一本书,教师只管站着讲学生坐着听,还不是照样教出好学生,这种以教师为中心,对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重视不够,实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显然没有与时俱进的精神,也大大束缚了学生自身潜能的发挥,个性特长得不到发展。这样的学生素质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吕叔湘先生指出:“要想提高语文教学效率,根本问题是语文师资问题。教师的水平高,才能教出好学生;教师的水平不高,学生中才会有少数或个别的由于自己用功有了成就,但是多数学生需要有好的老师来提携,来指导,所以归根结底还是师资问题,名师出高徒!”因此,我们应该实事求是,多一点危机感的好,认清形式,注意学生的个性、思维、想象力的发挥,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尤其是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师除具备良好的师德、过硬的业务水平外,教师更要端正态度,主动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四)要把学生带进真正的语文境界之中

从新课标的要求来看,必须把知识能力目标与情感价值目标融入到教与学的过程中。如果一堂课只重视语文的“工具性”,而没有对学生精神的浸润,算不得是一堂成功的课。教师只有潜心研究文本,把语文教到学生的心里,把文章印在学生的脑海里,把文本的思想融进学生的灵魂里。就像欣赏一幅画那样,不但欣赏其色彩美,还要欣赏其精神美、韵味美。这样的语文教学,才把学生带进真正的学语文的境界之中,也才是真正的语文教学。

(五)要让名著、乡土文化进入校园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学校在试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用环境,用学生自己创造的周围情景,用丰富的集体精神生活的一切东西进行教育,是教育最微妙的领域之一。据此,作为语文教师有义务担起校本课程的开发,丰富学生的文化生活,在娱乐的同时,进行知识的熏陶。我们可以把中国的古典名著带进校园,让学生去阅读、品味,学习古人运用祖国文字的方法和写作技巧,去领悟作品的思想内涵,净化学生的心灵,陶冶学生的情操。还可以把有积极意义的乡土文化带进校园,让学生在欣赏美的同时,激发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热情,激起学生拿出自己的笔记录这美好时刻的欲望。这些内容的出现,一是丰富了学生的写作素材,二是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学习语文的兴趣,三是在无形之中对学生进行着思想品德教育,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六)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读写习惯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有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而习惯是培养出来的,不是生来就有的,它是通过人的学习逐步形成的。作为语文教学而言,培养学生良好的读写习惯,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教学行为。在日常教学中,语文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爱看书,爱做摘抄笔记,勤于写日记,勤于修改文章等等。学生这些习惯的养成,教师必须严格要求,哪怕是一个错字也要要求学生重写、一道错题要求学生重做、一篇该背诵的课文要求学生反复朗读直到会背诵为止。在这种严格的训练之下,学生良好的阅读写作习惯会逐渐养成,阅读写作的能力也就随之提高。

总之,作为初中语文教师一定要深刻理解语文素质教育的内涵,全面了解中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细读语文新课标,读透新课标,把握新课标的精髓,在教学实践中不能顾此失彼,要认真总结经验教训,认真反思课堂教学,努力为初中语文素质教育的实施找到一条阳光之路。

参考文献:

1、《走进新课程》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2、《现行教育法规与政策选编》教育科学出版社

3、《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1年1~12期

4、《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2年1~12期

5、《魏书生文选》第一卷,漓江出版社

6、张隆华《语文素质教育研究》湖南教育出版社2000年

7、《语文课程标准解读》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