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德育课堂中进行民族团结教育初探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06-16
/ 2

在德育课堂中进行民族团结教育初探

王玉平高兴元

◆王玉平高兴元新疆喀什岳普湖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844400

新疆是个多民族的地区,稳定是压倒一切的政治任务,通过宣传舆论的影响引导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努力,早日实现全疆小康和各民族的共同繁荣进步,符合各民族群众的共同愿望和要求,对于维护稳定促进发展,防止和粉碎敌对势力的渗透及分裂阴谋,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借助德育学科优势,恰当地宣传国家的民族政策

长期以来,国家为推动民族地区发展,对民族地区的经济、教育、医疗等公共事业采取了一些优惠政策,培养少数民族人才,保障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稳定。但客观地说,学生们对一些政策的理解还存在偏差,如和同学们关系密切的选拔人才时对民考汉同学的优惠政策,有些同学不太理解就出现一些负面现象,居住在民族地区的汉族同学认为不公平,把民族同学当作自己的竞争对手,学习上也不愿意帮助,而民族同学则认为国家有优惠政策,自己有退路,而在学习上不积极努力,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针对这种情况在八年级“多民族的大家庭”民族政策这一内容的教学中,我设计了一项不同民族同学间的对话“同学,我想对你说……”一、借助德育学科优势,恰当地宣传国家的民族政策

长期以来,国家为推动民族地区发展,对民族地区的经济、教育、医疗等公共事业采取了一些优惠政策,培养少数民族人才,保障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稳定。但客观地说,学生们对一些政策的理解还存在偏差,如和同学们关系密切的选拔人才时对民考汉同学的优惠政策,有些同学不太理解就出现一些负面现象,居住在民族地区的汉族同学认为不公平,把民族同学当作自己的竞争对手,学习上也不愿意帮助,而民族同学则认为国家有优惠政策,自己有退路,而在学习上不积极努力,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针对这种情况在八年级“多民族的大家庭”民族政策这一内容的教学中,我设计了一项不同民族同学间的对话“同学,我想对你说……”

对话时,一名汉族同学义愤填膺的说:“我认为祖国妈妈太偏心了,我们和少数民族同学一样在新疆生活,同一位老师给我们上课,中考时却要给他们多加50分,我觉得这对我不公平”。有位少数民族同学也生气的说:“汉语是我们的第二语言,我当然学得没你好!”民汉同学各执一词,火药味甚浓。

在这种情况下,我因势利导:“是啊,那我们就想办法调查一下,国家为什么出台这项政策,目的是什么?”

通过课后查阅书籍、上网调查、请教老师等途径,同学们理解了“优惠政策是为了培养更多的少数民族人才,促进民族地区的发展”。汉族同学不好意思的说:“原来祖国妈妈是为了让每一个儿女都健康成长,才想出这个好办法。今后我一定要多帮助班里的少数民族同学!”少数民族同学也真诚地表态:“一定要珍惜国家对少数民族地区的优惠政策,努力学习,将来用自己的真才实学回报家乡,报效祖国。”

二、巧妙利用德育相关内容,促进民族文化交流

在新疆这节乡土内容的介绍时,在剪辑的一段视频画面中,出现了一位维吾尔族老人,他穿着比较简朴,守着一个破旧的烤馕摊,当同学们看到这幅画面时,哄堂大笑。有位调皮的男生取笑同桌的维吾尔同学:“哈……你爷爷也是这样吧!”同桌非常愤怒,而那名汉族同学却洋洋得意。见到这种情况,我巧妙地承转:“同学们,喜欢吃馕吗,喜欢吃烤包子吗,喜欢吃烤全羊吗,别看这简陋的馕坑,烤出了多少梦寐以求的美味。还有这位老爷爷,别看他衣着简朴,他可是一位地道的本土艺术大师。”同学们诧异的看着我,我接着问:“你们知道新疆的馕有多少年的历史?有多少种类?有多少寓意吗?”这下,许多汉族同学全傻了眼。刚才还面露着羞色的那位少数民族同学,这时理直气壮地站起来,用响亮的声音自豪地为大家介绍起来……当听到馕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五十多个种类时,汉族同学禁不住发出一阵阵赞叹声。那名调皮的汉族男生面有愧色,主动向维吾尔同学表达歉意,我又进一步启发:“我们有很多同学都爱吃馕,但对维吾尔族灿烂的馕文化却知道的并不多,可以想像一下,外地人、外国人……,他们会知道多少呢?”这么一引申,维吾尔同学顿时觉得责任重大,他们表示今天一定好好学习、以自己的民族文化为豪,将来走出新疆到更广阔的世界去传播自己的民族文化。

三、发挥各自优势,促进新疆和谐发展

有一次举办亚洲文化交流活动课,课代表反映,少数民族同学与汉族同学因体质、生活的环境等方面的差异,在一些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如少数民族男同学体格健壮擅长跑步、足球等项目,而汉族男生则在棋类、乒乓球、篮球等项目上表现突出,因而在体育运动上大家分工协作,发挥优势往往能取得好成绩。而在艺术表现上,少数民族同学能歌善舞,可以成为汉族同学的小老师,而在西洋乐器、高雅艺术方面,汉族同学则接触的较多。承认各民族同学的差异性,在班级集体活动中充分发挥他们的优势,可以在极大程度上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使班级建设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巧妙利用德育课堂的优势,增进各民族同学的团结友爱

班级建设中,同一民族同学因文化习俗、生活习惯等方面有较多的相似性而容易交流成为朋友,而班级中人数较少的少数民族同学,尤其是表现不太出色的同学,很容易孤立于群体之外。比如我任教的班级有一个少数民族男生就很孤单,班里的同学没有人和他愿意交朋友。一次上德育课,这位同学忘了带书,我要求他的同桌(一位汉族男生)与他共看一本书。结果,那名男生不同意,我只好将自己的教科书拿给他用。课后,我请那位同学到我办公室询问原因,他犹豫了半天才说:“他身上有一股怪味我受不了。”而我通过侧面了解,发现那名民族男生很讲究卫生,也没有不良习惯,学生出现如此反应仅仅是对生活习惯的不理解。

针对这种情况,我开展了一次民族风俗习惯大竞赛,要求说本民族的风俗习惯,看谁说的多,并要说出形成原因。同学们积极查阅资料,甚至把自己不同民族的同学作为采访对象,盘根问底,一时间好不热闹。在交流中我特意请那位男生解答少数民族同志为什么形成爱吃羊肉、喝奶茶这一习俗时,那位男生不光给予精彩解答,同时也真诚的对同桌说:“以前真是不好意思,我们今后做好朋友好吗?”问题解决了,同学们也通过这一活动增进了彼此了解,建立了友情,同时班级凝聚力也增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