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施工安全问题分析及安全管理措施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11-21
/ 2

建筑施工安全问题分析及安全管理措施

李光辉

身份证号:13072619890603xxxx

摘要:近年来,我国建筑工程建设取得了飞速的发展,它在方便人们生产生活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然而,由于受到思想观念、技术等方面的制约,建筑安全管理工作却没有跟上步伐,施工安全事故时有发生,这些事故的发生不仅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很大的损失,也影响了建筑工程的综合效益。因此,探讨分析建筑施工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加强建筑施工安全管理的对策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建筑施工;安全管理;措施

一、建筑安全管理的特点

1、流动性

首先是施工队伍的流动性。建筑工程项目具有固定性,这决定了建筑工程项目的生产是随项目的不同而不断地流动的,施工队伍需要不断地从一个地方换到另一个地方进行建筑施工,施工流动性大,生产周期长,作业环境复杂,可变因素多。其次是人员的流动。由于建筑企业绝大部分工人是农民工,人员流动性也较大。再次是施工过程的流动。建筑工程从基础主体到装修各阶段,因分部、分项工程、工序的不同,施工方法的不同,现场作业环境、状况和不安全因素都在变化中,作业人员经常更换工作环境,建筑项目的流动性特点存在不确定性,要求项目的组织管理对安全生产具有高度的适应性和灵活性。

2、复杂性

我国幅员辽阔,地区差异大,地区间发展不平衡;建筑企业数量众多,其规模、资金实力、技术水平参差不齐,情况的复杂使得建筑安全生产管理也变得复杂起来。另外,工程建设有多个参与方,管理层次比较多,管理关系复杂。

3、密集性

目前,建筑业工业化程度较低,需要大量人力资源的投入,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行业。由于建筑业集中了大量的农民工,很多都是没有经过专业技能培训,这样的劳动密集型给安全管理工作提出了挑战。

二、影响建筑施工管理安全问题的主要因素

1、施工技术方面

科学技术是建筑工程高效建设的前提,若建筑工程安全施工技术不先进,则很难及时发现建筑结构存在的问题。现实中很多工程单位从成本资金考虑,不愿引进先进的安全施工技术,造成作业人员因操作失误而引起意外,甚至引发更大的工程安全事故。

2、建筑施工人员和安全管理人员整体素质不高

目前,一线建筑施工人员大部分是农民工,安全意识自我保护意识差,没有较高的学历知识,也没有经过专业安全和技术培训,在作业时没有安全防范的意识,在发生危险时没有自我保护能力,容易忽视施工中的安全细节。一旦遇到安全问题,很容易造成慌乱的现场秩序。其次,安全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不高。当前大多数工程施工方都缺乏安全管理能力过硬的人员,很多安全管理人员都是从其他行业转入到建筑领域,学习和专业技能经验不足以及知识老化,或者对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够了解,没有良好的职业习惯和操守,无疑给建筑安全施工埋下重大事故隐患。

3、安全费用不足

建筑工程在进行施工招投标的过程中,建设单位为缩减施工成本,而往往没有审查施工单位的企业管理规范、业绩情况、施工安全管理水平等相关资质、能力,而仅是以报价的高低作为主要的选择依据,而施工单位为了拿到建筑工程项目,难免恶意压低价格,而在中标后,压低价格的部分往往从施工安全经费中扣除,导致建筑工程用于安全生产的必要设施、器具等无力购置或装备不全,由此埋下了施工安全隐患。

4、建筑施工安全监理力度不够

建筑施工过程中出现的伤亡事故,不仅给施工人员带来巨大生命财产损失,同时也给施工企业和业主单位带来严重的社会负面影响。据有关资料表明,造成伤亡事故的主要因素就是工程安全管理人员只注重安全管理的监督批评功能,没有很好将安全监督和服务两者有机联系起来,造成了一系列安全隐患,隐患发生后没能及时整改,由此影响了整个工程施工的进展。

5、施工企业安全生产基础薄弱

在建筑施工过程中,部分施工企业没有统一的科学的安全生产责任制度,也没有构建安全生产的相关保障。特别是一些基础的安全生产措施,比如高空作业的防护网、恶劣天气的防护罩等。还有部分建设单位为了谋取自身利益,最大程度获取建设价值,将建设中的一些项目承包给一些小的工程队,而这些工程队往往没有建设资质或者不符合建设资质,这在一定程度上无疑会给建筑施工带来安全隐患。

三、加强建筑施工管理中安全管理的有效措施

1、提高工作人员的安全意识

建筑施工现场的工作人员包括施工人员和管理人员。施工人员是建筑企业的重要人员,也是工程能够按期完成的必不可少的要素。因此加强建筑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应首先从施工人员的管理开始。对施工人员进行安全教育培训,提高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与安全文化素质,培养其安全生产的责任感,教育施工人员正确处理安全工作与企业经济效益的关系,安全工作质量与数量的关系。与此同时,还应定期对施工人员进行专业技术培训,因为只有熟练运用规范化的操作技术,才能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企业还应对全体员工普及安全技术知识,在潜移默化中,让工作人员增强安全防护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企业还应倡导项目负责人、管理人员及施工人员建立共同的价值观及行为准则,只有这样才能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有效调节和控制施工,营造出安全的工作环境。此外,在施工现场,工作人员还必须穿戴好安全防护用具,严格进行施工操作。

2、完善建筑安全监督管理的法规和运行机制

健全的法规要靠健全机构和高素质的人员去执行。所以,必须进一步完善建筑安全监督管理的运行机制,加强各级监督机构的建设,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安全监督管理执法队伍。企业每年初要制定安全教育计划,特殊工种、安全管理人员必须按要求接受上级有关部门的培训,对新工人的岗前培训由企业安全部门负责,对全体员工可以结合本单位的实际,组织定期和不定期地学习建筑法、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等安全方面的有关标准及常用知识。同时,执法监察机构同时要打破过去施工安全生产管理只管施工单位的单一管理模式,依据法律、法规,不但对施工单位实施监督,还要对建设单位、勘察设计和监理单位实施监督、检查和处罚,依法规范建筑市场主体的各种行为,落实他们的安全责任,使工地安全生产管理齐抓共管。

3、加大安全生产的投入,把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是最经济、最可行的企业发展之路。

施工企业要正确处理好经济效益与安全生产的关系,特别是领导层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而忽视安全管理的思想一定要改,不减少、不挪用安全防护专项资金,确保安全措施经费专款专用。安全生产搞得好的企业,不仅事故少而且经济效益也好;与此相反,忽略安全投入的企业即使一时收到了一定的经济效益,但绝不会长久,一旦发生事故轻则造成重大经济损失,重则毁掉一个企业。

4、创造良好的建筑施工现场环境

施工环境的好坏是影响安全生产的重要因素,施工人员在恶劣的施工环境施工容易发生安全事故。因此,我们要坚持以人为本,创造一个良好的施工环境。在严寒、高温等安全事故发生频率较高的季节,在高空施工的时候,我们要充分做好安全措施,使施工人员的生命得到保障。此外,施工环境要采用合理的色彩,使施工人员在施工过程中减轻眼睛及全身的疲劳。同时,还要减少噪声、振动、辐射、粉尘、有毒有害气体等对施工人员的不利影响,使施工人员在良好的施工环境中进行施工。

结语

建筑施工安全管理对施工具有重要意义,其是一项非常复杂的长期工作,不仅要求管理好施工机械设备运行和作业人员的工作,还必须加强对认真贯彻落实安全生产各项制度、提高人员安全生产意识。处理好建筑施工全过程安全管理工作,才能保障建筑工程施工工作可以保质按期和安全的完工。

参考文献:

[1]卢承朝.建筑施工安全问题及主要管理对策研究[J].现代物业(上旬刊).2012(05)

[2]陶冬华.建筑施工中的文明安全管理与对策[J].江西建材.20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