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生态自然为美提高城市发展宜居性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10-08
/ 2

以生态自然为美提高城市发展宜居性

韩英

韩英

新疆佳联城建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新疆乌鲁木齐830001

目前我国城市发展已由高消耗、高污染的风险发展阶段逐步走向生态觉醒。以生态自然为美,提高城市发展宜居性,关系人民的福祉和城市发展的未来。近年来,国内相继提出了“山水城市”、“生态城市”、“绿色城市”等新的城市发展模式,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对“生态、宜居城市”加以具体阐释。国内外学者关于生态宜居城市的理论探讨正悄然兴起,多数城市把“生态宜居城市”作为自己的发展目标。

生活在新疆“塞外江南”的伊犁,人们更能深切地感受到生态环境的重要性。一方面,良好的生态环境愈来愈成为刚性的民生需求和基本的公共服务;另一方面,新疆整体生态环境极其脆弱,环境承载力十分有限,在城市建设发展中如何统筹生产、生活、生态,是个棘手问题。面对这些,我们唯有走具有地方特色的生态发展之路,才能实现绿色崛起。

一、提升城市生态环境,发展宜居性的主要思路

(一)坚持规划先行

生态宜居城市规划理念的融入,是建设生态宜居型城市的前提。一是强化规划的前瞻性。要充分分析城市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将生态宜居的理念纳入城市发展规划,认真处理好生态需求、经济需求与社会需求、产业调整与环境保护、物质产品与文化产品等关系问题,增强规划的指导作用和可操作性。二是强化规划的针对性。要强化规划的生态专题、风貌特色专题研究,进一步做好城市规划“加减法”,使规划更加有的放矢。三是强化规划的管控性。对城市生态格局进行法定层面的控制,如开展城市及区域绿地控制、建筑风貌与色彩控制、城市建设高度控制、城市空间通透性的管控、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的融合的建设要求等。

(二)强化生态建设

一是强化生态保护和绿化意识,以争创国家森林城市为目标,加速建立以绿化、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空气净化等为主体的城市生态环境体系。二是重视风景名胜区、城市规划区以及重要公路沿线可视范围内的生态保护工作,积极利用城市内外废弃用地开发林地、绿地。三是加大城市绿化力度。根据伊犁州直各县市特点,做好城市绿化的研究。要优化植物种群,在积极推广本土植物的基础上,引进一批适应伊犁地区自然条件的树种,保证绿化树种的多样性。四是突出城区周边绿化,努力形成构建大生态、大绿化格局。

(三)修复城市水系

城市水系除了为生产生活供水排水和防洪排涝等基本功能外,还记载着城市历史文化,修复城市水系环境是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是树立亲水观念,在城市规划、设计、建设中融入水的要素,积极创造宜居的亲水环境,提升城市品位。加强城市湿地、河道污染治理,增强水体功能,使水系成为城市的亮点和亮丽的风景线。

(四)优化产业布局

伊犁矿产资源丰富,工业化发展促进了经济腾飞,但州直生态环境脆弱,近年工业发展与城市生态矛盾日益突出。宜大力推进工业园区全面管控,实现园区由数量型向质量型、效益型转变,逐步推进跨区域、跨县市的联合产业园,打造一体化产业集群集群发展格局。要结合产业结构调整,将城区周边污染严重的企业,逐步进行搬迁改造,坚决淘汰落后的生产工艺和生产能力。积极推进“退二进三”,突出发展物流、信息、金融、商务等生产性服务业,改造提升商贸、餐饮等传统服务业,积极发展文化、旅游、社区服务等新兴服务业。

(五)统筹城乡生态

城乡一体、统筹发展是打造生态宜居城市的必由之路。乡村建设的现代化,是整个城市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可或缺。要统筹城乡发展规划,坚持城乡规划“一张图”,加强生态空间建设。以中心村镇为重点,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的延伸,着力建设覆盖城乡的基础设施体系,增强小城镇的承载力和辐射带动力,推进生态城市、生态乡镇、生态村一体化建设。

(六)传承城市文脉

近年伊犁各县市城市建设倾向寻找特色和建筑形式,不注重城市文脉的研究,过多的借鉴和仿造极大的破坏了城市记忆和文化传承。城市只有把文化品性展示出来,文化内涵挖掘出来,城市的特色才能更好的凸显出来。一是把培育城市文化与城市的规划、设计、建设、管理工作相结合,根据城市的历史风貌、文化传统和产业布局特点来确定城市建设的方向和功能定位,切实加强对历史、自然、人文景观的保护,真正体现出地域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品味。二是把文化设施建设纳入城市规划、设计、建设和管理之中,城市布局、城市景观都要在存续地方文脉的基础上,充分体现城市文化特色。三是把培育城市文化与城市旅游业结合起来,积极开发富有地方文化特色的旅游产品,提升城市文化形象。

二、建设生态宜居城市应把握的几个问题

1、统筹生产、生活、生态空间三位一体

城市发展要把握好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的内在联系,实现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

2、城市工作要把创造优良人居环境作为中心目标

努力把城市建设成为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丽家园。要增强城市内部布局的合理性,提升城市的通透性和微循环能力。

3、旧城更新而不是旧城拆除

要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继续完善住房保障体系,加快城镇棚户区和危房改造,加快老旧小区改造。研究原有生活环境特点订制更新,不提倡大拆大建和拆迁致贫。

4、要强化尊重自然、传承历史、绿色低碳等理念,将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作为确定城市定位和规模的基本依据。城市建设要以自然为美,把好山好水好风光融入城市。杜绝假景观、

5、要大力开展城市双修,让城市再现绿水青山。

6、要控制城市开发强度、坚持底线思维。科学划定“三区、三线”,防止“摊大饼”式扩张,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和城市建设运营模式。

7、要坚持集约发展,树立“精明增长”、“紧凑城市”理念,科学划定城市开发边界,推动城市发展由外延扩张式向内涵提升式转变。

8、城市交通、能源、供排水、供热、污水、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要按照绿色循环低碳的理念进行规划建设。

三、引入自然生态建设宜居城市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生态宜居城市量化标准的问题。目前关于到底什么样的城市叫生态宜居城市还没有一个定论,但是用一种标准来检测城市的宜居质量是否提高,就会导致各个城市不顾自己条件,甚至盲目的追求所谓的“生态宜居程度”,提高城市建设标准和景观环境规模,造成很大浪费,甚至造成城市的“千城一面”和“生态造城运动”。因此在生态宜居城市建设中应慎重对待量化标准。

2、生态宜居城市软环境建设的问题。因为城市的“可见”因素(如交通、自然环境等)比较直观,所以城市管理者们也比较热衷于对其进行建设和宣传。事实上,诸如经济自由度、政府工作效率、服务机构的态度等这些城市“不可见”的软环境,某种意义上要远比硬件更能影响公众的生活质量。由于过于偏重经济建设而忽视环境问题,不少城市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不宜居”现象。

3、生态宜居城市建设的长期性和连续性问题。生态宜居城市建设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不是三五年能够建设完成的。在生态城市发展中应避免城市建设一任领导换一个思路的做法,把生态宜居城市建设作为城市长期目标,以发展的眼光和视角来进行生态宜居城市的规划和建设,切切实实做一些符合群众意愿、满足群众要求、维护群众利益的事情,只有这样生态宜居城市的建设才能得到群众的认可,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生态宜居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