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德育渗透溢满“硝烟味”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09-19
/ 1

别让德育渗透溢满“硝烟味”

赵文霞

赵文霞甘肃省永昌县第一小学737200

曾经听过不少“思品味”浓浓的课堂教学,课堂的气氛、脉络与走向都已模糊,但教师总是百般考验人性,希望孩子们从灵魂深处深刻剖析自己的情景却不曾忘记。“你曾经有过失信的事情吗?”诸如此类的剖析不是不能进行,但是过分地与“非此即彼”的道德说教相挂钩,过分地在课堂当下影射具体的学生,很有可能陷入到另一种尴尬之中:课堂上互相揭露的气氛愈来愈浓:我曾经失信了,但是你也有过失信,他也有过失信……当教学用一套唯一的“道德”模式,箝制孩子们丰富多元的说话方式之时,难免带来课堂的无措、孩子们的混乱,以及教学上的似是而非。

语文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一诺千金》蕴含着沉甸甸的“思品味”:既有对小男孩信守承诺的一种追忆,又是对朋友食言失信的一种讽刺。无疑地,这样的对比恰恰能更深刻地衬托出“信守承诺”的重要性,这样的对比处也恰恰是德育渗透极好的“生成点”和“拓展点”。从作者“敬佩和鄙夷”的语气辗转和迂回中,我们可以清晰地触摸到“一诺千金”的分量,男孩身上奔腾着一诺千金的严谨,不仅仅给作者留下了绵长深切的震撼,同样也给千千万万的读者留下了深深的启发、思索和开悟。那么,如何从教材人物的精神版图中找到最合适的契入点,引领学生从“一诺千金”的故事中得到精神的洗礼和心灵的净化呢?

一个教师在临下课时,提出了这样的一个问题:“同学们,回忆一下你曾经做出的承诺,自己做到了吗?有没有失信的事情,如果没有兑现承诺,以后应该怎么去做?对以前不讲诚信的同学,你准备怎么去帮助他呢?”

以下是部分教学片断:

生1:我班的宋××同学就失信了,上次说好了一起去书店买书,他就没有守信,过后也不解释。

生2:孙××也有失信的事情,上周日,我和他说好去露营公园,我等了很长时间,他一直都没有出现。

生3:王××同学有时说话不算数,答应借我几本书,直到现在没有动静。

……

学生你一言我一语,讨论得很热烈,而教师则微笑着一直鼓励着孩子们热烈地说下去,最后总结道:“对呀,我们的同学中的确有很多不讲诚信的,通过今天的学习,以后我们一定要做一个一诺千金的好孩子。”

表面看,这样的拓展由文中的人物联系到学生自身,是一种由此及彼而又注重现实印证的路子,然而,这样的德育渗透合适吗?教师或者其他同学是否注意到那些被揭露出的孩子们脸上的一丝羞耻和些许尴尬?甚至几分快要涌出的恼怒?细究以上环节,我们可以发现,“德育渗透”已变成“批评和自我批评”,语文课已经变成道德说教课,课堂中充满了一股浓浓的“硝烟味”。这样的德育渗透表面花里胡哨,实则单薄脆弱;而且更重要的是这样的教学陷入了另一种“尴尬”的境地之中:想想,没有被“牵连”的暂且不说,凡是那些被揭露出的不讲诚信的学生,在课堂中如何心安理得地享受课堂的快乐?哪里还有自由阅读的诗意、幻想和美?哪里还有自由学习的精神享受?

从这一点看,教师必须提醒自己的是,无论什么时候,教学当下或现场都应该给予孩子们——温情的理解、诚意的鼓励和恰当的提醒——而不是打击、揭露和批判。教师最重要的品质,就是耐心、敏感、克制、清醒的边界意识,需要对自己的道德说教慎之又慎,酌之又酌,同时需要对孩子们言说的走向加以合理的引导:分岔之处需拨之,阻塞之处需疏之。正如马克斯·范梅南所说的:“教育学的行动和反思就是在于不断地识别对于某个具体的孩子或一群孩子来说什么是好的、恰当的,什么是不好的、不恰当的。”

窃以为,以上关于班内学生互相“揭发”的环节直接不要,不妨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德育渗透:

一、“一诺千金”的故事出自《史记·季布栾布列传》,原文是:“得黄金百,不如得季布一诺。”意思就是说,一句许诺就价值千金。除了这个故事以外,还有许多讲诚信的人与事,请大家说一说你所知道的诚信故事。

二、多媒体出示故事:古时候,济阳有个商人过河时船沉了,他抓住一根大麻杆大声呼救。有个渔夫闻声而至。商人急忙喊:“我是济阳最大的富翁,你若能救我,给你100两金子。”待被救上岸后,商人却翻脸不认帐了。他只给了渔夫10两金子。渔夫责怪他不守信,出尔反尔。富翁说:“你一个打渔的,一生都挣不了几个钱,突然得十两金子还不满足吗?”渔夫只得怏怏而去。不料想后来那富翁又一次在原地翻船了。有人欲救,那个曾被他骗过的渔夫说:“他就是那个说话不算数的人!”于是商人淹死了。——针对这个故事,大家尽情谈论、自由发言、勇于表达。

三、做一次诚信内容的采蜜集。包括“立木为信”“风火戏诸侯”的内容,包括格言、警句和故事,正面和反向的都有,以此扩大视域,增长见识,让书中或影视剧中的文字故事“活”起来,融进孩子们的灵魂和行动里。

以上设计,没有一例是针对学生自己失信经历的,没有一例是“棱角分明”强加给孩子们的,没有一例是充满“硝烟味”的,但却自然而然地与孩子们的内心和人生对接,使孩子们在阅读、辨别和开悟中生成对周遭世界的感知和理解,因而孩子们可以自由发言、快乐收集、快乐学习,尽情沉浸在良性循环或正向传递的学习中而不知不觉。在这个意义上说,教师必须有一双慧眼,不仅仅能识别好的或坏的德育资源,更重要的是要选择“柔软的、温润的、灵活的”德育资料,不以文中的“憎恨对象”影射学生自己,不以某种道德律条拘囿学生,不以非此即彼的标签“盖棺论定”。如此,才能成就德育渗透在课堂教学中的得心应手,才能成就德育课堂的丰盈、坚实和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