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腔镜在妇科临床上的应用进展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2-22
/ 1

宫腔镜在妇科临床上的应用进展

杨小丽

杨小丽(渭南职业技术学院陕西渭南714000)

【摘要】由于宫腔镜手术创伤小、预后好、并发症少等优点,近年来已经被广泛用于妇科临床的诊断及治疗上。

【关键词】宫腔镜检查治疗

【中图分类号】R3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2)17-0366-01

随着高新科技的发展以及微创观念的升温,近年来,宫腔镜已经被广泛用于妇科临床上,现就宫腔镜在妇科临床上应用最新进展综述如下。

1宫腔镜用于临床检查及诊断

宫腔镜能直接检视宫内病变,对大多数宫内疾病可迅速作出精确的诊断,概括起来宫腔镜在临床检查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下面几个方面:

1.1子宫异常出血

子宫异常出血是妇科门诊最常见的症状之一,既往常用检查手段有B超、诊刮等,但B超对于宫腔内小的病变很难看得清楚,容易漏诊,而诊刮的深度有限,一般不易刮到肌层也不应当刮到肌层,而宫腔镜可以直视宫内情况,发现B超难以发现的微小病变,不仅能准确确定病灶存在的部位、大小、外观和范围,对病灶表面的组织结构进行细致的观察,且能对可疑病变直视下活检,大大提高了宫内疾病诊断的准确率,目前宫腔镜检查是诊断异常子宫出血类型的金标准。

1.2宫腔内异物

各种异常声像学所见宫腔内异常回声或占位性病变均为间接检查结果,宫腔镜检查可为之进行确认、评估、定位,决定能否用宫腔镜技术取出。宫腔内常见异物有IUD、胚物、胎骨、存留的缝线、断裂的宫颈棒等,在宫腔镜直视下可发现异物,精确定位,将异物取出。

1.3不孕症

在宫腔镜下可行输卵管插管做通畅性检查,如发现输卵管通而不畅或阻塞,可同时作疏通治疗,效果良好。宫腔镜可以直接清楚地观察宫腔内情况,了解有无导致不孕的宫腔内因素,并可同时对异常情况作必要的手术治疗。目前,宫腔镜已成为女性不孕症检查和治疗的常用手段之一。

1.4习惯性流产

子宫解剖结构异常是习惯性流产的常见原因之一,尤其是子宫畸形、创伤性粘连及内膜纤维化,宫腔镜不仅可以直视宫腔内的解剖情况,还可以在宫腔镜直视下矫正治疗子宫解剖结构异常。

1.5子宫内膜癌

子宫内膜癌妇科第二大恶性肿瘤。为了明确子宫内膜的病变,传统的方法是诊断性刮宫,但可能遗漏位于宫角深部或粘膜下肌瘤后方的小癌。近几十年众多资料表明,宫腔镜检查直接活检和病理学检查高危女性及子宫内膜癌患者,是早期发现和准确诊断子宫内膜癌及其先兆的最佳方法。

2宫腔镜用于临床手术治疗

它的最大优势是不需要开腹、出血少、创伤小、恢复快;更重要的是它能够保证器官的完整性,不需要切除子宫,不影响内分泌功能。概括起宫腔镜临床中用于手术治疗主要体现在下面几个方面:

2.1异常子宫出血

主要指功血的治疗,传统的治疗是全子宫切除术,文献报导各类子宫切除手术并发症率高达30~40%,所以寻求保留子宫的微创手术治疗是新世纪外科发展的要求,宫腔镜手术主要是通过子宫内膜切除来治疗异常失血,尤其是对于内分泌药物治疗失败的出血,已经成为要求保留生育功能功血患者的手术的首选。

2.2子宫内膜息肉

主要适应征是有症状的单发和多发内膜息肉,定位取材排除息肉恶变,之后做息肉治疗。子宫内膜息肉要注意的问题:一是对于内膜息肉同时合并月经过多,患者没有生育要求,可以考虑在做息肉的同时,做子宫内膜的切除,或是子宫内膜的去除。但是对于有生育要求的不能做子宫内膜破坏的手术,只切息肉,这就是为什么术前要做子宫内膜状态的评估。

2.3子宫纵隔

子宫纵隔是最常见的子宫畸形,在宫腔镜问世前,子宫纵隔均需开腹和切开子宫。宫腔镜下剪切或电切子宫纵隔可恢复宫腔内形态,有利于改善妊娠流产的不良结局,使此类患者幸免了开腹施行子宫畸形矫正术的痛苦。

2.4宫腔粘连

传统方法采用盲目宫腔探查及扩宫术,临床效果很不理想。宫腔镜宫腔粘连分离/切除术在直视下剪除病灶、分离或切除粘连组织,最大限度保留正常子宫内膜组织,以恢复正常宫腔形态及月经周期,从而改善妊娠及分娩结局。

2.5子宫肌瘤

手术对因黏膜下肌瘤引起的月经周期失调治疗有效,并可恢复生育能力。对I型、Ⅱ型黏膜下肌瘤治疗效果满意,如术者经验丰富,手术成功率几乎可达100%,但对肌瘤体积>5cm,宫腔内肌瘤数目>3个,宫腔长度>12cm,Ⅲ型以上的肌瘤或融合的肌瘤手术成功率相对较低。

总之,宫腔镜技术已经广泛地被用于临床诊断和治疗,随着实践经验的积累和科学研究的深入,宫腔镜在妇科临床的应用将会越来越广阔。

参考文献

[1]夏恩兰,李自新.妇科内镜学[M].人民卫生出版社.

[2]夏恩兰,黄晓武,等.子宫内膜切除术后妊娠结局的探讨[M].中华妇产科杂志.

[3]夏恩兰,刘玉环,等.宫腔镜子宫内膜切除术的临床应用及远期疗效分析[M].中华妇产科杂志.

[4]乐杰.妇产科学[M].人民卫生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