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实际生活中提升数学实践能力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07-17
/ 1

在实际生活中提升数学实践能力

孙娜

◆孙娜山东省阳信县职业中专学校251800

中职生大多由中考分流而来,文化基础总体较差,学习习惯、信心、能力较普通高中生有些差距。且他们认为学数学没有用处,学个一技之长就可以了。针对以上特点,应特别注意帮助学生克服对学习数学的恐惧心理,注意授课内容与实践的结合,尽量将抽象的数学知识融入日常生活中,真正体会到数学的魅力,认识到数学实际上是一种生产、生活工具,可以为他们提供解决许多问题的实用方法,从怕学数学、排斥数学到逐渐接受数学,甚至喜欢数学、会用数学。因此,密切生活与数学的联系是培养和提高学生数学实践能力乃至全面素质的有效途径。

一、从实际生活中引入新知

数学和其它科学一样,是从人类生产劳动和生活需要中产生的。学生在自己的生活实践中发现前人已经发现的数学问题,对学生来说,这一过程也是一个创新的过程。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从中发现问题,探索数学规律,建立起生活实际同数学知识的联系。如讲等比数列时可以用“古印度王子为了奖励国际象棋发明人……”的故事作为开场白;学习“排列数”公式的引入时,可向学生提出:我市的电话号码由七位数字上升到八位数字,你能知道可以多装几部电话吗?又如讲“对数运算”的引入时,可先向学生提出一个容易接受但又很难猜准的问题:把一张0.1毫米厚的白纸对折28次,这叠纸大概有多厚?在同学们做出种种猜测后,教师再告诉大家,其厚度远远超过珠穆朗玛峰的高度。这结果超出了习惯的直觉,学生们好奇、怀疑、急于想知道是怎样出来的。这就诱发了学生心理上的悬念,使其兴趣盎然,求知的热情油然而生,这时,教师若能抓住时机,及时转入正题,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二、在生活实例中培育新知

数学来源于生活实践,但又是具体形象事物的抽象与概括,所以教学内容显得抽象、枯燥,难以理解。因此,教学中应努力从生活中找到概念的原型,沟通联系,促进理解。如在讲“概率”的概念时课前我先给每位学生准备一枚硬币,上课时,我首先提出问题:若我们抛掷一枚硬币,结果是正面朝上,还是反面朝上?学生兴趣盎然,议论纷纷,大家都会说“不一定”然后我分发给每人一枚硬币,让他们抛掷并进一步提问:(1)抛掷中,正面朝上次数多还是反面朝上次数多?(2)正面朝上次数占抛掷总数的几分之几?反面呢?(3)假若我们把此比值叫做频率,你能说出正面朝上的频率有什么特点?(启发引导学生,归纳猜想:抛的次数越多越接近一个常数)。此时,我顺势引入概率概念,又使概率变得通俗易懂。长期训练,有利于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方法,数学的眼光自觉地、有意识地去观察、认识周围事物,处理有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实践能力。

三、在实践操作中发现新知

任何新知识只有通过学生的“再创造”的实践活动,使其纳入自己的认知结构中,才可能成为有效的知识。数学教学应以学生全面、主动、和谐地发展为中心,大胆地把学生放在实践探索的主体位置上,引导学生亲自动手实验操作,用各种感官去感知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变化的过程。如圆锥体积的推导,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分组实验,给每组学生分发一套同底等高的圆柱与圆锥容器,让学生借助沙子和水等材料进行实验,探究圆和圆柱体积之间的关系。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猜想得出:同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等于圆锥体积的3倍;同底等高的圆锥体积等于圆柱体积的1/3。学生从动手实践,发现规律中尝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了学习的兴趣,学生将更加乐于实践,勤于实践,从而达到提高实践能力的目的。

四、在实际应用中拓展知识

随着科学技术的加速发展,要求人们不仅要善于学习和吸取知识,而且要善于传播和应用知识,实现科学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学生是未来的劳动者,要培养他们自觉地把数学应用于实际的意识和态度,使数学真正成为学生手中的一种使用工具。因此,在教学中,根据具体的数学内容,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编拟或精选一些贴近生活,贴近社会的应用问题,让学生练习,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例如你在银行参加零存整取业务,每月存入1000元,月利率按单利0.5%计算,一年后取出本利和是多少?学生通过了解知道,这是银行按单利计息的“零存整取”业务,经过计算:

第一个月存入的1000元,计利12个月,到期本利和是1060元;

第二个月存入的1000元,计利11个月,到期本利和是1055元;

第三个月存入的1000元,计利10个月,到期本利和是1050元;

……

第12个月存入的1000元,计利1个月,到期本利和是1005元。

如果把每个月的本利和构成一个数列,让学生观察这个数列的特点,他们大多能发现这个数列中相邻两个月的到期本利和之差相等。于是给出等差数列的概念。

数学的实践活动形式多种多样,内容丰富多彩。在教学过程中,应不断探索教学方法,从生活和社会现实问题出发,师生共同探索这些问题的数学机理,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数学知识的用处,从而激发他们的探究兴趣,并在学习中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养成自我探究数学和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习惯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