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数学章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10-20
/ 2

生活中的数学章杨

章杨

章杨江苏省宿迁市十字初级中学223800

摘要:本文从两个方面谈了数学的实际应用,一方面谈了数学源于生活,教学时要紧密联系生活;另一方面谈到要注意学以致用,才能体现数学的价值和魅力。

关键词:初中数学生活应用学习兴趣

近年来,著名的教育家们几乎无一不强调课程必须适应社会发展和适应生活需要的原则。如夸美纽斯说:“要使我们的学生在这个教学场所不是为了学校而学习,而是为了生活而学习。”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参与特定的教学活动,获得一些体验,并且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对此进行解释和应用。”基于此认识,我认为在新教材的教学中应体现以下几点:

一、源于生活,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情趣

纵观历年来的中、高考题,可以发现纯数学的题型越来越少,而与生活联系密切的题型却越来越多。作为数学教师,我们不要觉得只有抽象、高深的“计算”和“证明”才是数学,学生学数学只要会做题就行了。那样数学就失去了灵魂,学生也失去了思想,成了机械做题的工具。教学效果只会越来越差、事倍功半。数学是对现实世界的一种思考、描述、刻画、解释与理解,其目的是发现现实世界中所蕴藏的一些数与形的规律,为社会的进步与人类的发展服务。我认为,数学学习应该是一种有广泛的思维空间和实践空间、生动有趣的学习活动。学生是可以用心去体会和感悟的。比如在学习“勾股定理”这一章节时,在谈到它的由来及应用时,我补充了一些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如有关它的证法、与之相关的荷花问题、猴子爬树问题等,孩子们的积极性异常高涨,而在讲解分式的混合计算时,由于较抽象,学生的反映就不佳……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师在教学中如果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而只是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因此,我们的教学应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情境,使学生乐此不疲地致力于学习内容。心理学研究表明:比起现实情境来,幻想的情境更能激发学生丰富的情感,给他们带来深刻的内心体验。在教学中,以教材为蓝本,注重感受数学在现实生活的种种应用,创设轻松愉快的数学情境。如教学“轴对称”,以学生眼前的教室为情境,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观察生活中人、物、图形所满足的对称关系,进而让学生展开想象:花草、车辆、小动物等,它们是不是也对称呢?使他们在从指定观察到自由观察、换位观察的过程中不断加深对知识的认识和理解,使他们不光会表述物体的对称关系,还能感受到物体间的对称关系,体会对称美,从而使学习变成一种主动探索的过程。

二、数学用于生活,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新课程强调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学有用的数学。因此,数学学习必须加强其实际应用。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要灵活运用新教材

教材无非是个例子,书本上的例题、习题只是我们进行训练的凭借,我们决不能死守教材,因为数学的外延是和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尽管新教材的选择也是日常生活和进一步学习所必须的最基础的知识,但我们不应该只满足于教好一本教材,而应在教好教材的同时用活教材,努力实现课内向课外的迁移,使学生“得法于课内,活用于课外”,多联系生活,多实践,从而真正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例如:学习了“实际测量”,让学生亲自动手,测量出学校操场的长与宽。学习了“频率与概率”,让学生调查统计家庭所在单元的用电、用水的情况,这样,学生会在理解基础知识的同时,通过大量的实践、探索,形成初步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2.要善于开发课程资源

首先,教师在教学中要多联系生活和社会实际,使学生的学习过程也成为应用过程,这就需要教师关注现实生活,关注社会,努力寻找教材内容与现实生活的结合点,并把它作为备课中不可缺少的内容。其次,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通过多种途径收集信息,以更好实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教育目标,更有效的促进发展。教材不是唯一的凭借,我们要寻求教材以外的各种“材料”,如学生平时阅读累积的,从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体中获得的等等。教材和非教材的整合,丰富了学生的学习过程,使学生的收集、处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与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增强。再次,教师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探索复杂问题、多角度理解数学思想的机会,丰富学生数学探索的视野。

3.重视“数感”的培养

大多数学生将来不会成为数学家或数学工作者,但每一位学生都应该建立一定的数感,这对他们将来的生活和工作是很有价值的。数感是人对数与运算的一般理解,这种理解可以帮助人们用灵活的方式做出数学判断和为理解复杂的问题提出有用的策略。在我们的数学教育中培养学生数感,目的就在于使学生学会数学的思考,学会用数学的方法理解和解释现实问题。教学过程中应当结合有关内容,加强对学生数感的培养,把数感的培养体现在数学教学过程之中。如小学教学“克和千克”时,让学生寻找哪些物体分别用“克”、“千克”作单位,像两袋盐重1千克,一袋面粉重25千克,一分硬币重1克等,再充分体验。在教学“长度单位”时,让学生跑跑测测量量,感受10米、50米、100米、500米的距离有多远,结合春游、秋游充分感受1千米、2千米的路程。中学教学“有理数”时,在借助数轴认识有理数时还可以打个比方如两队拔河,使学生对有理数的分类有深刻的认识。讲解“复数”时,它有“实数”和“虚数”组成,可联系人类的性别:男、女;生物的分类:动、植物;等,从而让学生认识到“实数”和“虚数”是复数两大分支,都有其重要作用,少了“谁”都不行。学生一旦形成对数概念的理解,就会有意识地运用它们理解和认识有关的问题,从而逐步强化数感。

数学只有用到生活中,才会显示其价值和魅力,学生只有回到生活中运用数学,才能真实地显现其数学学习水平。来于生活、归于生活的知识才是有价值的知识。学以致用,把数学与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感悟数学的真谛。

参考文献

[1]《新教育》。

[2]《江苏教育周刊》.成才导报,121期。

[3]《21世纪教育新概念全书课程改革·课程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