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强化企业纪检监察提升企业管理能力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8-18
/ 2

浅谈强化企业纪检监察提升企业管理能力

李明

国网河北省电力有限公司培训中心050031

摘要:在我国经济多元化的背景下,企业步入新的历史发展阶段,面对变化莫测的市场环境,企业内部的冲突和矛盾也不断显现,为此也突显出企业纪检监察工作的重要性,要求企业面对新形势和新挑战,在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引领和指导下,全面落实和贯彻从严治党、党风廉政建设的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在分析纪检监察工作问题的前提下,思考切实有效的企业纪检监察对策和举措,以更好地推进企业的健康稳步发展,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的道路上获取阶段性的成效,将全面从严治党不断引向深入。

关键词:企业;纪检监察;管理能力

1新时期企业纪检监察工作的使命和任务

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全面从严治党、反腐败工作的持续深入推进,纪检监察工作的职责、使命已经十分明确。2014年1月13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上作出“三转”重大部署,明确纪检监察工作要“转职能、转方式、转作风”,要聚焦监督执纪问责主业。2016年10月10—11日,在北京召开的全国企业党建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讲话,对企业党的建设工作进行了战略部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形势下,要坚持党对企业的领导不动摇,发挥企业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和政治核心作用,保证党和国家方针政策、重大部署在企业贯彻执行。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突出监督重点,强化对关键岗位、重要人员特别是一把手的监督管理,完善“三重一大”决策监督机制,严格日常管理,整合监督力量,形成监督合力。企业党委(党组)要履行主体责任,要加强企业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持之以恒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抓好巡视发现问题的整改,严肃查处侵吞国有资产、利益输送等问题。这为国有企业纪检监察工作指明了方向,也明确了新时期企业纪检监察工作的使命和任务: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企业党的建设工作的战略部署和工作要求,坚持党对企业的领导不动摇,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紧紧围绕全面解决企业中党的领导、党的建设弱化、淡化、虚化、边缘化问题,突出监督重点、完善监督机制、整合监督力量、形成监督合力,聚焦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持之以恒开展监督、执纪、问责,为企业做强、做大、做优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

2企业纪检监察工作的作用

2.1确保企业内部和谐共处、积极向上

大家都清楚,家和万事兴。其实,不仅家庭是这样,一个企业也是如此。如果一个企业存在不公平现象,那就员工之间就会生出源源不断的矛盾。这些矛盾就会严重影响同事之间的合作,进而影响到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企业的纪检监察工作之一就是规范企业行为,杜绝不公平、不合理现象的产生。

2.2确保党对企业的领导

党代表人民,管理国家。因此,党领导和管理企业。但是,现实情况是,有些国企业变成了“国中之国”,变成了某些人或集团的私产。党的指令和要求根本没有办法传达到,即使传达到了,也没有人理睬。为了避免国有资产流失,为了避免出现党领导的盲区,企业的纪检监察部门拥有监察企业是否执行党的政策方针,是否阳奉阴违的权力。

2.3确保企业拥有更多的正能量

纪检监察部门通过一系列的监察和培养工作,为企业创造了一种非常和谐的工作氛围,培养了一批廉洁奉公的工作人员。这些工作人员的廉洁作风能很好的彰显企业的健康形象和正能量。

2.4促进企业管理规范化和提高经济效益

企业纪检监察部门可以通过监察有效发现企业运营中存在的不合规问题,然后有针对性的规范解决。同时,通过监察可以发现企业的一些经营问题,比如,材料浪费、比如,资金使用不当、比如薪酬分配不合理等。

3企业纪检监察存在的问题

首先,就是组织权限不清晰。目前,我国法律法规没有对企业中的纪检监察工作相关职能和权限进行准确定位,在过程中只参考国家纪检监察体系进行工作。其次,就是工作体系和机制有待创新。企业中的纪委和监察室基本上都是综合办公体系,企业中的纪检监察地位也较低,比较重视对党纪的维护工作,在过程中不仅受本单位领导管理,是接受上级纪委的管理;在监察管理中更重视国家法律和国有企业政纪维护,在管理过程中只接受本企业单位领导管理,监察管理中与企业其他一些部门相同,都属于内设部门,所以不能形成很好的威慑力。最后,就是“兼职”的问题普遍存在。很多二级企业单位中的纪检监察工作人员都是兼职,对纪检监察工作的进行和深入开展有着十分严重的影响,兼职人员因为自身还有其他工作,无形中就会导致工作积极性偏低,甚至将其看待成为额外工作任务或者是附带任务,工作的责任心大打折扣。

4有效提升企业纪检监察工作水平的重要举措

4.1高度重视案件审理工作

纪检监察组织职员在工作的时候对探案人员的自身经验要求比较高,但是,由于现代时代的转变以及企业内部的改革调动,造成了原有的富有经验的老工作人员退休,新的纪检监察员工无法从经验丰富的人那里学到相应的探案经验,导致经验方面知识的欠缺,从而造成纪检监察组织工作效率降低,办案难度加大。当案件处理难度较大,工作人员能力不足的时候,工作人员就会降低处理案件的要求,所以,在审理案件过程中要注意对员工个人技能的培育,目前,国有企业纪检监察组织发现相关案情的时候,展开相应调查的过程中,一般就采取资料的搜寻,与违纪者之间的对话等方式进行案件的调查,探案的工具也十分的单一,探案的过程中由于方式方法的落后,以及技术方面的欠缺,导致纪检监察组织人员在调查的时候难以找到案件的关键突破口,或是因为查看资料的工作繁重,导致力不从心,从而使得有些时候关键线索的遗漏。并且在掌握有关案件的线索之后,难以才去强有力的控制措施,到时消息的泄露或是其他关键证据的疏漏。所以在进行案件审理过程中,企业要挑选符合案件审理需要。组织纪律性较强,并且综合解决问题组织能力较强的人才配合或者参与案件审理,带动进行案件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调动机关内部人员对案件审理工作的重视。最后,就还要对有关纪检监察工作的人员进行思想道德建设,对工作人员进行工作职责和工作道德思想的培育,增强组织人员自身思想的建设,方能由内而发的认识到自己身负的责任,从而提高纪检监察组织人员对工作的关注,以及在进行案件审理工作时的责任感。

4.2完善案件审理的工作制度

想要管理好企业,首先,就要有一个完善的企业管理制度,企业制度是靠着纪检监察部门的工作进行保障和维护的,所以,要完善纪检监察组织的工作制度,确保在进行案件审理的过程中坚持走以法合法的过程,使得办案去处理的过程中更加的程序化和制度化。在审理过程中,对审理的证据材料、以及审理过程的标准,材料的管理,证据的取材搜证都要有一个规范而清晰的制度进行规定。与此同时,纪检监察组织的人员要根据案件的实际情况,以实际的问题来调整纪检监察工作的工作制度,要根据案件自身所存在的特性来及时调整改善工作制度,以确保可以适应新的案件所带来的挑战。还有,就是要规范案件审理人员自身的行为规范,通过完善工作制度,来确保纪检监察工作的间接性与保障性的特征,通货规范纪检监察人员工作制度,即规范纪检监察工作人员对于机密信息文件的管理,规范工作人员的日常工作时的行为,防止出现受贿、泄露证据等有失公平性的行为。明确纪检监察机关的间接性,即规定高层领导人员和其他部门有关人员都不得直接去接触纪检监察工作,或者去干预纪检监察组织的工作,确保纪检监察工作的间接性,从而保证了案件审理工作和纪检监察工作的公平性,达到维护公司权益和内部环境的目的。

4.3强化纪检监察的权威性地位

企业对于国家的经济命脉有直接而紧密的联系,为此,要强化企业纪检监察部门的地位和作用,通过各种渠道宣传纪检监察部门的工作重要性,营造良好的党风廉政建设的氛围,可以利用手机APP、电子政务平台等,不断拓展纪检监察工作的性质和重点,较好地增强企业纪检监察工作的权威性,有效地管理好企业。

4.4全面强化企业党的纪律建设

要扎实推进企业的“四项教育”,通过先进典型专题教育、法纪教育、反面典型警示教育等不同内容,将纪律转化为企业全体员工的日常习惯和自觉依循,增强对企业全体员工的震慑力。要合理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开展对党员干部的经常性教育和监督管理,采用批评教育、组织处理、谈话函询、纪律处分等不同形式,做好执纪审查工作,实现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目的。还要强化日常监督执纪,围绕企业生产经营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开展有效的日常监督执纪,规范权力的运行。同时,要不断巩固和深化防治腐败工作成果,建构“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机制体系,将权力圈在制度的笼子之中。另外,还要监督用人管理,要加强对选人用人的监督检查,尤其关注干部提拔、员工招聘、薪酬绩效等方面的监督和管理。另外,要坚决整治群众身边的腐败问题,要开展作风问题专项治理工作,对于企业职工群众反映的监督诉求进行切实有效的监督和检查,尤其是拖欠职工工资、侵害职工群众利益的案件,必须坚决整治和处理,较好地维护企业职工的合法利益,保证企业内部群体的和谐与稳定。

5结语:企业纪检监察工作是极其重要的部门,对于促进社会和谐、企业稳定有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要充分而全面地认识到企业纪检监察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采用多方面的措施和途径,较好地实现对企业的纪检监察监管,确保企业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更好地推进企业的健康有序发展,使惩恶扬善的利剑永不蒙尘。

参考文献:

[1]陈国强.电网企业纪检监察工作创新措施探析[J].现代国企研究,2017(24):237.

[2]武学年.国有企业纪检监察监督的难点和途径研究[J].居舍,2017(34):184-185.

[3]王存义.提高企业纪检监察工作能力建设的几点思考[J].人才资源开发,2017(10):200-201.

[4]杨健文.新时期国有企业纪检监察的新思路探讨[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7(12):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