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部横切口剖宫产术后切口愈合不良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2-22
/ 2

腹部横切口剖宫产术后切口愈合不良分析

王敏

王敏(兴仁县人民医院贵州兴仁562300)

【摘要】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后腹部切口愈合不良的相关因素及处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1年1月~2012年1月的992例剖宫产术病例,其中13例发生切口愈合不良,发生比例1.3%。结果孕妇体型肥胖、妊娠合并贫血、术后进食不佳、产程延长、阴道检查及肛门检查次数多、破膜时间长、手术时间长、手术人员缝合技术等多种因素影响了剖宫产术后腹部切口的愈合,造成切口脂肪液化、切口裂开及感染。结论剖宫产术后腹部切口愈合不良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应在孕期注意预防肥胖,术前积极纠正贫血,产程观察过程中阴检查及肛查不要过于频繁,胎膜早破要及时处理,手术操作轻巧、准确,尽量减少组织挫伤,尽量缩短手术时间,围术期静滴抗生素,术后加强营养,加强剖宫产术后腹部切口护理。

【关键词】剖宫产横切口感染相关因素

【中图分类号】R719.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2)19-0114-02

近年来由于受到各种社会因素的影响,国内外剖宫产率呈现不断上升趋势,大多数医院剖宫产率达到30%至50%,但剖宫产术的一些并发症也引起了高度重视,剖宫产术本身就是一种创伤,术后切口愈合不良是剖宫产手术较常见的并发症,由于各种原因可导致切口感染、脂肪液化、切口裂开、切口血肿等愈合不良。剖宫产术后切口愈合不良不仅增加患者痛苦,延长了住院时间,增加了经济负担,同时也增加了医师的压力,甚至会引发医疗纠纷。本文对我院2011年1月~2012年12月的13例剖宫产术后腹部横切口愈合不良的分析,探讨相关因素,旨在为临床有效地预防和控制切口愈合不良的发生提供科学依据,更好地指导剖宫产术后切口的处理。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我院2011年1月~2012年1月在我院住院剖宫产分娩992例,术后出现腹部切口愈合不良的13例产妇,切口不良发生比例约为1.3%。年龄20岁至35岁,全部为腹部横切口,均为足月分娩。其中急诊手术8例,择期手术5例。

1.2临床表现

13例患者中,3例患者术后有不同程度的体温升高,术后3~7d切口出现红肿、硬结,热痛及脓性分泌物溢出,取分泌物做细菌培养,结果显示有细菌生长,考虑为切口感染;10例患者术后无明显体温升高,切口无红、肿、痛,切口出现黄色或淡红色渗出液,内见漂浮脂肪滴,考虑为切口脂肪液化,予消毒后镊子探查,可见皮下空腔,淡红色渗液或黄色渗液淤积,扩开皮肤见皮下脂肪不新鲜,部分可达腹直肌前鞘层。

1.3诊断标准

依据卫生部《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试行)规定,乙、丙级视为愈合不良。乙级:切口局部红肿,硬结,血肿,渗液;丙级:切口化脓。

2结果

监测13例剖宫产术后患者的体温结果显示:有3例患者体温要≥38℃,10例患者的体温要<38℃。血红蛋白水平低于90g/L的患者有3例,这些患者均取伤口分泌物作为细菌培养。其中发生妊娠合并贫血2例,胎膜早破2例,瘢痕切口1例,羊水污染3例,肥胖2例,妊娠合并营养不良2例,手术时间大于1小时1例。

处理对于伤口的大小要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法,以利患者早日康复。伤口比较小的要拆除缝线,并取分泌物行细菌培养,局部用生理盐水及甲硝唑、庆大霉素等冲洗,坚持每天换药,使用纱条引流,之后用蝶形的胶布进行拉合,使用局部微波照射的方法。对于伤口比较大的患者在拆除缝线后还要清除一下坏死的组织,扩创引流,待腹部切口无异常分泌物并长出新鲜肉芽组织后,在麻醉下行二期缝合,隔2~3d再换药,二期缝合术切口术后8~9d拆线,凡二期缝合之患者切忌在组织内留下线头,切口内的原线头必须清除干净。最后缝合,拆线后均获满意效果。

3讨论

3.1与剖宫产腹部切口愈合不良的相关因素

有报道称与剖宫术后腹部切口愈合不良有关的因素中肥胖居首位,可能因为肥胖者单位组织供血少,脂肪过厚,切割后易出现残留脂肪岛,加之缝合难免出现缺陷,切口张力大,皮肤愈合能力差,导致皮下脂肪液化。如果止血不良,还可出现皮下血肿形成;手术时间长;术前贫血;术后腹胀、咳嗽、便秘、营养不良等都影响了剖宫产术后切口的愈合。

3.2操作技术的影响

手术过程中要注意解剖层次,缝合准确,切忌缝针太浅、缝线拉断、滑结、结扎太紧、止血不彻底、缝线撕裂筋膜,要不断改进操作技巧,尽量避免因操作技术而造成的切口愈合不良。

3.3感染因素

感染感染是引起切口愈合不良的一大因素,正常孕妇阴道和宫颈内存在大量细菌,各种菌群保持相对稳定,产程中阴道检查可破坏其自然防御体系,胎膜早破、产程过长、频繁多次肛查、阴道检查、阴道炎、严重贫血等,可使存在于周围环境或产妇阴道内的条件致病菌繁殖,发生感染,从而导致腹部切口愈合不良。实践证明剖宫产术后感染高于阴道分娩,试产过程中避免不必要的阴道检查和肛门指诊。手术中严格无菌操作,预防性使用抗生素,提倡围术期使用抗生素,笔者提倡在围术期即应用抗生素,可于术前30min或术中断脐后即刻静滴抗生素,使抗生素能在切口周围保持有效浓度,利于防止切口感染。

总之,造成剖宫产术后切口愈合不良是多种因素影响的结果,严格掌握剖宫产指征降低剖宫产率尤其应降低社会因素剖宫产,这是减少切口并发症的基本条件。可采取以下措施减少切口愈合不良,做好孕妇整个孕期的保健工作,对于肥胖患者,孕期应进行均衡及适度营养,并配合适当锻炼,指导孕妇控制体重增长过快十分必要;术前应积极纠正贫血、营养不良,给予高蛋白及高糖饮食,并补充各种维生素,必要时应少量多次输血,改善机体的营养状况;有阴道炎的孕妇应及时局部用药,产程中阴道检查根据需要慎重选择,对于难产的孕妇应及时行剖宫产,避免产程延长;胎膜早破者要严密观察,及时处理,对体能消耗较大的孕妇,应及时补充能量,术后鼓励患者适当摄入高蛋白及维生素等营养食物,为切口的愈合提供物质基础。应严格遵循无菌原则;手术操作技术应精细,缝合不留腔隙,避免盲目反复缝扎、缝合过密致局部供血不良和组织坏死,影响切口愈合,也不可过松而导致止血不彻底,避免操作粗暴引起的并发症,对有可能裂开、愈合不良的切口,特别是肥胖患者,可预防性加用减张缝合术;尽量缩短手术时间;术后加强切口的护理,保持敷料干燥,及时发现切口愈合不良征象,尽早拆除缝线,扩开切口,局部彻底清创、引流,二期缝合切口,可有效预防并使切口早期愈合。围术期合理预防性应用抗生素可对预防切口感染具有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1]龚时鹏,余艳红,陈莉.剖宫产术后切口感染的术前相关因素探讨.实用妇产科杂志,2005,21(8):495-497..

[2]王芳,马荣惠.剖宫产围术期应用抗菌药物预防感染的调查.中国妇幼保健,2006,21(9):1192-1193..

[3]张义才,潘铨.腹部切口裂开的防治分析.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0,20(3):163-164.

葛自银,杨树清.妇产科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51例分析[J].中国妇产科临床,2002,3(3):170-171.

[4]刘立业,周斌,李艳,等.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的非生物因素调查.西南军医,2005,7(2):9-10

[5]潘美玲,张长英.术后腹部伤口愈合不良81例疗效分析[J].河北医学,2001,5(5):420-421.

[6]史常旭.现代妇产科手术与技巧[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8:73.

[7]左丽蓉,刘曼丽.手术切口感染的预防用抗生素效果分析.中华外科杂志,2003,41(3):51.ea[[p,百拇医药

[8]高沧海,董昱.剖宫产术后切口感染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2009,16(18):181,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