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因素致心律失常(附56例临床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12-22
/ 1

精神因素致心律失常(附56例临床分析)

王爱敏

王爱敏

(内蒙古苏尼特左旗人民医院011300)

【中图分类号】R5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4)34-0102-02

我院自2004~2014年所观察的56例因精神因素所致心律失常予以报道,并结合文献复习,就其机制试做探讨。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文所选择病例既往无慢性心肺疾患病史,无高血压病史,无风湿病史,亦无近期上呼吸道及肠道感染病史。

1.2年龄与职业本组病例男38例,女18例,年龄17~58岁。行政干部26例,医务人员6例,学生4例,其他职业20例。

1.3精神诱因工作变动28例,工作紧张12例,晋升晋级、升学考试12例,家务琐事4例。

1.4心律失常类型房性早搏14例次,室性早搏36例次,房颤2例次,房室传导阻滞1例次,窦性心动过速31例次,窦性心动过缓1例次。

1.5治疗与转归本组病例通过行为指导,镇静及适当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均预后良好。显效42例(常规心电图未发现心律失常,或早搏≤6次/分),有效14例(心律失常出现频度较入院时减少50%以上),全部病例均有效。

2.典型病例

例1:患者男,50岁。因情绪低落,感心悸、胸闷就诊,心电图示多发性房性早搏伴阵发性房颤。入院后血糖、血脂、心脏B超等检查均无异常。入院后,经行为指导,同时给予安定,异搏定等处理,症状缓解,显效停药出院。后到新工作单位,情绪渐趋稳定,随访5年,长程心电图24小时监护仅发现偶发房性早搏,无其他心律失常。

例2:患者男,48岁。因迈步时觉头晕、胸闷。心电图示频发室早,多为室早二联律。其他辅助检查均正常。入院后给予支持治疗,给予心律平50mgtid一周,停药出院。现从事工会工作5年,动态心电图监护,24小时仅发现室性早搏20次,无联律出现。

例3:患者男,32岁。因晋升考试前感心悸,心电图示频发室早二联律。给予慢心律100mgtid5天。考试结束,自行停药。一月后随访,心电图恢复正常。

例4:患者女,35岁。因家事烦恼、失眠、心悸,心电图示频发房早,部分伴差异传导。入院后给予能量合剂,镇静等处理,住院一周,随着家庭和睦,心电图恢复正常。

例5:患者男,57岁。原有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因情绪抑郁,胸闷。心电图出现I度房室传导阻滞,窦性心动过缓,心率50~56次/分。其他辅助检查正常。入院后仅给予支持治疗1周,病情有所好转。随访5年,心电图仍示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心率为72次/分,无其他心电图异常。

3.讨论

精神因素所致心率失常属身心疾病的范畴,戴罗斯(Deilius)将这种心律失常分类为心律失常综合征(Dys-rhythmischcSyndrome).其表现的心律失常有窦房结功能异常,过早搏动,室上性心动过速,阵发性心房纤维颤动,各种传导障碍等。与本文报道心律失常相似。

正常人体功能状态是受植物神经系统和内分泌激素调节和控制的,心理矛盾和情绪波动通过大脑皮层-边缘系统-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对心血管的生理机能发生重大生理病理影响。当人体在某些社会心理应激因素的作用下,通过上述反应轴而影响生理器官的活动。

当交感神经兴奋时会出现儿茶酚胺及ACTH分泌增加,使得窦房结自律性增高。同时,也提高交接区组织,以及较小程度上提高束支与心室末梢纤维网的自律性,缩短房室结的不应期,

降低室颤阀。于是临床上出现窦性心动过速,过早搏动,房颤,甚至室颤等心律失常。本组大部分病例属此种交感神经兴奋型。当迷走神经系统的反应占主导地位时,乙酰胆碱及5-羟色胺的分泌增多,则出现窦房结的自律性减低,房室传导阻滞,甚至出现窦性传出阻滞,血压下降等副交感神经样反应。本组病例中仅观察1例为迷走神经反应,相对发病率低。

不同的社会心理刺激因素,即不同的精神因素对个体的影响是否产生身心性疾病,出现心律失常,取决于患者不良的心理因素、性格缺陷和情绪障碍三大临床基础。文献报道,具有积极进取、争强好胜、急躁、安排任务过多A型性格的人群,容易罹患冠心病及出现心血管意外。对于这类患者心律失常的治疗,除必要的药物以外,必须配以行为指导,方才收到良好的效果。